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教育与旅行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研学旅行不仅能够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新时代的课程新形态,对于树德育人的教育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还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创新升级。
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历史、文化、生态价值,具备开展研学旅行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都江堰研学旅行蓬勃发展,每年吸引超50万中小学生参与。对都江堰研学旅行进行整合开发研究,对于充分挖掘其资源潜力,建构研学发展格局,提升研学旅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整合基础:都江堰研学旅行资源丰富多元
水利文明闪耀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年代最久远、一直在使用、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古代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修建,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令人惊叹,它由鱼嘴、飞沙堰以及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设置这三大主体工程,首先是巧妙利用了地势,李冰经过深入岷江流域上游实地调研,发现了水势成西北高、东南低的落差,并且弯道众多。因此,决定在鱼嘴进行分水,在飞沙堰进行溢洪,最后人工开凿出宝瓶口进行引水。这样利用山脉和水势,因势利导,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共同构成了一个防洪、排沙、灌溉、水运的有机体,为后世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文化历史悠久。青城山以其悠久的道教历史、丰富的道教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青城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道教的历史与智慧,也寄托着人们对自然和谐的向往。青城武术是中国重要的武术流派之一,发源于中国道教圣地青城山。武术代表了强身健体、坚韧不拔,它与道家修炼的“外活四体,内活经络,修命强身”的“动功”“丹功”等息息相关,曾吸收各派武术精华,与中华武术少林、武当、峨眉诸派并驾齐驱。武谚有云:“南武当,北少林,峨眉宏佛法,探本上青城。”青城武术除了被誉为中华四大剑派之一的剑术,更是以天人合一的玄门太极见长。
古蜀文明源远流长。位于青城山镇的芒城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芒城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城址群之一,距今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比三星堆遗址还要早,是都江堰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对探索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芒城遗址坐西向东、背山环水,南北长约360米,东西宽约340米,面积12万余平方米,基本为方形。城池有两层城墙,呈现出一个“回”字造型。考古发掘出土了石斧、石矛、石锛、石凿等几十件石器和数以万计的陶器残片,还发现了灰沟、木骨印痕的红烧土块的人类筑城痕迹,这在全国史前遗址中也不多见。
生态资源种类繁多。都江堰处在高原地貌向盆地地貌的过渡地带,干冷和湿润的空气相互作用,有着垂直分异的特点,气候温和,植被茂密、动物种类丰富。岷江流域、青城山、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区,动物物种统计有586种脊椎动物,其中包括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纲以及各种昆虫。此外,还有野生大熊猫、金丝猴、林麝、藏酋猴、斑羚、四川羚牛等15种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白秋沙鸭、欧亚水獭、红嘴鸥等65种,三级保护动物就更多。都江堰区域有“川西植物园”之称,共有3287多种高等植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52种,还有珍稀濒危植物、古老植物、本地植物和各种经济植物。
民俗文化独具魅力。都江堰依托稳定的水利灌溉,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以蜀锦为代表的制作工艺,为古代丝绸之路增添绚丽色彩。茶叶种植与贸易兴旺发达,四川茶叶沿着茶马古道走向四方,成为沟通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纽带。人口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昌盛,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都江堰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为表演道具,通过灯光照射在幕布上,由艺人操纵剪影进行表演,配以音乐和唱腔,讲述各种故事。还有清明春耕放水节、青城三月三采茶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是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融合的杰作。
整合机遇:都江堰研学旅行发展机遇良好
市场蓬勃发展是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区别于校园教学、能够提升能力的新型教育方式,受到了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青睐。研学旅行有着寓教于乐的特征,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还能提升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近年来,国内研学旅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已达909亿元,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到1469亿元,预计到2028年,中国研学游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政策支持是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2013年2月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初次提到研学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研学旅行的发展。2016年11月,《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发布,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成为校外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要求学校每学年组织安排1—2次研学旅行活动。此后,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研学旅行的落地实施。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研学旅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对研学旅行的重视与支持。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教育厅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研学旅行活动的综合实践育人作用。
观念转变是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在旅行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满足了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教育理念的更新也是研学旅行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持。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研学旅行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和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产业转型是研学旅行发展的内在驱动。产业转型需求促使各行业将目光投向研学旅行。传统旅游行业逐渐饱和、竞争激烈,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为寻求新增长点,将目光转向研学旅行。现代教育强调实践与综合素质培养,传统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拓展。教育机构为扩大业务,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合作,开发涵盖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研学课程,打造综合性研学基地,提供一站式服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休闲农业转型,一些农庄、农场开发农业研学项目,让学生了解农业知识、参与农事活动,实现农业与教育、旅游融合。部分工业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利用闲置厂房设备等开展工业研学,如汽车厂、食品厂开放生产线供学生参观,传播企业文化与工业知识,拓展产业功能。
整合对策:都江堰研学旅行整合开发建议
构建全域研学格局。都江堰世界遗产地拥有种类丰富的研学资源,应打破种类之间的界限壁垒,在地域上形成都江堰境内全域,研学类型上全面的格局,充分发挥“1+1>2”的整合优势。通过提炼推出最具代表性的研学旅行品牌,“山水熊猫·世界课堂”“天府灌区·全景课堂”“青城苍幽·文化课堂”等,在这些品牌下融入多种研学内容。大熊猫品牌巧妙融合了都江堰的大熊猫资源、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蜀文化,以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保护现状等为核心内容,让学生在亲近大熊猫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都江堰品牌聚焦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原理,让学生了解古代水利文明和现代灌溉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而青城山品牌则是把青城山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道教康体体验整合在一起,学生面对满目苍翠的山峦时,能深深感受到优美的自然环境,道教武术、采茶制茶又增加了人文特色体验,培养了尊重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搭建多方合作平台。联合多个地方国有平台公司、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研学旅行的开发与运营,构造一个综合服务平台。打破传统的单一主体开发模式,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资源优势。通过股权合作、项目投资、品牌输出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例如,与地方国有平台公司合作,整合当地的土地、资金等资源,建设研学营地和配套设施;与企业合作,开发研学课程和产品,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和吸引力;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公益研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这个综合服务平台,整合都江堰各类研学旅行资源,包括景区景点、研学基地、培训机构等,实现资源的集中展示、预订与管理,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应建立专业化的研学旅行人才队伍。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研学旅行策划、运营和管理人才。同时,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都江堰研学旅行发展。此外,还应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培训,提高其参与研学旅行服务的能力,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本地研学旅行服务人员,并提供就业岗位。
加强市场营销推广。应制定全面的营销策略,提升都江堰研学旅行的品牌影响力。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精准营销,扩大市场覆盖面。同时,加强与教育机构、旅行社等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客源渠道。还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性的研学论坛或比赛,提高都江堰研学旅行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海外研学群体。建议每年举办“都江堰国际研学旅行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参与,提升都江堰的国际影响力。(成都文理学院副教授 陈嘉睿 )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冰研究中心“都江堰世界遗产地研学旅行整合开发研究”,(编号:LBYJ2023-004)]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