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金融业是北京的支柱性产业,因此,北京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但仍然存在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力度不大、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缺乏合作机制、绿色金融相关人才不足等问题。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大绿色金融考核激励力度,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大力培养和引进绿色金融人才等,为首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 绿色金融;绿色经济;首都经济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强调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以更相匹配的绿色金融供给更好地助力绿色发展。
金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相应支持。绿色金融为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着力完善制度框架和激励政策,为绿色金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制度建设方面,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地方政府及市场主体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形成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动力。2017年6月12日,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的8个市(州、区)获批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绿色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绿色转型。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北京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出台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支持政策。2017年,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发布了《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办法》从加快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加强金融业绿色创新发展、支持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开发绿色证券化产品等十二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2021年9月,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发布了《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从货币信贷引导、直接融资体系、保险市场促进、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产品服务体系搭建等八大方面提出32条措施。2022年9月,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该《方案》旨在将绿色金融发展与北京“两区”建设紧密结合,构建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引领为特色、以低碳持续为导向、以保障安全为底线的绿色金融体系。
构建了绿色金融服务平台。2021年,北京绿色交易所落户北京城市副中心,聚焦强化碳定价、碳量化和碳金融三大核心能力,为更多排放企业或主体提供服务。同年,北京北创绿色低碳科技基金、北京永定延怀绿色产业基金在京落地,作为立体化绿色金融拼图的重要部分,产业基金的设立将有效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发展重点领域,推动北京绿色产业发展。2022年8月10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北京市密云区、通州区等23个地方位列其中,成为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以发挥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助推绿色发展。
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北京绿色金融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绿色金融市场建设尤其活跃。绿色信贷方面,根据北京金融监管局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北京辖内主要中资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绿色信贷领域余额2.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01%,高于全辖各项贷款增速6.78个百分点,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和绿色消费等领域。
绿色债券方面,北京金融监管局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北京地区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超1000亿元,占全国总发行量近40%,居全国首位。2023年,据《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3)》统计,北京继续引领全国绿色债券发行,发行量达374亿美元,同比增长略高于10%。
绿色上市企业方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中国A股绿色上市企业数量174家,其中,北京A股绿色上市企业数量为22家,占全国绿色上市企业数量的12.6%,仅次于广东(27家)、江苏(23家),从事行业主要集中于水务、固废处理、污染防治、环境修复等板块。
北京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尽管北京市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在国内均处于前列,但相对于国际上其他的发达国家来说,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仍然不足。目前,北京市的绿色金融产品类型仍然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方面,而对于绿色基金等新兴领域缺乏探索和创新,难以提供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此外,绿色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及程度不够广泛。尽管一些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已开始参与绿色金融发展,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和农村地区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由于一些原因,如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难等,导致一些潜在的绿色项目难以获得融资支持。
绿色金融的政策引导及扶持机制有待优化。一是当前的绿色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欠缺。绿色金融产品具有融资成本偏高、融资期限较长、预期收益偏低及潜在风险较大的特点。需要有效利用财政资源,特别是通过政府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政策、风险补偿机制、信用担保措施以及设立绿色产业基金等手段,进一步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和风险。但是目前的政策扶持对象主要集中于绿色信贷产品,对于环境权益类融资、科技金融、绿色债券等新型绿色金融工具的推广应用激励欠缺。二是缺乏评估标准和统一的考核体系。在绿色信贷的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方案不够明确,导致政策效果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估。绿色信贷的统计主要依赖于各金融机构的手工上报,不同机构在贷款分类和认定上存在差异。此外,绿色技术的界定、标准化和认证也亟待完善。
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绿色金融涉及的业务和技术较为复杂,需要具备金融、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金融机构中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员工大多数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有效支撑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同时,由于绿色金融领域的新兴性和特殊性,高校和培训机构在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滞后和不足,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缺乏紧密的合作机制。绿色金融发展需要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然而,目前不同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上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之间缺乏互补性,难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绿色金融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包括金融监管部门、环保部门、产业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不足,影响了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
促进北京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研发和推广绿色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可以针对绿色项目的特点设计专属的金融服务方案,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机构与绿色产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技术、推广新产品。通过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绿色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绿色产业创新和升级。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政府还可以设立绿色金融创新奖励基金,对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给予奖励。
加大绿色金融专项激励力度。政府可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绿色金融业务的税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投入力度。例如,可对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利息收入给予税收减免,或者对绿色投资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给予优惠。同时,政府可以设立绿色金融专项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补贴范围可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等领域,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中。
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一是在高等教育中增设绿色金融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金融、经济、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绿色金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二是鼓励和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专业培训,为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定制化的绿色金融知识培训服务。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基地,为绿色金融人才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三是加强与国际绿色金融组织和机构的合作,推动绿色金融人才的国际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绿色金融理念和技术。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在绿色金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和荣誉,提高绿色金融人才的参与度。
完善金融发展的配套服务机制。一是建立跨部门的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数据共享,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识别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进而优化资金配置。二是加强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合作,优化绿色项目库建设,建立省级或市级层面的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库,定期更新并公布入库的绿色项目,为金融机构投资提供参考。三是建立项目筛选和退出机制,确保入库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为了降低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方面的风险,政府还可以建立绿色信贷担保机制,为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提供担保服务。
综上所述,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未来应不断优化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绿色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