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0期

【调查研究】学“千万工程”经验,绘和美乡村画卷

发布:2024/10/08 16:49  作者:丁蕊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0月  阅读量:

[摘要]  “千万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要借鉴“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打造良好宜居环境,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确保学习成果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  “千万工程”;和美乡村;乡村振兴;崆峒区

[作者单位]  中共平凉市崆峒区委党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及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千万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还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千万工程”经验的核心在于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实现从基础设施到生态环境全面升级。崆峒区要通过学习“千万工程”成功经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千万工程”成功经验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序改善民生。“千万工程”的实施以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直面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生活问题,如居住环境等。“千万工程”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确保了工程的实施能够直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同时,通过对村庄环境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提升,展现了一种全方位的民生改善策略。“千万工程”不仅涉及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且全面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千万工程”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确保了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综合整治人居环境。一是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和深入学习,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深入群众的心中,使群众自觉参与“千万工程”,将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综合整治人居环境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为提升群众生活、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注入了动力。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于山脉、平原、丘陵、沿海地带和岛屿等多样地形,按照各区域的经济实力、乡村环境差异精准施策。同时,结合当地财政能力以及农民的接纳度制定标准,并遵从农村发展的自然规律,彰显乡村的独有特色,注重保护乡村传统风貌。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核心,科学制定以村落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合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坚持经营村庄理念,打造乡村美丽经济业态。“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展示了美丽乡村建设与美丽经济互促共进的可能性,将美丽的环境转化为促进村民富裕的经济资源。“千万工程”通过整治和经营村庄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性地将传统的乡村建设与现代经济发展紧密连接,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避免了以往单一的发展策略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社会问题。“千万工程”注重因村制宜,充分发挥各村自身特色和优势,不搞“千村一面”和“一刀切”。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潜能,促进了乡村特色经济发展,使和美乡村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民心。“千万工程”综合考虑了村级集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乡村发展模式,增强了乡村的经济实力,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真正实现了乡村全面振兴。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表明,规划涉及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是确保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以高质量的规划设计为先导,通过专业的视角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制定出既符合乡村自然发展规律,又能体现当地特色和文化的建设方案。2024年,崆峒区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全面实施“1364”工作计划(集中打造国道312沿线1个和美乡村示范带,重点建设平凉中心城区周边等3个和美乡村示范节点,全力实施基础设施固强补弱、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等6大工程,强化组织领导、要素保障、宣传引导、督查考核4项措施),加快构建“山水崆峒·和美乡村”建设格局。按照村庄分类,对95个集聚提升类村庄,有序改造提升,推进一二三产融合,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对36个城郊融合类村庄,强化综合治理,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10个特色保护类村庄,合理利用保护村庄传统格局、风貌、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

 

突出乡味,体现乡韵。强调乡村的独特性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乡村是农业生产的场所,亦是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承载体。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注重突出乡味、体现乡韵,才能保持乡村的活力,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为此,崆峒区应立足村庄特点,结合农民群众需求,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地理优势、产业特色,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分区分类打造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乡土文化、民居风貌和时代精神的特色乡村,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通过对文化元素的保护和传承,乡村可以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游客和居民,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乡村建设不应割裂于自然环境,而应顺应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意味着在乡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等自然条件,避免过度开发,保持乡村的自然风貌。在此基础上,发展适宜的农业产业,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既提升乡村经济,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循序渐进,注重质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采取循序渐进、注重质量的基本态度来推进。首先,各乡镇、各行业部门要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统筹使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行业部门专项资金及农户自筹资金,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政府补助、社会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重点支持国道312沿线和平凉中心城区周边和美乡村示范线、示范带建设。探索试行土地资产运作、个人资本参与、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共同投资管理等有利于促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好办法,发改、住建、农业农村、水务、交通、乡村振兴、林草、畜医中心等部门在项目集成配套上,优先支持和美乡村建设。其次,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宣传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督促各乡镇对建设工作中呈现出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进行深入挖掘,相关部门根据工作实际,对典型案例、信息进行深度提炼总结,及时向省、市主流媒体推送,努力营造齐抓共建的和美乡村创建氛围。同时,要实行“月督查、年度验收”的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督查考核机制,每月对各乡镇和美乡村建设进展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检查,推送特色亮点,曝光存在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年终按照区级和美乡村“上不封顶、不搞平衡”的命名原则,对各乡镇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审验收、授牌奖补,并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市级和美乡村评选。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