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托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是关键。今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元监管分局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通过提供“造血式”服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广元农商银行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元监管分局的推动指导下,将金融服务融入当地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中,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探索优质服务模式,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助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绘就乡村特色产业新图景。
助力特色旅游 打造乡村“流量担当”
“这里真美,给我拍张美照吧!”一对情侣在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红梨产业园区驻足打卡。
毗邻主城区的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地处大南山西端北坡,这里四季分明,境内有林地69915亩,主要树种有柏树、松树、梢木、青冈,蓄材量约112459立方米;有蕨苔、竹笋等林下蔬菜,有杜仲、泡参、柴胡、金银花、茵陈等药材,还有獐、野兔、野猪、锦鸡、黄鹂等野生动物。
近年来,龙潭乡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探索红梨产业园区休闲观光旅游品牌建设,致力于打造广元城市“后花园”乡村振兴样板。
为助力红梨产业园区打造休闲观光旅游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广元农商银行主动对该项目开展深入调查分析,扎实推进整村授信,截至8月末,走访龙潭乡居民达2000多人次,采集客户信息1029条,整村评级授信332户,授信金额3210万元,全力支持龙潭乡发展。
在农商银行信贷资金加持下,红梨产业园区采取套种模式,在红梨树下套种大豆、甘蓝、芍药、矢车菊、五味子等,实现“果蔬、果花、果药”立体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丰富了产业形态。在万亩红梨产业园环线上,矢车菊、芍药、二月兰汇聚成一片花海,成为龙潭乡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赏花、夏摘果,已经成为龙潭红梨产业的传统节目。
如今,龙潭乡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园区共建”模式,与国企、专合社等党组织开展联建,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梨树认养活动,以梨为媒,打造特色农产品,提升“利州红梨”的知名度,积极构建认养、赏花、卖果、餐饮、研学“五位一体”集体经济新业态,呈现岀商家入驻、村民返乡、游客如织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2022年红梨产业园区实现产值2310万元,辐射带动全乡农旅收入6300余万元,新的村容村貌和新的产业结构,让龙潭乡找到了“流量密码”,成为“流量担当”。
培育新型主体 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多亏有了广元农商银行的资金支持,不仅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还实行利率优惠减轻了费用成本。”四川复梦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道。
原来,广元农商银行在开展整村授信走访调查活动中获知,该公司因维修停车场、装修实践基地餐厅等流动资金紧张。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借款人对利率特别在意,特为其量身定制并及时发放了“创业担保贷”贷款180万元,不仅满足了客户的融资需求,还让客户节约了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为他送上“及时雨”,上门解决了他的资金难题。
今年4月,广元农商银行启动“夏日强基”专项行动,对全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重点走访,主动对接区域内有发展特色、有示范效应、有一定成长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培育支持做大做强,促进广元农业产业规模化、体系化、品牌化和绿色化。
四川复梦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龙潭乡凤凰村一组,占地近500亩,是一家以农业种植、农产品销售为基础,利用菜园、果园采摘,集红色教育、农业观光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近年来,在广元农商银行积极的信贷支持下,该公司大力发展桃树、橘子树、西红柿等有机水果种植,年经济产值达32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元,累计解决就业近百人,相继被评为广元市“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大中小学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孵化单位”,以及广元民建首个“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公司园区内有种植大棚44个,还建设了红色文化长廊、红军故事雕像、战训基地,让孩子们的研学之旅不仅可以体验采摘、烹饪的乐趣,还能聆听红色故事,学习红色革命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资金需求十分旺盛。广元农商银行启动“夏日强基”专项行动,在农村地区推进“扩面强基-整村授信”工程,重点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实地走访,了解资金需求,给予现场授信,极大地助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截至7月末,该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率达到 75.12 %,授信覆盖率达到 17.59 %,贷款余额达到 9.81亿元。
持续优化服务 畅通乡村“金融血脉”
“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广元农商银行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元监管分局的推动指导下,坚持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推动金融资源更好为乡村服务。
为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大局,持续浇灌“金融活水”助力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该行一方面坚定“三农”定力,牢牢把“三农”工作摆在一切工作之首,从战略规划、架构设置、要素组合、改革创新等诸方面加以重视和倾斜,坚定信心决心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乡镇共设置支行24个,延伸柜组44个,金融服务覆盖辖内全部32个乡镇;另一方面健全涉农贷款考核指标,制定岀台了《2023年度综合考评办法》,设置了涉农贷款占比、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净增等专项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有效引导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入“三农”领域。同时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在现有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软硬件投入,积极推广云闪付、惠支付、蜀信e、手机银行等便捷工具,进一步向脱贫户、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宣传普及现代支付结算知识,增强客户体验。持续优化网点布局及功能设计,大力助力“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深度互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此基础上,全行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加大信贷投放,将更多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做好脱贫人口信贷支持。用好5年过渡期政策,按照“四个精准”要求,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积极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做到“应贷尽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截至7月末,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326户、1293万元。
加强农户贷款投放。做实整村授信,用好“智能农户小额贷款”“农户小额贷款”等线上线下产品工具,充分挖掘农户在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开办农家乐、经商、房屋修建装修、改厨改厕、粪污处理、风貌打造、车辆购置、保险购买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支持农户增收致富和消费升级。截至7月末,累计发放线上线下农户小额贷款123682万元,农户小额贷款余额164352万元,较年初增加8496万元。
扩大政策性涉农贷款支持效应。针对辖内种养大户、加工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个体工商户,积极推广依托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支撑的“乡村振兴贷”和依托财金互动政策工具支撑的“创业担保贷”等低成本融资产品,使相关涉农主体实实在在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截至7月末,共发放“乡村振兴贷”22670万元、“创业担保贷”15264万元。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