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9期

【调查研究】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发布:2023/09/04 17:25  作者:夷萍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3年第9期  阅读量:

[摘要]  川西林盘的保护与修复是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重要抓手。针对存在的原始生态绿地空间被打破、“人地比”关系冲突、建筑协调性不佳、产业转型升级难等问题,要进一步高质量推进川西林盘发展,应树立林盘全域全境“守护”理念,强化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本底生态格局;坚持“新修复,显创新”的理念,对林盘建筑进行有序有机更新;强化“营产业,拓经济”的发展理念,推进林盘共建、共享、共治。

[关键词]  川西林盘;公园城市;生态经济;林盘经济

[作者单位]  中共大邑县委党校(大邑行政学校)

 

公园城市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的具象,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一方面要实现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需高质量地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全域的乡村振兴。乡村地区是公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川西林盘是川西平原地区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保持成都平原特有田园风光的基本空间载体,具有不可多得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更是乡村地区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抓手,川西林盘的高质量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四大模式

 

基于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发展全域旅游的需要,成都市出台了面向全市的《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利用规划(2018—2035)》,引导各区发挥其功能与资源禀赋,差异化协调发展,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城园一体”的林盘格局。目前按功能定位将川西林盘分为四种:

 

一是聚居和农业生产型林盘。该类型林盘一般位于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区或离城镇有一定距离的林盘。以农业耕种、经济林木种植、绿色循环养殖业等农业生产为主,传统川西民居建筑保护良好,有明显的巴蜀川西风格。数量位居第一。

 

二是聚居和乡村旅游型林盘。该类型林盘主要位于都市近郊,原有资源条件较好。既能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能为城市人群提供农产生活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需求。数量位居第二。

 

三是特色产业型林盘。该类型林盘一般资源丰富,具有产业功能,是重要的空间服务载体和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置换、改造或新建的途径,植入农业博览、休闲观光、商务会议、双创服务等现代复合功能业态,构建博览型、旅游型、商务型、文创型等现代特色林盘。此类型林盘数量最少。

 

四是生态景观型林盘。此类型林盘位于河道、交通干线及市政廊道等两侧空间管控区范围内。基本功能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保持和延续川西林盘生态、美学价值。不以居住为目的,一般会结合绿道建设设置一些休息亭、售卖亭等临时性建筑,承载拓展绿道沿线服务休憩功能。

 

成都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林盘传统绿地系统空间被打破,生态结构特征减弱。川西传统林盘是由“田、林、水、院”四大核心要素组成,从平面空间形态来看,将林盘抽象为同心圆模式,由内向外则可分为宅、林、田三圈层空间;从垂直空间形态看,则主要体现在院坝、建筑和林木三个层次上,形成林盘上密下疏、周高中低、内部通透的空间形态。

 

随着乡村发展,农户根据需要重新调整宅院及周围环境:一是大部分农户选择新宅院随交通要道而建,便于加强与外界联系,但由于生态保护意识不足,对原始宅院周围的林木花卉资源未进行保护,新宅院附近又未添置新的绿化,这就打破了原始林盘生态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二是城市对劳动力的吸引,致使某些林盘“空心化”“老龄化”,林盘内大田、农业产业消失,房屋闲置老化,聚落中“田”“林”“宅”基质景观要素和生态功能大量弱化,林盘原始功能性逐步退化。三是林盘内公共区域如林木生态斑块、水系沟渠灌溉、道路生态廊道的维护难以为继,维修资金来源和分配众口难调,导致林盘内生态系统培育和优化不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的完整性难以保持,生态结构特征大幅度减弱。

 

林盘用地空间结构与土地政策有冲突,传统形态保护难。一是政府实行的增减挂钩土地整理等政策目的是尽可能多地腾出土地,使其成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作为引资的条件;同时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用地指标急剧萎缩,集中安置的住宅小区只能高密度、高层化、低质量、低绿化地建设,与林盘聚落生态用地、生产用地、住宅用地交错融合的空间结构完全背离,林盘原始乡村聚落的形态只能一去不返。二是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形成后,为了高效集约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只能采用集中布局,直接导致林盘内农户房屋户型面积降低、建筑密度增加、院落空间严重萎缩、庭院经济发展受阻,村民只能另谋出路,离开乡村林盘另寻他业,林盘现有居住用地空间结构和政府政策管控难以协同。

 

林盘建筑内现代生产生活方式适应力差,建筑保护与创新缺乏协调性。原始的川西林盘民居建筑风格有“一” 字形、“L”形、“凹”字形、四合院型的单体建筑,也有顺应地形地貌、道路河流自由布置的群体组合。整体风貌和原始肌理是小青瓦、粉白墙、花格,清淡素雅、简洁大方、色彩协调的风格。随着时代发展,林盘原始建筑年久失修,内部功能难以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所以大部分居民选择推倒重建。在重建的过程中,居民建筑审美感和协调意识缺乏,政府相关引导和监督不足,导致林盘内建筑群体形态感和肌理感被破坏。一是建筑风格盲目西化,色彩、体量、高度与原始林盘环境格格不入,另类突兀,但建筑又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性,改造难度大。二是林盘内功能性、游憩性的建筑景观与川西园林的庭院景观衔接协调性不足,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未体现出川西林盘疏密相间的空间形态特质,植物景观的多样化、色彩化不足,公共空间的形态和风貌异质化明显,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林盘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难,乡村旅游型林盘过多。传统的林盘经济结构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木业等,可自给自足,又可产生经济效益。但随着乡村的快速发展,传统林盘的产业结构和规模难以适应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林盘经济结构亟需调整和转型。目前大部分林盘经济结构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以下难题:一是特色产业占比急剧上升,传统种植业受到忽视,容易本末倒置且大部分农民自给自足的经济受到了强烈的波及。二是特色产业的布局与林盘聚落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外层环境空间优化的延续性相冲突,有些产业用地侵占林盘内乡土林木资源和基本农田,牺牲了林盘原始的高弹性生态本底和可宜居性。三是林盘经济结构转型的规划指导是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以农业、文创、商贸、旅游等特色产业为核心,衍生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助推林盘产业发展转型。但是最终扎堆的林盘选择单以“旅游型林盘”为调整目标,重视了旅游、忽略了融合,同质性林盘数量多、质量低、竞争大,大部分只能被市场淘汰。

 

成都川西林盘保护和发展的对策

 

树立林盘全域全境“守护”理念,强化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本底生态格局。川西林盘生态环境与屏障的保护事关整个四川乃至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其保护与利用需要体系化、综合化、全域化的布局,才能实现成都公园城市“水润天府皆繁星,锦绣田园嵌林盘”的大美蜀乡盛景。一方面,要传承和创新林盘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要重视这些文化的来源、整体结构和发展演变,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举的保护原则,将文化自然融入林盘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中。一是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林盘内的历史建(构)筑物,如传统民居、祠堂庙宇、古桥古井古碑等要严格遵照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不得越界越线;明确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禁止砍伐和擅自移植,除保护及加固设施外,不要设置建筑物、构筑物,要让林盘风格整体协调。二是打造特色文化空间。利用林盘内原有寺庙祠堂、农田与民居院落等空间,打造祭祀场所、活动广场等公共空间;或利用已有建筑,打造农耕博物馆等特色公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载体;依托已有历史人文景观,结合雕塑、灯具、艺术装置等景观小品,多元展现林盘文化的历史记忆和乡风民俗。三是鼓励支持乡村传统节庆活动的复兴。通过组织民间祭祀、庙会、传统节日活动、集市演出等展示林盘本有的乡风民俗文化和生活形态;扶持引导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借助乡村文化旅游,通过商品化和市场化手段推动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四是积极组织现代文体赛事活动。结合乡村绿道、农田以及林盘内部空间,通过艺术工坊、舞台展示等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现代文体赛事活动,融入具有现代特色的潮流元素,传承和彰显川西林盘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要构建多样化、多功能、高弹性的生态系统,营造林盘良好的生态本底。一是“护林”方面,丰富林盘植物种类,维持林盘生态多样性。林盘内原生态的林木资源要尽量保留利用,植物种植多以地带性植物和乡土植物为主,林盘要结合自身特点合理选择。如旅游型林盘应注重观赏性植物的配置,而林木产业型林盘最好种植适生性和经济性的林、果、竹等;注重乔、灌、木、竹的搭配结合,形成色彩协调、疏密有致、层次丰富的垂直植物群落体系。二是“理水”方面,河道平面形态要充分尊重水系的自然形态,不擅自改变水系走向,尽量避免河岸线单一“渠化”;可因地制宜种植湿生植物和喜湿耐水的植物,可起保水固土、净化水体和美化景观的作用。

 

坚持“新修复,显创新”的理念,对林盘建筑进行有序有机更新。川西林盘建筑有浓烈的地域风格,代表了川西平原特有的建筑文化,在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定要坚持“修旧如故,新旧相融”的原则,不大拆大建、不过度设计,才能打造有鲜明特色且风貌和谐的乡土居住空间。第一,对质量较好、功能完善的建筑予以保留,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即便丧失了居住功能,也要进行完整性、安全性、耐久度的保护和修复。第二,对于已经形成的与林盘整体风貌不协调,或者无法满足现代生产生活需求的建筑可进行局部改造,改建时不能影响相邻建筑的功能使用。第三,对于某些无法改造、功能布局不合理且损害严重、存在严重安全风险的建筑可进行整治改建或局部插建。

 

无论是保留修复,还是整治改建,抑或是拓展新建,川西林盘的建筑风貌、结构、细部不能偏离以下特点。一是建筑风貌。继续沿用传统的川西民居“一” 字形、“L”形、 “凹”字形、四合院型等单体建筑组合形式,可自行灵活组合,形成组团内紧凑、组团间开敞的建筑空间形态。林盘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层数不宜过高,材料鼓励就地取材、老材新用和优质新型材料混合使用,色彩以冷色调为主,把青砖灰瓦、白墙、赭褐色木作为建筑主体控制色系,彰显乡村特有的气质和记忆。二是建筑结构。对于重要的历史文化类建筑,可采用穿斗式木结构,以突出林盘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其余一般建筑结构可采用轻钢结构和混凝土框架结构,以满足生活生产的需求。三是建筑细部。屋顶进行传统坡屋顶处理,通过色彩、形式、材料的变化丰富造型;门窗采用传统花格窗式样,可提取传统元素简化处理;墙体可用石材、砖墙、涂料等处理手法增强设计感;装饰性构件可采用悬鱼、垂花柱、脊窗罩等细部装饰;通过这些个性化表达、艺术化处理,使林盘建筑风格和比例整体协调,符合传统川西民居风貌特点,体现川西林盘建筑自身的精神功能和文化特性。

 

强化“营产业,拓经济”的发展理念,推进林盘共建、共享、共治。乡村林盘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兴旺,产业旺、人气聚,林盘自然就能拥有生命力和持续力。公园城市背景下的林盘经济发展要明确以生态为纽带,打造人、乡、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乡村的发展定位。发展好林盘产业经济要走农商文旅体融合的新模式。林盘可根据自身优势条件积极探索构建“政府+市场主体+农户+合作社”的运营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完善林盘的基础设施,为农户和公司搭建好合作平台;村集体盘活闲置荒置土地资源,为公司提供房屋租赁、劳动力、产品生产等;公司为合作社提供资金、技术、销售,协调农户与产品源;多方形成合力,通过农商文旅融合衍生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丰富林盘产品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精致农业,包括粮食、油料、水产、蔬果、林木等产业。通过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业形态丰富化、产量规模化、种植标准化、质量科技化,同时塑造多层次的大地景观和肌理,引导乡村林盘开展农业采摘、美食体验等活动,实现一、三产业循环融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积极发展庭院小型手工业。利用林盘的农业及竹林资源,在林盘内进行小规模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如竹编木雕、陶艺蜡染等手工业,豆腐乳、酿酒等农产品加工业。这些产业具有原料自取、就地生产的特点,能与乡村旅游相契合,通过展示、体验、销售等手段,既可打造特色林盘产品IP,又能提升林盘内农户的收入水平。三是开拓林盘新型产业。如果大量林盘涌向旅游型的入口,类同化的林盘就会增多,市场需求量趋于饱和,不仅会造成林盘间竞争过大,不能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而且新鲜感之后的持续运营也是很大的考验。所以给林盘定位时可以考虑错位发展,以“旅游+”“文创+”为重点,植入商务会议、文创博览等功能复合的现代特色元素,打造更具竞争力、现代性的林盘经济,做好都市需求的乡村表达。四是将农户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林盘农商文旅体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农户的积极参与,涉及农户的土地、房屋等利益分配问题。所以无论是土地整理、房屋租赁,还是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让收益分配等机制制度时宁可步调小,也要步调稳,避免发生不可逆的问题,侵害到农户的根本利益。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