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机械装备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中高端和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的重要支撑。针对中江县机械装备产业存在的产业聚集度不高、企业带动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加大资金扶持、增加人才储备、加大科技创新。
[关键词] 中江县;机械装备;新型工业
[作者单位] 中共中江县委党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近年来,四川省中江县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机械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推动全县装备制造业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实现了多项重要突破。目前,中江县以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导,风、光、水、气、氢等清洁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2+1”工业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023年,全县机械装备产业聚集了宏发电声、湧德电子等规模以上企业41户,总产值达93.8亿元。宏发电声入选2022年四川制造业企业100强和2022年四川数字经济企业50强。
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发展机械装备产业是大势所趋,正当其时。按照国际惯例,装备制造产业通常分为传统装备制造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类,其中先进装备制造又包括重大成套装备制造、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目前,中江县制造业企业基本上属于第一类。为策应“中国制造2025”,近年来,中江县高度重视发展机械装备产业,明确提出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将机械装备产业列为工业“2+1”主导产业,是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中江县自身工业基础的清晰判断,上应国家战略,下合中江县实际,大势所趋,正当其时。
发展机械装备产业是推动转型升级,打造工业强县的有效路径。从现实需要看,机械装备产业顺应了“中国制造2025”、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大方向,也符合德阳市产业规划,对处在转型升级、应对产业变革的中江县而言,发展机械装备产业是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实体经济的理想选择,完全可以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发展路径,把机械装备产业作为工业主攻方向。从产业基础看,中江县机械装备产业已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能源设备智能制造、基础零部件等为主的细分产业,每个细分产业都涌现了一批代表企业。因此,应该顺应形势、发挥优势,坚定不移把发展机械装备产业作为推动中江县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工业强县的实现路径,保持定力、紧抓不放。
发展机械装备产业是抢占发展先机、实现崛起发展的强力支撑。当前,中江县抢抓德阳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契机,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江县装备制造产业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数字赋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以凯州新城为载体,协同德阳,融入成都,共建共育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依托恒达灯具、中创汇通等企业,发展5G+智慧多功能杆、道路照明灯杆、通信铁塔,集照明方案设计、产品研发制造、系统工程服务为一体;依托长越机械、华西九方电缆等企业,发展电力非标设备、电力线路器材及附件、建筑工程用机械等产品;依托耀发铸锻,发展金属铸锻,电弧铸钢件;支持帝航安防建设西部营运研发中心;依托德长科技中国西部5G智能汽车电子产业园,立足机器人及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航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细分领域,大力培育汽车零配件产业;围绕电子信息终端设备、医疗器械设备、新型材料设备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规模达数十亿级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支撑。
机械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产业聚集度不高,发展方向亟需明晰。中江县现有的146户规上企业分散在较多领域,产业协作配套不足,总量较小,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即使企业较为集中的电子信息、能源设备智能制造、基础零部件3个领域也是产业链短,产品成套能力弱,没有形成以大型单机制造为核心、“整机+配套”的产业集群,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亟待厘清。
企业带动力不强,发展水平亟须提高。中江县机械装备产业虽有较好的产业传统和历史基础,但制造业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重工业,经济体量大、投资周期长、企业转型难,长期以来发展缓慢,总体水平和层次较低,普遍小、散、弱,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不多,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寥寥无几,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和品牌产品,对机械装备产业甚至整个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动能亟须增强。中江县机械装备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研发投入不大,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能力较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工匠精神。产品大多科技含量不足、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大型成套装备、国家重点支持的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几乎处于空白,与发展机械装备产业的目标相差很大。
重视支持力度不够,发展环境亟须优化。面对机械装备产业底子薄、基础差、实力弱的现状,一些部门对发展机械装备产业信心不足、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引进重大制造业项目力度不大,签约引进机械装备产业项目少。县级层面尚未制定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规划,缺乏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措施,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健全,各部门以及各服务平台之间不能有机衔接,产业配套服务跟不上,美好设想难以变成现实。
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的破题之策
发展机械装备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面对国内外竞争大潮和德阳市其他兄弟县(市、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中江县唯有坚定重塑辉煌的信念和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精准发力,接续奋进,做大做强机械装备产业,打造“中江制造”亮丽名片。
做优顶层设计。调研中许多企业家反映,解决目前全县机械装备产业存在的问题,关键要在县级层面做好规划,建议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统一规划。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坚持走差异化发展路子,统筹全县制造业发展定位、产业分工和区域布局,制定中江县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指导装备制造有侧重、差异竞争、互补联动。二是注重政策配套。依托前期出台的《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细化促进中江县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设置项目落户、税收贡献、高端人才、研发投入、企业上市、创建科技平台等奖项,明确部门职责,构建发展机械装备产业的政策“洼地”。三是注重协调落实。成立高规格的全县发展机械装备产业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下设产业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快速响应企业诉求,借助“外脑”辅助决策,推进工作落实。
夯实承接平台。硬件方面,以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为重点,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承载力。同时,着力完善园区员工住房、上学、就医、休闲、购物、金融等生活配套。软件方面,开通企业办事“绿色通道”,倡导“保姆式”服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担当实干、马上就办”落到实处,打造企业发展服务“高地”。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为目标,集中精力做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引导、配套服务等工作,引进专业公司通过PPP、BOT等有效模式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产业园,使落户企业共享优质服务,实现政府、产业园开发商和落户企业共建共赢,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培育骨干企业。骨干企业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一是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建议策应中江县“制造业10强培育计划”,定向培育3—5家先进装备制造规模达30亿的企业,集中资源重点扶持宏发电声、湧德电子、鑫豪斯等领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力争引进重大项目,充分利用交通、区位等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里重点工程,了解重要政策,积极与省厅各处室沟通汇报,争取更多支持倾斜。建立机械装备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开展重大招商、高端招商,实行优质企业优惠政策“一事一议”,引进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实现中江县机械装备产业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
增加人才储备。机械装备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应对当前人才竞争新形势,尽快升级中江县招才引智新政策,探索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项目招标等方法,柔性引进一批经营管理、研发设计、高级技能等方面的高端人才。依托各类企业家高级研修班,主动走出去、诚心请进来,逐步建立机械装备产业各类人才库,培养专技人才。借鉴优秀校企合作做法,引导各高校与装备制造企业无缝对接,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厂后校等校企合作模式,开展订单式、学徒制人才培养。优化专技人才职称评定办法,举办装备制造行业技能竞赛,开展“中江县工匠”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县上下营造学技能、比技能、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优化人才环境,在中心城区规划配建人才公寓,树立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的“风向标”,开通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直通车”,为引进的人才提供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
加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作为机械装备产业由“中江制造”向“中江智造”转变的“催化剂”。践行“小政府、大市场”理念,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机械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合力攻关,努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科技服务超市,以技术创新联盟和行业协会为依托,大力引进一批生产服务企业,建设集科技咨询、质量检测、成果交易、专利申请等为一体的科技服务超市,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从单纯制造向服务制造延伸。推进“互联网+装备制造”,着力实施“互联网+装备制造”行动计划,打造中江县先进装备制造云平台,逐步建设一批样板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把工人、机器、数据有机连接起来,实现装备制造企业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资金扶持。一是用活用好工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大力扶持机械装备产业发展。二是加大融资支持。借鉴“财园信贷通”做法,搭建机械装备产业融资平台,通过市县财政保证金撬动合作银行放大贷款额度,降低贷款门槛,帮助企业快捷低成本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募集发展资金加快发展。三是扶持建立优质项目库。由政府搭台,举办“银政企”对接会,推介一批重大、重要、优质的装备制造项目,量身定制信贷产品,为装备制造企业“输氧供血”。对金融支持表现突出的银行,可将部分财政性、公用性资金作为来年结算银行,以示鼓励。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