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年第一期

【县域金融】农村金融机构助力产业振兴探析

发布:2022/01/06 16:17  作者:刘阳德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2年1月刊  阅读量:

[摘要]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但系统性的实务操作还较缺乏。针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结合国家关于产业振兴的政策文件和各地的经验做法,本文对农村金融机构助力产业振兴的实务操作进行系统归纳、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振兴;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

[作者单位]四川威远农商银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大篇幅围绕产业振兴提出具体的政策举措和法律保护,着重强调了安全供给保障、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深刻领会政策要义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稳定种粮农民补贴,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扩大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积极发展牛羊产业,推进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坚持农业科技自主自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精品线路。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业品流通网络建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路者”。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的做法逐步扩大到全国。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直面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供给与需求,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难度较大,经常出现农产品成本高、市场价格高、食用客群少、推广普及面低的情况。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规范化程度低,农业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科技、机械推广率在山区、丘陵、家庭中不高。现代农业园示范引领、推广作用还有待加强。建设大基地、生产大商品、对接大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财政资金投入乡村振兴的公示制度、社会评价制度还没全面形成,在一些地方出现截留、挪用、拖付情况。银行对县及县以下的规上工业企业抽贷、断贷严重,认为支持乡村振兴就只是支持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在一些地方出现竞争无序,多家银行为一个客户贷款多,而无贷客群大。农业政策担保、农业保险各县参差不齐、极不平衡。农产品期货刚刚起步。社会资本、资金投入乡村振兴回报率不高、积极性不高。各地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帮助就业,重视程度不够。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县域支柱产业、规模工业企业发展不平衡,带动乡村振兴参差不齐。产业振兴“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观念转变、主动作为、务实进取的氛围还未形成。

 

金融助力产业振兴的建议


——统筹谋划乡村产业发展。第一,加快县及县以下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融合发展。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各级党政、各部门和全社会都支持县及县以下产业发展,形成支持发展就是支持乡村振兴的舆论氛围、工作氛围。


第二,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性互动。既要消除一夜暴富的赌博心态,又要调动产业振兴各方积极性,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来实现。比如:现在市场的有机蔬菜价格是同类蔬菜的5-10倍,新疆驼奶粉零售价是出厂价的3倍以上,大部分利润都被中间商赚了,既不利于农民、涉农加工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更多的消费者消费,同时还不能打开国际市场。再如:猪肉价格波动极大,2020年每公斤40元以上,2021年每公斤20元左右,价格低了农民养猪积极性下降,造成圈舍闲置、资源浪费。建议中央媒体农业频道和各省、市电视台乡村振兴频道给予免费或低广告费播出涉及大众生产、消费农产品价格信息,科学调控市场供求。涉农企业不要把有机食品等高端农产品定位为有钱人消费,要以合理的性价比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实现持续发展。


第三,发展公有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发展公有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就是发展公有经济的一个风向标。民营经济发展,沿海地区走在了全国前列;公有经济发展,沿海地区也是当仁不让。笔者在苏州考察发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300万元已属经济薄弱村。一是发展壮大县级国有企业。通过国有企业的带动和参股民营企业,建设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但要借鉴和学习新加坡经营国有资本的经验,在保证增值和收益的情况下放开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曾有一个涉农企业,因资金短缺,引来一家国企入股投资,国企占股51%,但因国企管理规范、经营决策链条长,导致这家混合改制农业企业至今无法运行。二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国家投资的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和撤乡并镇、并村后出现闲置的乡村办公室、学校、卫生院等资产,通过清产核资、确权颁证后,可列为集体资产。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四,支持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增加值和商品率,对接大市场。


第五,要素保障。一是资金保障。要提高乡村振兴直接融资比例,政府要有序发行乡村振兴债,龙头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上市。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地方法人机构按照市场定位、功能优势,做好差异化服务。关键的是各家银行每年贷款净投放县及县以下企业和个人的额度要大幅增加。少讲累放额、多讲余额净增,少讲涉农和乡村振兴宽广的概念贷款,多讲投放县及县以下企业和个人的实际贷款。财政资金每年补足了多少涉农担保基金、担保资本,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了多少县及县以下的企业和个人贷款;财政资金每年补助县及县以下涉农企业和个人多少保险费,保险公司对县及县以下办了多少自然灾害保险和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财政资金每年为县及县以下企业和个人贷款贴息多少,为银行支持县及县以下企业和个人贷款奖励多少、贴息补助多少;财政资金补助与奖励县及县以下的企业和个人资金多少,并进行公示、评价和审计。二是土地保障。县及县以下建设用地、产业用地指标非常紧张,省政府要统筹兼顾,适当向县及县以下倾斜。三是服务保障。包括科技、冷藏、物流、信息等服务保障。


——加强乡村人才建设。要坚持农民工县域当地就业和劳务输出双轮驱动。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收入。


第一,畅通乡村振兴人才流通的双循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经济“双循环”,实际是人员的“双循环”,经济是随着人员流动而流动。县级招商引资大部分是“外地商人、老面孔”,要鼓励本地商人回归创业、反哺家乡。要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全面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流通的双循环机制。今天外出的淘金者,就是明天回乡的创业者。同时,每年农村劳务收入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是占比不低的。


第二,加强政府对国外劳务输出的组织,发挥主渠道作用。近期,对劳务市场和农村外出务工者进行了调查。在国内平均月工资在5000-6000元,而国外的劳务工资每月一般在1.5-2万元,最低也不低于1万元。但商务部批准的一些民营中介劳务服务公司,一般每人收费在4-6万元。最高的中介费接近10万元。农村特别是西部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被阻在国门内。建议商务部指导县商务局会同县农民工服务中心有序做好出国农民工的培训、输出工作。


第三,做好国内农民工的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大力宣传和引导农民工下载和添加、运用“国家农民工讨薪网络平台”。按照“房住不炒”的原则,取消银行对县及县以下城镇按揭贷款限制规定,承接外地农民工返乡进城购房和在县及县以下就业的农民工进城购房。加快县及县以下的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就地创业、就业。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新疆等西部地区进军。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输送高质量发展的外向型人才,接续成为沿海发达地区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


  刘阳德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