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1第六期

【典型案例】荒地复耕 大英县家庭农场助力现代农业

发布:2021/06/11 14:22  作者:彭志萍 周淼葭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1年6月刊  阅读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发展格局下,农业迎来新的机遇。四川省大英县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复耕、引进业主流转建产业基地复耕、“公司+村委+农户”联合复耕、“村委+农户”服务复耕四大模式进行撂荒地复耕整治,培育起了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问题,保障了粮食播种面积实现正增长,也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方章美向大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赖安珍介绍家庭农场发展情况.JPG    

方章美向大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赖安珍介绍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荒地上建起来的蔬菜大棚.JPG    

荒地上建起来的蔬菜大棚    

 

撂荒地复耕为农业增产增效


清明假期,在成都工作的彭大姐一家驱车回到位于大英县隆盛镇的青坪村扫墓祭祖。细心的彭大姐发现,以往生长在乡村公路沿途的成片芭茅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的小麦、玉米苗等作物,映衬在蓝天下,生机勃勃。


芭茅又被称为竿青、竿芒,在以前的大英乡村处处可见,它的根状茎很发达,有的芭茅可以长得和竹子一样高大,最高能长到4米。不仅如此,芭茅的繁殖能力极强,风一吹就能四散蔓延,着实让不少农户伤透了脑筋。


“以前不仅公路两边都能看到茂盛的芭茅,就是我家房子前边也长了不少,这次回来除了扫墓,原本也是要找工人来帮忙把疯长的芭茅拔掉,没想到还没开始就已经被处理掉了,真是太好了。”彭大姐开心地说。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批转移,许多农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粮食生产。大英县也不例外,如何让农村撂荒地“变绿”成为一大难题。


大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赖安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启动撂荒地复耕工作,目的是进一步盘活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提高耕地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此,大英县积极探索撂荒地复耕复种模式,通过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大力推行“村两委+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户”“农业共营”“土地寄种”“产联式合作社”等模式,引导农户走“委托代耕”“集体代耕”“业主代耕”“合作代耕”等方式,采用“全程代耕”“分段代耕”等方法,向荒地要效益,切实推进撂荒地复耕和农业增产增效。


据统计,2020年,大英县复耕撂荒地2万余亩,复耕率达40%。其中,大英全县公路沿线撂荒地复耕率达100%,为粮食的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

 

方章美的彩粮家庭农场主要种植黑玉米.JPG    

方章美的彩粮家庭农场主要种植黑玉米    


“十四五”加快家庭农场培育


早在20197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就举行了《四川省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新闻发布会。这标志着四川省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正式启动。


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到2022年,四川省分两批次培育家庭农场5000户以上;每批次培育3年,实行“2+1”的培育安排,包括两年创建加一年提升。而那次出台的方案,也是全国省级层面制定的第一个农户家庭农场培育文件。


20209月,在德阳市举行的四川省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公布,“十四五”期间,四川家庭农场入库(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数量将争取达到30万家以上,基本实现“一组一场”目标。


为达到这一目标,四川将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是2020年至2022年,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政策体系,创造更加有利发展环境,推动家庭农场数量质量上台阶,总量突破20万,县级以上示范场达到3.5万个,16个示范创建县总体达到“一组一场”目标。第二步则是2022年至2025年,建立主体联动发展机制,初步形成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新格局,全省家庭农场总量突破30万,县级以上示范场基本布局到行政村,省级示范场布局到乡镇。


大英县正是这16个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县之一。


“竞争异常激烈,在16个已有的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县中采取末两位淘汰再补充的机制,我们将奋勇争先。”赖安珍干劲十足地说。


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属于丘陵地区的大英县条件并不太好,但困难面前无人退缩,大英县有着其他区县所没有的优势。


为切实抓好家庭农场培育与示范工程,大英县出台了《大英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大英县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2020-2022年)》等相关政策文件,力求将工作落在实处,严格要求,有序推进,绝不作假。


首先是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和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农场经营者轮训计划,抓住高素质农民培训机遇,优先将家庭农场主纳入新型职业农民、青年农场主等培训范围。


其次,采用领导联系制度和辅导员制度,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和示范工程并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评定,推进规范化管理,从主体资质、农场设施、章程制度、财务管理、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生产经营、产品品牌等方面推进规范化管理。

 

新愚公家庭农场喂养的山羊.JPG    

新愚公家庭农场喂养的山羊    


撂荒地上建起家庭农场  


将撂荒地的复耕与家庭农场的建设相结合,在大英县的农村已然是一种主流模式,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在大英县蓬莱镇桅杆坝村的新愚公家庭农场,建设得干净整齐的羊舍坐落在一个小土坡下方,农场成员胡敏向记者介绍说:“羊舍上方的土坡以前全是撂荒地,我们建立家庭农场以来,总共开垦了560亩荒地,现在都种上了粮食蔬菜,羊舍前面这一片在以前也是荒地,如今种的是羊草,够我这几百头羊吃的了。”


说起这些,胡敏朴实的脸上意气风发。早年长期在外务工做生意,虽然挣了一些钱,但却背井离乡,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大英县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倡导下,姐姐胡琼打电话给在外务工的胡敏商量回乡创业,都觉得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于是两人撸起袖子在家乡这片荒坡上开垦成立了新愚公家庭农场。


站在山坡头,白色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颇成规模,原来的撂荒地如今已成致富的热土,农忙时家里人都忙不过来,还会请邻里来临时帮忙,家庭农场发展得红红火火。


无独有偶,在离新愚公家庭农场不远的地方,村民方章美的彩粮家庭农场也是小有名气。早在2019年,彩粮家庭农场就入选四川省第五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从此,他种植的黑玉米就打开了销路。


此后,方章美又陆续开垦荒地,到现在已有黑玉米地73亩,亩产达到约600斤。记者来到他的农场时,农场成员正在这片黑玉米地上劳作得热火朝天,间或还能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


彩粮家庭农场和新愚公家庭农场就是大英县撂荒地复耕与建设家庭农场相结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据悉,2020年大英县新培育家庭农场380家,其中通过对撂荒地整治开展复耕复种的家庭农场101家,复耕面积1.4万余亩,占总复耕面积64.8%,增加农业收入2600万元,有效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大英农业高质量发展。正是因为有无数个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在早前荒芜的土地上兴建而起,荒地才一点一点地变绿,乡村才变得更美,村民才变得更富,产业也才发展得更好了。


本刊记者 彭志萍 周淼葭  /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