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7第五期

卷首语:记住那山那水那乡愁

发布:2017/04/30 11:47  作者:  编辑:卢锦根 车文斌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7年5月刊  阅读量:

那时,蛙鼓在梯田,唱日出日落,也唱晚风拂稻花香;那时,虫鸣在山头,唱月照月没,也唱江枫渔火……


那山与那水,那镇与那村,县域承载着乡愁,承载着乡亲的春夏与秋冬。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总书记对县域的发展与未来期望殷殷,血脉中那份既远且近,共有且独有的基因、记忆和传统,在县域的山山水水间传扬。


每一座山,都有那座山的情感、故事与细节;每一片水,都有那片水独有的内涵、传承与温柔。乡愁,正是承载那些山和那些水的那片土地的独有的故事和怀想。


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在县域,急剧变革深刻影响并重构着农村,乡愁既轻且重。记住乡愁,就是要记住那些根记住那些魂——


“农民”是中心。农民是这片土地上最辛勤的劳动者、田野里最朴实的守望者、农耕文明最虔诚的传承者。搞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民,资本下乡是要带动农民,而不是舍弃农民、剥夺农民。要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采用合作社、入股等方式,让农民平等参与,让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带到老乡共同富裕,同步迈向小康社会。


“农业”是基础。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石。现代农业不管如何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深加工……其根基是农业。以此为根基,挖掘乡间尘封的遗存,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激活创业创新的热情,把农业培育成令人向往的产业。


“农村”是灵魂。农村是农民的精神家园,是乡愁最为纯粹的承载体,是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积淀,涵养着那山那水那县,是魂牵梦萦的所在。乡音难改,乡情难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须立足地方和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民俗情感,讲好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勾勒最神往的故乡,书写最动人的乡愁。


山水变迁,县域农业现代化正加速推进,不变的仍是那份情怀。保护田园风光、保留原始风貌、保持乡土味道,记住那山那水的乡愁,防止农村变成城市的缩小版,县域任重而道长。


天人共美,相生共荣;山水相依,乡愁久远。


(本刊编辑部)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