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6期

【县域金融】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

发布:2024/06/05 16:49  作者:王婉婉 王羿苏 段荣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6月  阅读量:

[摘要]  把绿色作为乡村振兴的底色,既是乡村振兴本身的基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绿色金融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助推器。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要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加大农村绿色金融供给,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绿色金融知识下乡力度,完善乡村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关键词]  绿色金融;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作者单位]  郑州工商学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农民生活等“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的内在要求。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旨在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而绿色金融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力和路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经济繁荣。

 

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

 

绿色金融资金融通机制。一是绿色金融可以为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助推乡村产业兴旺。一方面,绿色信贷通过给予绿色环保企业或项目相对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绿色信贷为乡村绿色产业提供融资便利,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绿色金融还为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动力和保障,为乡村产业兴旺注入新动能。二是绿色金融能够为改善乡村环境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绿色金融除了通过融资成本引导农村企业绿色发展外,还可以给乡村地区提供绿色投资,助力乡村绿色农业、绿色交通、污染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生态文明,打造宜居环境。三是绿色金融能够助力农民生活富裕。一方面,农村产业的发展必定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同时绿色金融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优惠政策,降低农民创业的门槛,激发农民创业精神,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可以通过绿色消费、绿色收入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和收入来源;通过提供绿色教育、绿色医疗、绿色养老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绿色金融资产配置机制。绿色金融可以调节资金流向,将资金从低生产、高污染、高能耗的乡村产业中撤出,向绿色高效的乡村产业集中,推动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提高经济效率,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资金的支持下,乡村有望逐步形成绿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集约发展式新型农业,这些新型产业的发展模式蕴含较大的生机和活力,更能够吸引资金,改变资金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配,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而实现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绿色金融的风险规避机制。乡村产业的发展容易受气候、环境、季节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产业存在的风险偏高、投资周期长的特点,这也是社会资金对于投资乡村产业动力不足的原因。绿色金融体系中的绿色保险如农业环境责任险、农业气象保险、农业产品质量险等,具有转移自然风向和市场风险的功能,可以帮助乡村产业规避生产活动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人民的生活富裕。

 

绿色金融的引导机制。绿色金融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农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当农民了解到绿色生产、生态农业背后的经济效益时,他们自然会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同时,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的推广,在信贷审查过程中,也让农民体会到了信用的重要性。每一次的申请,每一次的审核,都在强化他们的信用意识,使其明白守信的价值和失信的后果。这种信用意识的强化,不仅有助于乡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对农民个人的成长和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绿色金融在乡村的推广,不仅推动乡村经济的绿色转型,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金融素养,提升农民诚信水平,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乡风文明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机制。首先,绿色资金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使得资金得以跨区域优化配置,不仅有助于发达地区的持续发展,也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其次,绿色金融知识、技术和政策的传播具有显著的外溢性。当某一地区率先实施绿色金融政策并取得成效时,其成功经验、技术、知识会迅速传播至周边地区,激发邻近地区的创新活力,形成乡村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此外,邻近地区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学习效应。当某一省份的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显著成效时,邻近省份会主动学习其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和产品质量,从而缩小发展差距,实现乡村振兴。

 

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金融机构参与动力不足。一方面,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与传统项目相比,绿色项目通常需要更长的投资周期,并且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等偶然因素的影响,这增加了项目的风险。同时,由于农业绿色金融项目的绿色权益认定难度较大,信息披露较少,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项目的潜在收益,进一步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三农”绿色金融业务会导致运营成本增加。为了开展涉农绿色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需要构建农村绿色金融业务管理体系、打造绿色金融产品线、培养农村绿色金融人才等,这无疑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在成本压力下,金融机构可能会更加倾向于支持风险较小、收益较高的项目。所以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更愿意支持电力光伏、城市生态建设、绿色交通等大型城市项目,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目前,仅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明显向服务乡村振兴倾斜,其他银行关于“三农”领域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较少。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绿色金融产品较为单一。目前,农村地区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上,其他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应用不足。这使得产品种类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乡村经济的多元化需求。其次,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相似度较高,缺乏个性化的特点和优势。例如,许多绿色信贷产品的贷款条件、利率、期限等都大同小异,没有根据不同产业和项目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这使得客户在面对金融产品时缺乏更多的选择,也难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再次,不同绿色金融产品之间难以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例如,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客户在申请贷款时无法同时获得保险保障,增加了其融资成本和风险。这使得整个绿色金融体系的服务效率和效果降低,无法形成有效的支持力量。最后,绿色金融产品在乡村小微企业和农村家庭个体工商户的普及和应用方面存在缺陷。现有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的中型农业产业或政府重大项目,而乡村小微企业和农村家庭个体工商户往往被忽视。由于这些企业或个体户规模较小、财务状况相对薄弱,因此在申请绿色金融产品时面临诸多困难,导致其无法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支持。

 

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度不高。农业经营主体在参与绿色金融产品时面临诸多挑战和限制。首先,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对商业经济和绿色金融知识的了解有限。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信息,农业经营主体在面对绿色金融产品时往往感到困惑和不安。这种状况影响了他们的经营决策,限制了他们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运用。其次,农业经营主体与商业银行和村委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并不完善,导致信息共享不充分。这使得农业经营主体在获取关键市场信息和政策指导时遭遇困难,难以对市场趋势和潜在风险做出准确判断。信息的缺失使他们处于不利地位,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接受和使用造成阻碍。再次,农业经营主体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抵御商业风险的能力有限。由于规模较小和资源有限,他们在面对绿色金融产品时缺乏足够的信心,害怕信贷审批过程太长或担心资产被低估,这些担忧促使他们选择放弃贷款或减少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投入。

 

农村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农村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尚未健全,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一是财政激励措施的缺失。国家层面缺乏对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等配套的优惠措施。这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支持农村的绿色金融发展,金融机构对农村绿色金融项目持谨慎态度,影响了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二是农村农业方面的政银环保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健全。政府部门掌握的企业和农户信息不能及时、充分披露,导致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农村企业的环保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金融机构评估风险和设计产品的难度,阻碍了绿色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同时,这种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农业领域监测碳排放、量化和测定碳汇的有力工具的发展和应用。三是缺乏约束和监督机制。可能会出现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合谋,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进而损害了绿色金融政策的公信力。

 

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对绿色金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阶段性和渐进性。为了应对这些需求,需要从制度和体系层面做出响应,加强绿色金融制度的供给。同时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农业主体等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最大效用。

 

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开展跨业合作。首先,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绿色金融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项目风险。例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农业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提高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推出适合农村地区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其次,金融机构应与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绿色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通过政银合作,可以共享信息资源,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绿色金融项目的评估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最后,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推动跨业合作,与保险、担保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并降低交易成本。

 

加大农村绿色金融供给,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应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以绿色信贷这一核心产品为例,可根据当地乡村的发展状况,创新推出排放权、用能权等新型抵押绿色信贷产品。有条件的银行可以设立专门的绿色信贷机构,以更专业、更高效的方式服务农村绿色金融市场。此外,还应积极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和绿色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产品,为农村绿色项目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需拓宽绿色金融服务范围,将服务对象从传统的农业企业扩展到新兴的生态农业、清洁能源项目以及乡村环保等多领域。同时,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有机结合,确保金融服务覆盖到小规模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特别是那些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个体。通过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低息贷款、绿色信贷和保险产品,金融机构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

 

加大绿色金融知识下乡力度,改善农业经营主体需求。为深化绿色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需强化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金融知识教育,从而激发他们对绿色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应主动拓展服务边界,通过与大学生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合作,利用他们与农村紧密联系的优势,将绿色金融和绿色农业的理念直接带给乡村群众。同时,加强绿色金融的宣传推广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和信息平台,提高全社会对绿色金融概念的认知度,形成积极的文化舆论氛围。这有助于吸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通过利用绿色金融工具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必要在党政系统和金融系统中建立定期的绿色金融知识培训班,帮助官员和金融从业者更深入地理解绿色金融的概念、原则和实践,以及其在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地方官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认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绿色金融项目。同时,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支持绿色金融的信息平台和文化舆论环境,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对绿色金融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完善乡村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一是完善财政激励措施。政府应出台财政贴息、税收减免、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等配套的优惠措施,激发金融机构和企业支持农村绿色金融发展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政银环保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流,确保企业与农户环保信息的及时、充分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三是强化约束和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约束政策,防止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的合谋行为,确保绿色金融政策的公信力。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政策措施的落实,为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绿色金融创造有利条件。四是提高政策体系完整性。政府应系统规划农村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协调性和完整性,为农村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五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农村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规范市场行为,为农村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和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