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作为城市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城市内河生态经济建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极大关注。本文围绕城市内河“微水网”生态经济的建设,从“以水‘绿’城”“以水‘活’城”“以水‘兴’城”三个方面,阐述了内河“微水网”生态经济的“绿”“活”“兴”的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略,并就城市水生态经济发展的举措及作用作了进一步阐述,对水网型城市水生态经济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城市内河;微水网;水生态;生态经济
[作者单位] 南通理工学院
对于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指出“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绿色发展,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2016 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指出,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切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精准发力提升水环境质量。2022年,国家《“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强调“人水和谐”,突出生态用水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对此,各地“城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纷纷出台政策聚焦水生态经济发展,尤其是扬州等依水而生、缘水而兴的水网型城市,更是提出内河“微水网”生态经济建设的日程表。
以水“绿”城 “微水网”生态经济之“绿”
内河“微水网”作为城市水系的“神经末梢”,不仅储收着城市降雨及地表水,影响着城市的景观格局和环境,还关联着千家万户的日常起居、出行与休闲,其虽不如河流、湖泊等对城市整体水生态系统影响巨大,但由于人亲水近水的天然习性,内河“微水网”区域的人口密度大且活动频繁,尤其是水网型城市,人水融合性高、水历史及水文化深厚。因而,内河“微水网”生态经济建设对于强化水资源品质、优化人居环境有直接且直观的切实影响。“钉子钉得到不到位,钉子钉得牢不牢”,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上,内河“微水网”的生态经济之“绿”应是一个重要指标。
内河“微水网”的生态经济之“绿”,必须以“微水网”的绿化建设为核心。在2020年召开的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对广州等参与试点的10个城市,明确提出了“有河要有水,有水要有鱼,有鱼要有草,下河能游泳”的水生态环境绿化建设目标,其长效性建设的关键节点就在城市内河“微水网”绿化上。“微水网”的绿化建设不止于河底清淤、水体净化、沿岸植绿、护坡养护等相关被动式处置,更为主要的是雨水、中水、生活用水以及生产生活垃圾等截污净流的主动式管控。内河“微水网”自身生态除污去垢及水体自净能力弱,必须加大人为防控力度,制定城市内河管理规章,出台城市内河绿化细则,布设监控防控硬件设施等,如河长制群防群控实施办法、沿河居民生活行为规范等。“微水网”区域的水体总量小、内河径流量低、存在的污染源多且杂,轻度污染及破坏就可能对“微水网”绿化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而,“微水网”的绿化管控、宣传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内河“微水网”的生态经济之“绿”,必须以“微水网”的立体生态建设为主体。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微水网”绿色立体生态,首先要做到生态绿线正本清源。许多城市绿线控制范围的功能不明,致使绿线空间不断被分解和蚕食,甚至连主体河道都成了城市道路拓建的预留地。内河“微水网”的立体生态建设,需要坚持生态绿线的底线思维并守正出新,依托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城市品牌的高水平创建,将绿色立体水生态理念注入城市文明建设中。在宏观规划层面,综合统筹水网结构、滨水空间、水陆生态等,落实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的同步规划及建设;在具体实施层面,进行特定水质水体的藻草、螺贝、虾蟹及鱼类等的链式配置;进行不同水岸地形地貌的地被、灌木、乔木等的绿植配搭;进行水域地貌的廊、轩、亭、榭等的景观配套。以多链路、高级别的水域生物链打造为水域生态内环,以陆生林木、缘水动植物等的系统化共生共养、长效性自洁自净为岸线生态外环,综合提升“微水网”的“汇集”“过滤”“栖息地”等生态功能。
内河“微水网”的生态经济之“绿”,必须以“微水网”的本体生态经济建设为导向。作为公共生态环境资源,内河“微水网”的生态之“绿”一般完全依靠城市财政支出,实非长久之策。必须提高内河“微水网”生态经济造血功能,必须深挖“微水网”生态经济以支撑其生态常“绿”。“微水网”本体生态经济,如河中繁育鱼类、河边成材林木、岸线景观带实体店面等多样生态经济,尽管既“微”且“小”,却是“微水网”生态之“绿”长久存续的根本。此外,依托“微水网”生态发展沿河经济,围绕“微水网”景观风貌拓展旅游经济,都是“微水网”生态经济建设的可行途径。
以水“活”城 “微水网”生态经济之“活”
内河“微水网”建设,不仅在于生态之“绿”,还在于生态之“美”,“微水网”生态经济因“绿”而生、因“美”而活,汇聚人气而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城市地域空间潜能,扩展城市休闲场所。内河“微水网”生态经济之“活”,离不开“微水网”河水与河道之“活”,更需要沿河的道路之“活”。
内河“微水网”的河水之“活”,活水是前提,通过水的流动及水体的交换,避免死水黑臭并沟通外环境。以活水促进生物种群繁衍和生物链动态优化,提升河水水质且改善水环境。内河“微水网”水流滞缓、富氧程度高,藻类暴发极易诱发水体变质。可通过城市水系多藻类生物动力学模型的开发,预防藻类“水华”等有害生态现象的发生和水体黑臭化,掌握优势藻类种群的生长变化规律,支持城市水系的水生态环境管理。河水之“活”需满足人们的美好亲水生活,如临水垂钓、下水游泳等,将河水之“活”融入日常亲水起居和节假日亲水休闲中去。
内河“微水网”的河道之“活”,在于河道的通畅。首先,通过河道水网体系的总体评估及规划,进行主河道加深、加宽、加固的主体性水路建设以及桥梁管线的配套架设调整,进行“微水网”清障、清淤、清废的基础性民生建设以及水路“最后一百米”的打通。以城市“微水网”的水巷、小码头等形成辅助水路,沟通河道、港汊等主水路,联通河流、湖泊等形成水网体系。其次,提升河道疏送水的功效,实现“碧波流淌”的活水景观,用好地区水力资源,实现河道的贯通及全域流动。在枯水季或降水不足情形下,实时启用泵站及水闸,通过水资源调配和水力动能全域性传导,优化内河“微水网”的水系生态功能。
内河“微水网”沿河的道路之“活”,在于沿河道路的通畅。以水城威尼斯为例,街道与河道、水道相依而生,路网在水网的基础上形成了水、陆双层并行的交通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沿河道路路线不畅、路面不整、步道及车道不全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影响了沿河居民的出行,还拉低了内河“微水网”的建设品质。沿河道路的通畅,需要考虑沿河道路与小巷、街道、支路、主路的合理搭接,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城市交通不文明现象及交通事故的发生,还能提高城市综合交通能力。把“微水网”融入城市水、陆交通体系,是“微水网”生态经济焕发活力的先手棋。
城市水网形态实质上应包含“水体-岸线-滨水区”三个空间层次,水体治理、沿线开发、滨水场地应充分结合起来。实质上,滨水区建设是“微水网”生态经济之“活”的关键所在,落实“微水网”的生态化、景观化和滨水区的开放性、便捷性,通过城市基因赋能和地域人文赋值,造就“一城一品”的“微水网”生态经济格局。
以水“兴”城 “微水网”生态经济之“兴”
在“绿”与“活”的基础上,内河“微水网”的生态经济之“兴”成为可能。对于城区“绿水青山”生态经济的精准施策,内河“微水网”的生态经济之“兴”实为点睛之笔。如汉中的市段河流生态治理,增加了滨水空间土地价值,促进了水系周边经济循环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民生效益的有机统一。
就目前而言,内河“微水网”的生态经济主要在于水环境、水交通、水景观等上,尤其是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如江南水城苏州,其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城区,城区河道纵横,微水网密布,其旅游产业已实现了水陆交通并举,但水路旅游的发展仍集中在主体河道一线,对于内河“微水网”的旅游线路打造尚处于起步阶段。从长远来看,内河“微水网”的旅游开发既是水网型城市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城市水系旅游走向深蓝,展现本土魅力和人文特色的所在。未来,内河“微水网”的旅游开发应突出城市风貌、民居民俗、历史变迁等方面与水有关的文化内涵,除可利用内河“微水网”优势实现城市碎片化自然景观及历史遗迹的串联,也可将城市各大景区部分景点有机组合,开发内河游,还可依托内河“微水网”开发休闲游、古水巷游等。
内河“微水网”的生态经济之“兴”还体现在沿河经济培育及开发上。根据不同的水巷风貌及人文遗迹,开发不同的“微水网”经济,如设立沿河步行街等。利用城市河流、湖泊、河道等形成的水路交通,形成河埠、船坞、水道、码头等特色水上交通,打通“微水网”的“最后一百米”,打造沿河经济带,形成一体化的水系路线和水域经济,通过水网型城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将水系经济有机融入城市各产业经济。
“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提出要着力推进水网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形成有效支撑区域发展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这为城市“十四五”水利建设,尤其是城市水网建设指明了方向。内河“微水网”建设作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水陆交通并举、盘活城市水系经济的重要一环,要摆脱长期以来依赖财政补贴、建设成效不显著的现状,就要“以水‘绿’城”,筑牢内河“微水网”生态经济的基础;“以水‘活’城”,打通内河“微水网”生态经济的通道;“以水‘兴’城”,实现内河“微水网”生态经济的开发。城市内河“微水网”生态经济开发,有利于水网型城市做强旅游经济、做优沿河经济、做大城市生态经济等,对于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提升均有莫大益处。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