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近年来,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围绕“四个新雁江”发展战略,立足镇情实际,围绕丹山特色产业,始终把“生态立镇、农旅强镇、商贸活镇、和谐兴镇”作为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一带四园”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莲藕、核桃、柑橘、蔬菜为特色产业的“四个一万亩”的农业发展引擎。
小镇“产业规模化” “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四化融合农旅发展模式,有力地带动农民实现长期稳定增收,为实现四川省级“现代农业型小城镇”和“农业观光特色小镇”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丹山镇全景及万亩荷塘
首届荷花节人潮涌动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有着江南特有的风姿,本以为这景致只存于笔墨勾画的想象之中,待到身临其境,方知真实存在。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的万亩荷花,层层叠叠铺了开来,正是这般的风姿绰约。
沿着丹山镇的万亩荷塘走了小半圈,阳光下微风送爽,丹山镇党委书记李林兴致勃勃地向本刊记者介绍8月中旬荷花节时的盛况,而此时刚好是荷花节结束一周。
李林说,据不完全统计,在8月11日到20日整个荷花节期间,丹山镇累计接待游客达26万余人次,仅开幕式当天接待游客就有6万余人次,带动丹山镇及沿线的消费超过400万元。荷花节成功实现了丹山镇在社会关注度、经济带动作用、群众满意度、客流量、发展观念、宣传推广、农旅发展等方面的历史性跨越,达到了以节促游、以节造势、以节招商、聚集人气的目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荷花节以“荷灯莲动 藕遇雁江”为主题,在传统赏荷游览基础上,独创性的加入夜间赏荷灯游玩主题,将荷塘与主题灯组结合,行成“赏荷花、看荷灯、演出互动”相关联的全天游玩主题性活动。
丹山镇素来被誉为川中莲藕基地,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即“四个一万亩”:1万亩荷花,1万亩核桃,1万亩柑橘,1万亩蔬菜。
举办此次荷花节,将为雁江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农旅融合发展的先进示范,促进丹山镇万亩荷塘基地建设。同时,以此活动为新的平台和起点,以荷为媒,大力招引与荷花相关的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以荷花为链条的产业支撑,深入推动农旅发展,加快建设具有丘陵特色的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
荷花节促成丹山镇与企业项目签约
农旅融合转变单一发展模式
李林说,丹山在今后的发展中,会更加注重川中莲藕基地这张名片,增强莲乡品质。以大规模荷叶、莲花形成的靓丽风景为依托,致力将白塔大佛体验观光园发展成为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展示、农耕文化体验、绿色产品自主采摘、休闲养老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2017年,园区实施了200亩共计11个品种的观赏藕种植,9000余平方米的边坡治理,并打造产业环线共计6公里的道路景观长廊,对公路沿线1100余户进行“改住房、白墙面、平院坝、清渠道、建花台、添绿化”的整体庭院改造工程。园区的步游道逐步黑化升级,新增观景亭3个,建设600余米木制景观栈道、20余亩的大型休闲文化娱乐广场,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此外,立足农副产品原料供给地、成资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小镇围绕丹山产业发展特色,挖掘地域文化,以丹山白塔、丹山大佛、黄氏宗祠等历史文物古迹,凝练 “莲廉”“理礼”“孝笑”“合和”的八字丹山文化。而首届荷花节的成功举办,也使“山青水绿荷塘美、藕甜花香产业旺、追忆故里塑丹心、逐梦莲荷忆乡愁”的发展愿景成为丹山对外发展的一张名片。
并不仅仅只有莲藕,丹山镇利用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丹山除了种植莲藕8000余亩,还有核桃8000余亩、特色蔬菜基地10000余亩,柑橘7600余亩。辐射带动东峰、新场、回龙、中和等周边镇乡共15个村发展特色莲藕4000余亩,初步形成了以莲藕、核桃、柑橘、蔬菜为特色产业的“四个一万亩”的农业产业格局。
格局初成,接下来要考虑的则是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李林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就目前而言,初步形成了以莲藕产业为主的“丹山莲藕”品牌系列,以藤椒产业为主的“藤椒”系列产品,以大米产业为主的“丹山大米”品牌系列。丹山镇党委、党政府也一直鼓励并推动相关企业积极注册商标,打造产业精品,使之成为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
丹山镇党委书记李林接受记者采访 潘兴扬 摄
脱贫攻坚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在雁江区的所有乡镇中,丹山镇的脱贫任务是最重的。”当记者问到有关脱贫情况时,李林如是说。
如今,按照“共同发展,共享资源,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丹山镇将9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融入到全镇产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指导各村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操作性强、持续稳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村把增收目标落实到镇主导产业上来。目前,9个贫困村共发展莲藕550亩、核桃5000亩、柑橘2500亩、蔬菜4000亩,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2—3个稳定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
经过长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实践,丹山镇党委政府认识到,9个贫困村产业的“小散弱”已成为制约脱贫工作的瓶颈。对此,丹山镇的党政班子多次深入9个贫困村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底子,吃透产业扶持政策。截至目前,丹山镇以适度规模土地流转和定单农业为基础,大力引进培育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的新型经营主体15家,采取“专合社+农户+贫困户”“村集体+专合社+贫困户+农户”“农户(含贫困户)+专合社”“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农户”模式,在贫困村建成柑橘、核桃、藤椒、蔬菜产业园1万余亩,有效解决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短期脱贫与长期增收的问题。
建立“137”利益分成模式。村集体将省市产业发展资金按不超过合作社总投入30%的比例投入到合作社,约定只能用于基础设施和种苗投入,前5年按固定比例分红,第6年后按总收入的10%分红,分红后的30%作为集体经济收入,70%分配给贫困户。
形成 “721”利益分成模式。由村级党组织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主要利用产业扶贫基金流转土地,依托合作社的技术和销售渠道发展产业,将总投入的70%量化到贫困户,产生收益后,按贫困户70%、村集体20%、合作社10%的比例分红。
创新“三金模式”。土地流转收租金增加财产性收入,农民务工拿薪金增加工资性收入,合作经营分股金增加经营性收入(村集体补助农户种苗、肥料,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农民负责日常生产及管理,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所得收益农户与合作社按8:2比例分红)。
荷花节晚会现场人山人海
本刊记者 彭志萍 周淼葭 潘兴扬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雁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凉山各族群众同奋斗共繁荣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