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东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进入数字治理时代,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较好地实现了公共服务信息化。但是民族地区在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这些困境既有来自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无法避免的自身弊端,也有来自主观认识方面的误区;既有外部支持条件的限制,也有内部规范机制缺失的影响。如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反思,就难以有效提升民族地区“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
客观制约条件
——地理环境制约。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东中西部的地理环境差异却较大。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地广人稀的中西部,境内多山地、丘陵、高原、沙漠,不仅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也极为脆弱,加之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闭塞,人口居住又过于分散,种种劣势意味着电缆、光纤等信息基础设施要覆盖这些地区,其建设成本往往高于东部地区,最终导致民族地区信息化、工业化进程被大大限制。
同时,民族地区内部的地理环境差别也较为明显,导致不同地区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信息化过程中能够调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均衡,因而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的进度也不一致。
——人口差异制约。众所周知,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方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这样才能为与其它地区实现信息化协同运作打下基础。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建设成本的问题,这些地区能否担负得起这笔高额支出就成为了制约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人口差异的制约性还表现在人口素质的差异性上。民族地区由于客观原因,全民素质普遍较低,加之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教育普及率不高。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落后,社会信息化水平也会相应较低。在我国,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正是由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而制约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也是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点在《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2016)》中得到了有效印证。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与人均 GDP 呈现正相关关系(R2=0.630)。”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投资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不过,这当中还存在着一种信息化超常规发展的可能,即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开发等传统发展方式使得当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信息化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这种信息化的超常规发展在内蒙古表现得最为突出。2017年1-3季度我国人均GDP突破50000元的省区市共计9个,其中内蒙古名列榜单第8名。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亦较低。这说明经济因素并非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唯一影响因素,除了受经济因素影响之外,可能还受到自然环境、人为主观理念、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但总体来看,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运行状况仍然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由于经济的落后,一些民族省份确实严重影响了其公共服务信息化的发展。
主观制约因素
——互联网意识不强,认识不足。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历史、地理和宗教环境的影响,很难接受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反映在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数字治理时代”已经到来的事实,仍然习惯于使用传统方法向公众提供他们所需的公共服务,甚至一些行政人员对虚拟的网络办公仍持怀疑态度。还有一些领导因为对网络不了解,接触较少,存在不支持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片面思想,诸此种种都不利于民族地区政府的转型。而这些都可以归结为缺乏互联网意识、思想片面导致的。
——重形式,轻应用。民族地区部分行政人员片面地认为,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是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因此他们购买了大量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盲目地建立客户端网站,并且将是否把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意见、制度、法规搬上了网络视作实现公共服务信息化的评判标准。
外部支持条件限制
——平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民族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客观存在各级政府的服务半径较大这一事实。然而民族地区思想又相对封闭,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慢,对国家推行的电子政务建设显得无从下手。又由于缺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各单位几乎都是按照自身对电子政务的理解、需要、财力情况来自行建设,因此普遍存在着各部门各自为政、信息无法实现交流和共享的局面,碎片化现象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最终导致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趋势,一种是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另一种是妄图一步到位。
——综合网络人才匮乏。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综合网络人才,但中国民族地区一直是人才严重不足的“重灾区”。既缺乏大量精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技术的公务员,也缺乏大量专门从事网络维护和信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缺乏高精尖的信息化复合人才,他们既了解技术,也懂政府事务和管理,而恰恰诸如此类的人才匮乏使得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难以满足其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内部规范机制缺失
——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公共服务信息化效能的实现需要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做监督保障,如果缺失,就会导致很多地方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成了“花架子”和“形象工程”。尤其民族地区,在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网站应用最多的功能就是发布信息,起到宣传的作用,实质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根本没有起到通过网络行使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该机制的不完善主要反映在缺乏有效的电子政务服务评价机制上。尽管我国现已出台相关法律对电子政务进行制约,但是监督方面却是空白。此外,各级政府的关注重点通常是“互联网+”平台的运行和管理,对政务服务质量的评估仅依靠内部评估,不能真正反映公众的意见,缺乏深层改善的动力,从而导致深度发展的短板。
——信息数据容易泄露,缺乏安全保障。公共服务相关政务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它从信息层面促进了政府公共服务创新,不利之处在于,影响到国家的数据安全,也易造成个人隐私泄露。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与信息存储、传播和处理有关的核心设备和技术皆要依赖进口。而相关的设备中,可能隐藏着各国所预留的“后门”,以达到对我国财政、金融、交通等重要信息进行即时监视和窃取的目的。这些数据的泄露无疑会损害国家利益。
民族地区许多政府部门的网络并没有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基本上未配备国内外专业的网络安全软件。相反,他们使用最多的是一些常见的电脑随机赠送的免费杀毒软件,功能不全面,无法有效检测出系统可能存在的漏洞。另外,政府工作人员也缺乏安全意识,不注重及时地修补漏洞,更新补丁程序,这为网络安全性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综上所述,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但是民族地区因为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薄弱。通过对各种限制因素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6年度西部项目“‘互联网+’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研究”(编号:16XMZ076)】
内蒙古阿拉善盟委员会党校 姜瑞莹
上一篇:【调查研究】渠县服务业发展思考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