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年第一期

【县域金融】从隆昌实践看“三农”金融服务

发布:2022/01/06 16:18  作者:王裕彬 魏祥金 唐瑾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2年1月刊  阅读量:

[摘要]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商银行的核心使命。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农信社要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创新举措,切实做好“三农”金融服务。

[关键词]三农;隆昌;四川农信;乡村金融

[作者单位]四川隆昌农商银行

 

四川农信2021年工作会强调,要以助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一系列决策部署,全方位支持“三农”事业发展。

 

隆昌农商银行服务“三农”实践


隆昌农商银行紧紧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省联社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经营目标,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截至20216月,该行贷款余额74.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60.2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0.92%,较年初增加5.07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为9.6%,较各项贷款增速高0.05个百分点。


——把握地方动态,密切政银农关系。隆昌农商银行2019年与隆昌市政府签订《乡村振兴协议》,大力支持当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共发放“乡村振兴贷”款109笔,金额6875.88万元;2020年与隆昌市政府签订了《“银村直连·云平台”服务协议》,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以“走千访万”“整村授信”“三项评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等举措为抓手,摸清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确保金融支持措施接地气、见实效。截至20216月,共开展了60个行政村授信,占隆昌市164个行政村的36.58%


——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隆昌农商银行在全省率先推出“生猪活体抵押贷款”,通过电子围栏、耳标芯片、远程监控等现代智慧养殖系统,对生猪养殖环境、存栏数量、个体状况等进行全周期把控,有效解决生猪活体抵押品管理复杂和风险控制难等问题。截至目前,该行向当地150个生猪养殖合作社授信超过9000万元,带动超过2000户农户增收致富,140名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隆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重要的稻渔养殖示范区,隆昌农商银行为此创新推出“稻渔贷”,重点支持了蕊森农业公司、领航稻虾公司等稻渔养殖客户,截至目前,该行“稻渔贷”余额3731.67万元。为大力支持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及种植业发展,该行重点支持了粮油加工企业以及星光爱媛柑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心花椒、云峰茶业、富炜家庭农场、联润农业等规模化种植业企业,截至目前,该行粮食产业贷款余额1911万元,种植业贷款余额7503万元。


——精准发力,无缝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隆昌农商银行主动对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布局和6个农业产业重点镇建设及109个重点村的特色产业建设资金需求,重点支持了禽苗市场、根基农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隆昌市领航稻虾养殖家庭农场、四川隆昌德树生态农庄股份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坚定做好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和产业扶贫工作。截至20216月,该行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233笔、投放金额2970.52万元,累计投放产业扶贫贷款436笔、投放金额18.43亿元;加快推进乡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建设,积极营销手机银行、网银等线上产品服务。辖区内安装自助设备90台、POS240台,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260个,打造乡村金融示范站83个,让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全面的金融服务;承担全市粮食直补等农民各种补贴和新农保、新农合代理等普惠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发行社保卡53.13万张,占隆昌市当地人口的68%


农信服务“三农”发展策略


——建立新机制,在合作中寻机遇。主动对接财政、农业、人社、税务、交通、扶贫等政府职能部门,共建联动交流机制,为农商银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打好基础;紧密围绕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时掌握重点项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供精准金融支持;加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共建工作,重点围绕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山区综合开发、乡村旅游“五位一体”提供金融服务;加快推进“银村直连·云平台”落地开花,助力村级账务“阳光”管理,拓展业务增长点;探索研发出一套适合“三农”发展,适应乡村振兴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优化项目与客户准入。


——拓展新空间,在市场中抓机遇。拓展培育优质客户群体。着眼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选择优质客户,强化涉农信贷产品和服务衔接,大力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大对财政存款、农村医保、农村社保等财政性资源的营销拓展力度,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财政性资金,服务专项项目资金的账户开立、资金代理等工作;紧跟市民及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住房、创业、就业、消费、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适用性,培育优质客户群体。


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因地制宜地研发创新适合乡村的存款、结算、信贷、理财等各类产品,推动代销保险、基金、贵金属等业务向乡村地区拓展,全面满足乡村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重点围绕农业产业核心企业,推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用好省农担增信及乡村振兴风险保障金分险机制,切实满足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的融资需求;积极研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的贷款产品,有效防范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影响带来的风险,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前期缺抵押、抗风险能力弱等难题。


——提供新服务,在需求中抢机遇。创新金融产品。结合“三农”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创新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土地收益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有效扩大农户贷款抵质押范围,提升农村地区融资的可获得性;进一步优化涉农业务流程,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额度和贷款支持力度,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合理的融资需求。


创新服务模式。加大与其他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融资租赁机构及政府部门合作,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推广“机构联动”“银担合作”“银税互动”等信贷模式,构建“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服务体系;运用“互联网+”模式,搭建场景金融服务生态圈。持续丰富蜀信e平台生活服务,推进实现“衣食住行、医学娱游、政务民生”等农村生活的全覆盖;全力推进基于大数据的全线上智能贷款产品(蜀信e贷)打造,提高办贷效率,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特殊人群办贷需求。


创新服务渠道。巩固提升乡村(社区)金融综合服务站(点)建设,推进实现“日常金融不出户、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乡(镇)”;建立起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相互补充、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努力消除金融服务“空白”,实现金融服务均等化;推动符合条件的服务点实现功能综合化,将服务点建设成金融知识宣传点、信息联络点、便民取款点;重视移动支付、电子机具在农村市场的潜力和空间,有效提高自助设备、手机银行等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升级优化“蜀信e”平台,全面提升平台的智能化程度和易用性,简化流程操作,使农村客户能够找得到、用得上、用得好;做好“惠生活”电商平台运营推广,大力支持“川字号”和“四川扶贫”产品的打造和销售,加强“四川特产”“精准扶贫”等版块运营,助农增收致富。


 王裕彬 魏祥金 唐瑾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