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广安市代市镇会龙村位于四川北部浅丘地区,受地形地貌等特征的影响,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聚居形式。2015年对会龙村运用政府项目资金+村民建设资金的共建共享模式,打造农旅结合的多种主题乡村。
会龙村与道明竹艺村现状
根据广安市人民政府资料显示,近六年来,会龙村依靠第一、三产业全村人均收入逐年上升,2019年达到了20540元,虽总体趋势较好,但根据2019年会龙村各产业收入情况来看,总收入15万元相比2018年呈下滑趋势,第三产业旅游收入为3万余元,仅占到了集体总收入的1/5,因此,会龙村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规划方案并不是完全成功的。
改造后的会龙村整体分为“桃园观光体验区”“生态养殖观光体验区”“悦野赛车观光体验区”“露营观光体验区”。其中包括1000亩地的“桃园悦野”项目、800亩桃树种植园、450亩柠檬种植园。但“桃园悦野”项目由于缺乏地域性与民族文化特色,且失去了政府土地租金及帮扶资金的补贴,业主管理成本过大,难以维持正常运转而成了无人看管的荒地。生态养殖渔业依照果树相同的经营模式,其维护成本与收入不成正比,渔业养殖也没有达到最初的效果。而乡村最普遍的情况还是乡村人才的短缺,出现乡村“空心化”“空巢化”的现象。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务农,居住在村中的则多为老人与小孩。
相反,成都市以艺术审美标准原则打造自然村落。在崇州市道明竹艺村则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给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即使是在村落规划建设完成之后,“驻村设计师”团队依然会定期给竹艺村进行新的“微景观”与规划设计,形成“百村百态”的建设理念,这种头脑风暴式的设计使道明竹艺村常年具有新鲜感,游客数量也逐年递增。
道明竹艺村对会龙村的借鉴
因此,会龙村不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还应找到文化切入点,形成文化带动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文化的绿色循环模式。
打造“文旅+”模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乡村新活力。如道明竹艺村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设立专门的“非遗集市”,经销的大多是本地的村民,他们可以将农产品与手工艺品不经第三方直接卖给游客。此外,还因此开发地域性文创产品,增加竹编产品附加值,留在村里的老人小孩都能参与编织竹编手工艺,制作香包、竹编手工艺品每月能有3000-4000元的收入。在村镇规划中,设计师利用两套民居设立竹编艺术坊,展品创作人包括当地手工艺人、驻村设计师以及各类高校教师与学生,他们把竹编技艺融入新的语义,重新定义对“传统”的思考,使“传统”带来新的价值,新的创新。因此,竹艺村利用非物质文化带动经济增长,有了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能够打造像“竹里”这样的绿色建筑作品,以此提升乡村知名度。2019年11月广安市前锋区委区政府颁布《关于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文旅+”模式,强调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前锋区境内有“代市舞龙”“长五川工木雕”“桂兴唢呐”“双竹连响”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在会龙村走访调研,发现路边设置了“代市长五”的指示牌,但现场并没有看见任何关于“代市长五”的简介与装置小品,使游客不明所以。因此,在会龙村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也能汲取“百村百态”的建设理念,以核心文化打造独特的乡村氛围。首先第一步确立合适的非遗项目,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长五川工木雕”。第二步引进传承人唐天树木雕工作室,成为村内的指导者或驻村艺术家,设立专门的艺术家、设计师交流圈,为村内设计有趣的“微小品”,带动文创产业辐射周边城市。第三步连线广安市内及周边各初高中、大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非遗文化知名度,以文促旅。因此,会龙村应从基础抓起,让非遗文化做旅游基石,让乡村不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带动经济,更要鼓励非遗项目“驻村”才能使文化、乡村振兴,才能打造出农业、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品牌。
培养村落本土人才管理乡村,鼓励青壮年回乡建设。艺术呈现不是静态的,是吸引和影响村民参与其中的互动与交往。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本土人才、本土村民的培养。因此,培养当地人管理自己的乡村是最好的选择。如道明竹艺村,青壮年人运用自己社会经验、文化技术、经营策略把道明竹艺产品推销到网络上。老年人则在设计师、艺术家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技术经验制作竹编手工艺产品。因此,对会龙村的本土人才的培养,一是要培养村民管理素质,在对会龙村进行调研期间,发现自2016年规划设计以来,存在“重规划,轻管理”的现象。如规划的1000亩“桃园悦野”项目,除缺少文化内核之外,缺少当地的协调管理人员也是导致部分项目停摆的原因,村民对娱乐设施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游客逐年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引入外乡专业管理人才的同时,应注重对本土村民管理素质的培养,让本土村民能接受“新村民”的融合,实现共同管理。二是培育会龙村全体农民的网上经销能力。会龙村的水果经销是“农户土地入股+合作社管护+收益分红”的方式。可以尝试拿出部分土地给农民进行“自产自销”,不经过第三方,让农民获得更多利润。2018年前锋区代市镇第一书记也是会龙村致富带头人熊江利用“网上带货”的方式推销会龙村水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这不仅是需要一己之力,会龙村应开设互联网讲堂,培育参与劳作的全体村民学习并利用互联网经销自己的产品。三是积极引导、鼓励本土或外乡大学生回乡建设。在会龙村的农业、文化、旅游建设中,如果只知道将资源不断索取,而缺少新鲜血液的回流,农村经济也不会持续长远地发展。会龙村目前基础及公共设施非常完善,但就面临建设人才不足的问题。对此,会龙村带头人应定期举行村落宣传活动,积极走访各类高校,创造会龙村优质环境吸引大学生、乡贤回乡建设,如解决大学生回乡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让他们在工作中没有顾虑,积极服务家乡建设。
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装置小品。通过走访调研,在会龙村中的景观装置小品较少,“桃园悦野”项目中装置小品呈现为“变形金刚”“集装箱”等形式。公共装置艺术应与观赏者形成交互式体验,做到“致广大,尽精致”。但这种类型的装置小品受众面过小,老年人不认识,与他们不能形成行为、感官与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就抓不住这类受众人群的心理。道明竹艺村就以“非遗”竹编手工编织了一系列装置艺术品,聪慧的手工艺人利用竹来感激对这块宝地的赐予,其所蕴含着道明竹艺村自然的地形地貌特征,绵延竹编代表着村庄背靠的五根山,面朝川西平原,底面竹席代表着拥有肥沃土壤的川西林盘。通过这样的装置艺术品,体现了竹艺村地域性“竹”的特征,并以文化为载体,不经意间让游客驻足于此,参与到其中去,从而产生视觉、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会龙村的装置艺术设计上,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突兀的玩具摆在路边,而应该是能够凸显地域性、艺术性以及有文化内涵的装置小品。它可以是一个“长五川工木雕”的手工艺作品,或者一面介绍川东民俗的文化墙,抑或是一个具有历史痕迹的老式纺织机。至少,它的出现会让游客驻足欣赏、思考。
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 杜自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