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做好城乡居民多渠道灵活就业这项民生工程,不仅关系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关系着甘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新的时代课题。要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支持灵活就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灵活就业、支持新就业形态拓宽灵活就业渠道、创设岗位保障重点群体灵活就业、加强技能培训支撑灵活就业、做好保障服务促进灵活就业等有效路径,让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共建幸福美好新甘肃。
[关键词] 甘肃城乡居民;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2年度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课题“促进甘肃省城乡居民多渠道灵活就业对策研究”(22ZZ4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中共泾川县委党校;泾川县人力资源培训中心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高质量就业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灵活就业这种新兴的就业形态,伴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择业者的选择。
甘肃城乡居民就业现状
甘肃省深处西北内陆,全省常住人口2492.42万。“十三五”期间,甘肃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不断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规模,圆满完成各项就业指标。当前,在经济发展压力持续加大、智能化技术普遍应用等大背景下,甘肃省经济也进入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全省把就业这一民生工程作为政府责任和底线任务。2022年甘肃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02万人,输转城乡劳动力52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8%,均完成了预定目标。可以看出,甘肃省的整体就业形势是稳中向好、稳中有进。
甘肃城乡居民灵活就业情况。灵活就业是指在劳作期限、收入回报、劳务关系等领域,区别于建立在工业化社会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或主流求职方法的不同职业类型的统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从业者已经达到了2亿人左右。近几年,甘肃省灵活就业人数明显增加,主要得益于从中央到省市的一系列利好政策。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国办发〔2020〕27号)。2022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引导个人充分利用新兴平台就业创业,并鼓励企业灵活多样就业、副业创新。甘肃省也于2020年12月下发《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通知》,省内市县积极落实,更好地鼓励支持灵活就业的发展。通过走访调研,甘肃省灵活就业人群呈现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农村户口多、所从事的工作投入成本少等特点,增加收入且灵活自由是从事灵活就业的主要原因。
促进甘肃省城乡居民多渠道灵活就业的重要性。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发展灵活就业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可以缓解结构性就业问题。从全国就业市场来看,劳动力的供给远高于需求,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灵活就业可以缓解这种问题,高度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高专业技能、知识密集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量会大幅增加,而一些年纪大、技能低的劳动者很难进入新兴部门,灵活就业成为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渠道之一,顺利实现劳动力的平稳转移。第三,可以促进社会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灵活就业通过人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增加劳动者收入,更是为特殊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精神、制度等各方面基础性支撑。
甘肃城乡居民灵活就业的主要问题
产业层次偏低,灵活就业面临诸多风险。当前,甘肃省乃至全国就业面临诸多新挑战。甘肃省传统企业数量多、产业层次偏低,一些长期徘徊在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面临着成本上涨与市场需求下降的双重夹击,企业扩岗不容乐观。受此前的疫情影响,部分行业、企业复苏恢复还有一个过程。与传统的就业模式相比,灵活就业者也面临着收入不稳定、就业质量不高的窘境,甚至一些从事简单工种的灵活就业人员因为技能准备不足只能重新从事体力劳动。
甘肃省经济总量偏小,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不足。首先是产业结构、产业布局都有待调整,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其次是轻重工业配比不均,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不足。再次是全省产业层次较低,新兴服务业较少,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不足。
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劳动者素质亟需提升。甘肃省就业形势呈现的主要问题就是总量过剩和结构短缺矛盾突出。一方面是用工企业“招工难”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就业难”同样明显。一部分灵活就业者技能水平无法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求职困难。虽然不乏高学历者,但专业等方面与市场需求不够契合,也导致出现一些高学历、低技能的结构性矛盾。
甘肃城乡居民灵活就业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灵活就业者背后关系着万家灯火的百姓民生。我们应该大力支持灵活就业市场建设,激发灵活就业者的创业创新活力,为推动甘肃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完善政策制度支持灵活就业。政策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其也在不断回应时代呼声中适应治理需求。一是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最大限度为灵活就业开发资源和机会。对甘肃来说,尽快融入到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中,促进各类要素有序高效流通匹配,破除或降低各种行业和职业进入门槛。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灵活就业的意见精神,提高政策弹性。协调好普惠型和特惠型政策,落实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政策,解决好特殊困难的灵活就业群体在社会保障方面的需求。三是进一步完善灵活就业政策服务体系。提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建立起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高效协同治理机制。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灵活就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从根本上破解难题,就要依靠产业发展,促进经济与就业协同发展。立足甘肃省委省政府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和“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的政策东风,以创造更充分的就业机会为目标,把加快产业发展与增强吸纳灵活就业结合起来。一方面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灵活就业岗位。要积极引进产业链条,使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甘肃“落地开花”;促进已有产业升级换代,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帮助企业纾解困难,让产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创业创新,“双创”带动灵活就业。要着力改善创业营商环境,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同时,注重科技创新,用科学技术支撑高质量灵活就业,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建立新平台,创造新岗位;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初创实体的帮扶力度。
支持新就业形态拓宽灵活就业渠道。新的就业形式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要多管齐下支持新业态发展拓宽灵活就业渠道。一边着手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扩大灵活就业渠道。要为就业市场服务,提供更多有效供给,“多点开花”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有效提升就业容量。应该“有的放矢”,强化产业要素培育,催生新产业新方式新平台,积极促成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有效对接,引进培育孵化一批网络平台企业,并引导灵活就业者利用平台实现灵活就业、副业创新。一边着手发展数字经济拓宽灵活就业渠道。数字经济发展正变成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了新业态的“加速度”,打破了以往的产业边界,催生了一批新就业形态,应该持续发力,做大就业工作的“蓄水池”。
创设岗位保障重点群体灵活就业。要聚焦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这类重点人群。首先,要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有关政策及相关服务项目;支持适龄青年参加就业见习,持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发放见习补贴;鼓励企业扩大对应届毕业生招聘规模,在人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其次,要促进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基层应该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专项调研,结合各地区产业发展规划,量身定制就业计划。最后,推进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工作。边缘易致贫人口以及农村低收入人口这类人群,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持续加强劳务输转,提升劳务输转质量。在城镇及周边地区,对就业困难人员做好组织、招聘及培训工作,引导有劳动技能和求职意向的劳动者进入城市服务岗位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加强技能培训支撑灵活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破题的关键在职业技能培训,“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一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提高灵活就业人才的技术素养。认真落实《甘肃省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规划(2018—2025年)》。同时,政府引导资质齐全的平台企业和中介机构对灵活就业人员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并开展有效的技能人才评价。二要针对新就业形态开展技能培训。开展专题培训,将符合条件的行业纳入培训补贴范围,提升灵活就业者技能水平,培训结束后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希望。三要加大农民工培训。坚持培训、输转一体化推进,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岗位需求,分工种、分行业进行精准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外行变内行、由普工变技工,推动甘肃省劳动力输转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化、由数量向质量升级。
做好保障服务促进灵活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虽然灵活就业这种全新的就业形态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不稳定的就业状态仍令许多择业者望而生畏。从政策保障来说,相关部门应该研究制定适合灵活就业者的具体规定,厘清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关系,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方法;同时加强统筹协调,开展灵活就业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积极保障灵活就业者的正当合法权益。从经费保障来说,省内一些平台经济相对发达、灵活就业人口居多的区域,可以做出更加有益的尝试。从服务保障来说,根据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准确统计,及时公布,不断促进新兴职业开发与应用,引导更多新就业形态发展。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甘肃一定能够交出一份成绩优良的就业答卷,展示出民心稳定、社会和谐、民生向好的美好前景。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