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6期

【县域金融】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以四川省广元市为例

发布:2024/06/05 16:48  作者:高尚灼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6月  阅读量:

[摘要]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而农村金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金融发展既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提升,又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同时也对农村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级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农村金融机构应树牢新发展理念,加大金融创新、政策支持及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调动农村居民消费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农村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同步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农村居民消费;金融服务;农村经济

[作者单位]  广元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18920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这表明,促消费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1979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明确其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1984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关于“信用社要进行改革,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要求,农村信用社开启一系列改革,通过组建县联社实现自主管理,逐步从农业银行独立出来。其后,邮政储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先后发展起来,共同构建起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广元市为例,除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外,地方法人机构中,全市现有农村商业银行5家、村镇银行2家,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各1家。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力,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作为补充,提供简单的储蓄、小额贷款服务。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情况。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金融产品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扩展到电子支付、理财产品、农业保险等多领域,同时,在传统的存贷业务领域也加大了金融创新力度。例如,针对农业经营主体担保难问题,各商业银行均在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质押贷款等担保方式;在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背景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扫码收款等新型支付结算工具相继推出,有效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单一的农户,逐步扩大到农村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类主体,有力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金融机构服务网络也在进一步优化完善,以广元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元农商银行”)为例,在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的领导下,逐步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从管理行到物理网点再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实现了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全覆盖。

 

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我国农村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普及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有效保障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村金融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不平衡。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均,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导致一些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还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地区没有金融机构入驻,金融资源稀缺,农民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同时,部分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金融创新和差异化服务,使得农村居民难以得到个性化的金融支持。二是农村金融教育不足。由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的了解不足,容易受到误导或者不理性地进行金融决策,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利用率,还可能增加金融风险。三是农村金融发展创新不足。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农村电商金融、农村互联网金融等,但农村金融创新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对金融创新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导致金融创新缺乏有效支持和激励。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创新需要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但部分创新产品的设计和运营仍不够精准,需要进一步优化。四是农村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压力大。农村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是确保农村金融稳健发展的关键。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扩大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金融风险也相应增加。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和薄弱环节,监管力度相对较弱,金融风险的防范压力较大。五是农村金融人才短缺。现有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中,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员工相对较少,政策落实、金融服务缺乏精准性、有效性,影响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理论上讲,农村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消费的第一决定因素。以广元市为例,从收入来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逐年上升态势,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6元,较上年增长7.2%;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大,分别为39.61%35.8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稳定提升,据统计,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059元,其中,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及医疗保健支出是最主要的消费支出,支出占比分别为36%22.95%10.82%7.28%8.44%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是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农村金融机构的普及和服务改进使得农村居民更加方便地获取金融资源,从而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开展农村产业投资和创业等,提高了其消费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其次,农村金融发展推动了农村居民的理财水平提升。随着理财产品的丰富和金融科技的应用,农村居民有更多的投资选择,可以参与到股票、基金、债券等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中,有效促进了个人财富积累,进而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是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升级,在传统的农产品和生活用品消费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对服务类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同时教育、医疗等需求也进一步增加。农村金融的发展让农村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从而为农村人口素质提升和人口健康的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对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有着明显的影响。一方面,传统的农村消费习惯以实用和节俭为主,但随着金融服务的普及,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在信用卡、消费贷款产品的推广普及下,通过分期、贷款等方式购买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习惯正逐渐形成,“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的传统观念有所淡化,提前消费逐步被更多人接受,这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更促进了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电子支付、手机银行等产品加快发展,农村居民也逐渐习惯于“一部手机”的支付结算形式,同时,随着互联网贷款的发展,农村居民能更便利地获得贷款支持,消费的便捷性、效率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是对农村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居民对未来生活质量的预期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提升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农村居民能更容易、更高效地获得支持,从而有效满足农村居民对未来生活的积极期待,促使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增强。

 

当然,农村金融的发展对消费意愿的影响也受到一些制约。一方面,个别农村居民可能因为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对金融产品抱有疑虑,影响了他们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较低,使一些农村居民缺乏获得金融支持的机会,限制了他们的消费意愿。

 

不可否认的是,在看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正视其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及风险。一是警惕过度负债风险。在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大幅提升情况下,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抗风险能力还不足以有效匹配,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足,缺乏对金融产品的正确认识,可能导致过度消费或不合理消费,造成资源浪费和金融风险。二是警惕逃废债风险。农村居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家庭生活、生产经营出现变故,必然影响其金融债务的偿还。加之部分农村居民信用意识不高,没有正确认识到金融逃废债务的后果,易出现逃废债行为。

 

思考和建议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持续深入推进整村授信工作。不少农村金融机构都开展了整村授信工作,对农村金融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推进整村授信,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提升,又有利于拉近金融机构与农村居民之间的联系,打破壁垒,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的普惠性。二是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度。加大农村金融产品研发力度,在整村授信基础上,多分析总结农村居民新的金融需求,针对性研发金融产品,解决好金融服务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运用,在产品开发上要加大互联网金融产品研发,以提高产品便捷度、易得性;在服务措施上要加强大数据运用,精准分析、研判农村居民需求,努力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风险防控力度。一方面,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村居民消费习惯制定相应产品,避免错配、资金挪用等风险。另一方面,加强信贷、保险等产品的综合运用,在提高农村居民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增加第二还款来源保障,降低信用风险。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当前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还不足以应对高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监管部门应重点加强对这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与指导,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完善机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加强农村居民金融教育。一是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到日常工作中,结合整村授信工作,加大对征信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村居民树牢诚信意识。可联合当地政府,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当地信用环境持续改善提升。同时联合当地公检法部门,开展巡回法庭、普法教育等活动,提高失信惩戒的震慑性。二是开展信用救助。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农村居民因不了解政策、不注重还款计划而导致失信,对此类非恶意失信人员,可开展信用救助,在一定范围、时间内给予一定的授信,帮助其逐步恢复征信。三是强化金融宣传。一方面要多形式宣传金融产品、服务举措,让农村居民了解各类产品的优缺点、应用场景等,提高其金融消费意愿。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知识,既有利于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能让金融消费者参与到监督行列中来,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自身经营行为、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与此同时,要加强国家政策方针宣传,例如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让农村居民知晓政策、用好政策。

 

加大各类政策支持力度。一是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市场准入、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最大限度的支持,联合金融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另一方面,应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消除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开展“断卡行动”等工作的误解。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各级政府应统筹安排好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化布局工作,在确保金融服务有效覆盖前提下,允许金融机构调整优化网点布局,把有限的资源匹配到更需要的地方。二是着力提升农村金融的普惠性。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将资源更多地匹配到“三农”领域、欠发达区域,适度提高对金融机构在涉农领域的贷款不良容忍度,为金融机构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解绑。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加大诸如贴息、融资担保等政策的运用,切实降低农村居民融资成本。与此同时,加强区域间农村金融合作,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和相对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借鉴先进经验,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三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整理汇总农村居民各类信息,例如家庭基本情况、缴纳社保情况、税收及水电气费缴纳情况等,一并纳入征信管理,解决金融机构与农村居民间的信息差问题,提高金融机构决策质效。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搭建统一的融资交流平台,定期发布更新各类政策信息、金融机构产品服务信息等,便于金融消费者了解、掌握。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体现在正向的积极促进作用,既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提升,又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同时也对农村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各级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农村金融机构应树牢新发展理念,加大金融创新、政策支持及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调动农村居民消费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农村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同步发展,由此全方位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