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 2022年第12期

【调查研究】从工厂化养蚕看乡村产业升级

发布:2022/12/05 18:54  作者:胡春艳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12月刊  阅读量:

[摘要]  蚕桑产业作为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最具代表性的农业产业之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模式和传统大棚养蚕模式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呈现了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带给古老产业的旺盛生命力,其中的操作模式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升级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产业升级;蚕桑产业;工厂化养蚕

[作者单位]  四川省肿瘤医院

 

乡村振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又一个国家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产业振兴排在首位。农村能不能留住人,农民能不能在家门口致富,主要在于当地产业强不强,能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创业机会。无论是陕西的袁家村、四川的战旗村还是安徽的三瓜公社,都是因产业强而聚,又因人才聚而兴。

 

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既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包括价值链的攀升。当前广大乡村的产业大多以初级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呈现出规模化程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风险高等特点,因此需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在产业结构和价值链两方面进行升级,发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走特色化、科技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企业。产业的微观构成是企业,企业不断从低价值领域转向高价值领域以及从劳动、成本等低水平竞争要素转向技术、资本、品牌等高水平竞争要素,带动了产业持续升级。因此乡村产业要升级,必须抓住“企业”这个牛鼻子,内培外引,让一批龙头企业在本地生根发芽,进而带动整个产业升级发展。蚕桑作为古老的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焕发新生,从传统的小农作业逐渐升级为技术化、规模化的企业生产方式,其中的模式和经验值得研究探讨。

 

国内蚕桑产业的现状

中国有数千年的养蚕缫丝史,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养蚕和丝绸产出国。但受制于土地不足、收益不高、农药残留危害、病虫害等因素,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的养蚕意愿不强,我国蚕桑产业规模一直增长有限,鲜茧产量常年稳定在70万吨左右,并呈现出明显的东桑西移,甚至东桑非移的趋势。

 

目前国内的蚕桑产业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总体以小农自养为主,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不稳定。二是茧丝分离。蚕茧主要产区在西部,而丝绸纺织集中在江浙地区,终端与原料的有效协作尚未建立。三是优质蚕茧供应严重不足。对此,丝绸纺织企业出现了两种应对方式:一种是以安徽京九丝绸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制定管理标准,对达到品质要求的蚕茧给予高价收购(超出市场价10元/公斤),实现了公司和农户的双赢。二是以浙江巴贝为代表的自建养蚕厂模式,通过探索全龄段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颠覆了传统的养蚕模式,带动行业升级。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巴贝模式对农业产业升级更具有借鉴意义。

 

工厂化养蚕与传统养蚕模式的比较

——巴贝模式及经营状况。浙江巴贝集团位于“中国领带之乡”嵊州,是国际领先的领带生产企业。由于优质茧丝供不应求,价格波动大,对巴贝集团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极大影响。为解决原料供应问题,巴贝集团从2012年开始与浙江省农科院探索全龄段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2019年1月,巴贝集团举行“中国丝高地·嵊州—巴贝集团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成果发布会”,正式宣告攻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

 

巴贝集团全龄段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一期项目2019年1月投产,设计年产能1万吨。2020年4月遭受火灾,重建的工厂设计年产能约5000吨。

 

从其成长性来看,养蚕厂的销售收入主要受产量和价格两个直接因素影响,其中鲜茧产量与蚕种供应、家蚕成长周期、单茧重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巴贝集团一期工厂年产鲜茧在5000—7000吨之间,未来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鲜茧价格除了随市场波动外,主要由蚕茧质量决定。巴贝集团所产鲜茧由于质量较高,其单价在60元/公斤左右,比同期市场均价略高。因此,巴贝集团的全龄段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的发展前景较为稳定。

 

从其盈利性来看,假定能耗成本占销售收入比例为10%、资产折旧按10年估算,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和2%,增值税按6%估算,所得税按25%计算,则巴贝集团一期项目的净利润率约为17%,虽然低于公开报道的30%综合利润率,但已经远超同期A股上市公司平均利润率。另计算其净资产收益率(ROE)达到26.6%,已经是较高水平。按照杜邦分析法进行拆解,可得:净资产收益率(26.6%)=销售净利率(17.0%)×资产周转率(1.39)×权益乘数(1.13),巴贝全龄段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的盈利状况很健康,盈利能力稳健。

 

从其抗风险性来看,巴贝集团基本可以做到当天出茧当天销售,经营性现金流较好。同时巴贝集团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院,不断优化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提高饲料转化率。因此总体来说,巴贝集团全龄段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的抗风险能力较强。

 

——大棚养蚕模式及经营状况。大棚养蚕依然是现在主流的养蚕方式,组织形式上一般以农户自养或小型的合作社为主。下面以某蚕桑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状况为例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

 

合作社共有13个养蚕大棚,单个大棚面积约800平方米,单个大棚造价约8万元。同时流转桑园330亩,春秋两季须雇佣工人采桑喂蚕。合作社一年产出鲜茧约20吨。

 

从成长性来看,由于大棚养蚕模式相对粗放,每年能产出的鲜茧量基本恒定,提升的空间不大,反倒容易因为病虫害的原因导致蚕茧质量下降进而拉低蚕茧价格。因此大棚养蚕模式下的增长主要靠增加大棚数量来实现。

 

从盈利性来看,经测算,该合作社年净利润约为45万元,净利率在45%左右,高于巴贝集团一期项目的净利率。但该计算结果没有考虑合作社3名股东的人工成本,考虑后的净利率在10%左右,不及巴贝集团的全龄段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

 

从抗风险性来看,大棚养蚕模式下,成本端几乎固定(包括蚕种费用、桑园流转费用、工人工资、贷款利息、大棚折旧),但收入端不可控因素较多,蚕茧的质量和产量容易受到病虫害、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由于合作社的规模小、议价能力不强,其整体经营面临较大风险。

 

经验借鉴及意义

通过比较巴贝集团全龄段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和传统大棚养蚕项目的投资经营状况,可以得出乡村产业升级的三个启示。

 

——借助龙头企业破局产业困境。企业是创新创造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扮演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力量。巴贝集团作为领带生产企业主动推动上游蚕桑产业,历时7年,投资超1.5亿元,终于实现全龄段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蚕桑生产方式,让千年蚕桑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水平。高新技术是让传统农业脱胎换骨的关键要素。巴贝集团通过研发家蚕人工饲料技术和工厂化养蚕工艺,极大提升了养蚕效率,其发展空间、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远超传统养蚕模式。与此同时,巴贝集团为持续提升工厂化养蚕技术,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院,对生产工艺和饲料配方进行持续改进,并与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合作研发,保证工厂的技术始终领先。

 

——利用产业思维拓展产业链条。产业链延伸是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甚至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以工厂化养蚕为例,在生产工艺成熟后,既可以向下游拓展蚕丝蛋白的相关应用,也可以向上游整合传统的桑园,发展家蚕饲料产业。多元的产业将给当地农民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农民既可以选择到工厂就业,还可以流转土地获取收益,甚至还能通过合作社参股享受分红,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