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生产体系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数字经济通过技术赋能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市场对接机制驱动农业生产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在农业决策中的角色,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优化了生产资源配置,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检视当前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体系的融合不足,我们应该聚焦科技应用改变生产模式,加大对数字化农业能力建设的投入和重视,激发农业生产主体积极性,加之政策配套和制度保障的推力,多方位推进农业生产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强国建设。
[关键词] 数字经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现阶段,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中国各行各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农业领域的变革备受瞩目。近期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文件均明确了以数字化驱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农业生产体系是农业三大体系中提升农业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其现代化水平是确保我国粮食及其他农产品自给自足能力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衡量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稳固性的重要标尺,关乎国计民生与战略安全大局。近年来,数字经济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农业生产的延伸和渗透,已成为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数字经济驱动农业
生产体系现代化转型的机制
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它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加速了农业生产智能化、信息化转型的进程。同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了农民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显著驱动力。
技术赋能机制:助力智能化生产模式。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引擎、信息网络为基石,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监控与精细管理。传感器的广泛部署,使农业生产环境中的细微变化得以实时捕捉与监测。高科技装备如无人机与智能农机具的应用,使农业生产能够在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下进行作业,而且对种植与养殖中的重复性劳动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和智能化指导,有效地实施病虫害的防治和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生产效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收集到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不仅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严谨数据支持,还通过精确预测市场需求,有效指导农民合理优化种植结构,生产模式从传统的机械化、统一化作业转变为远程化、个性化协作,农产品生产得到品质提升和多样化发展,从而大幅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资源配置机制:促进生产质效提升。农业生产是一个涉及多种资源的体系,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智能化设备与技术的广泛投入显著优化了农业的生产资源配置,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得农业生产者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水源、气候等关键资源,并可以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未来资源需求趋势,增强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精准度,进而削减生产要素配置的成本开支,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从繁杂多变转向专业标准。数据驱动的智能农机设备帮助农业生产者可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调整资源分配和精细化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施肥、灌溉和用药的准确性,促进节水节能,减少资源浪费。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农产品溯源技术的引入,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增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市场导向机制: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农产品是否能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是农业生产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判断标准。随着我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推进,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增产,与此同时,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促使农产品消费需求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渗透,使得农业生产者能够打破受时空限制的传统市场信息获取方式,以低成本、高效率的途径实时动态地获取市场需求信息。数据挖掘和深度分析技术帮助农业生产者更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构建多元化产品供给体系,便捷地对农产品进行适应性调整,农产品从传统成品向成长产品转变,原有的定式化生产流程变为更加灵活的生产模式,进而实现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对接,满足我国农产品消费快速升级的需求。
数字经济驱动农业
生产体系现代化转型的现状
尽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已促使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了在保障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同时,注重提升生产质量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但我们仍需正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与困境。
农业科技数字化进程缓慢。科技要素与数字要素的融合,使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体力劳动主导向智力驱动的转变,由经验决策迈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安全性大大提升,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准确化、高效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数字经济在赋能农业生产方面产生了显著的乘数效应,这在国内农业发展历程中是一个重大进步。但与其他农业强国相比,我国高精尖数字农业技术供给水平低,关键技术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问题。首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领域的科技研发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市场主动性不足,且多数科研人员的产出成果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与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数字农业技术缺乏创新型和前瞻性。其次,高端传感器和智能装备的核心技术尚未攻克,国产传感器生产供给不足、制造水平较低,其高质量芯片和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进一步导致生产过程中的动态信息、生产机械所需的生产环境资料等信息获取技术不稳定,智能农机装备的操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有限。现代农业生产转型应借助数字技术,根据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规律,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生产模式转化进而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但当前农业数字化项目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机械化推广不足,实际生产中数字化项目和应用不足。首先,数字技术的技术涵盖面狭窄,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和生产方式有差异、智能化、机械化的农机装备主要集中在地势较为平坦、农作物较为集中单一的场景中,丘陵地区、养殖业等场景的技术应用相对较少。其次,数字农业技术在耕种和收割环节应用较多,在田间管理、产后管理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方面应用不充分,还欠缺符合高标准的需求供给。此外,尽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已取得突破,但数字技术的农业应用培训匮乏,农业生产者对于新技术的敏感程度和接受程度不足,且高昂的产品成本和复杂的应用要求使得众多农业生产者难以承受和操作,农业生产的内生性主体仍旧缺失。
数字经济驱动农业
生产体系现代化的路径
农业现代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步骤。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转型的驱动效用尚存在一些不足,应注重加强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体系的赋能作用与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和先进装备的支持,拓展数字农业的应用场景和领域,增强农业生产体系内生动力,推动农业生产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聚焦技术研发,强化装备支撑。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攻关“卡脖子”难题,把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体系的现代化科技应用装备。聚焦数字农业技术的核心领域,加强农业传感器核心元器件、芯片、农业核心算法、高端机器人等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推动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升级。构建完善的农业生产数据共享体系,加强数据整合、处理和挖掘技术,深度解析拟合,因地制宜健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提高农业信息的利用率和覆盖面,促进智能农机与信息技术的集成,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创新机制,布局科研创新平台,扎实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机械装备研发制造与农业生产实践的融合,不断强化应用农业的标准体系,促进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数字主体,强化能力建设。强化农业生产者的数字技术改造,增强智慧农业、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和成功经验推广强度,提高农业生产者对数字化技术的认知度,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智慧农业建设理念,深入了解农业生产者的接受程度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农民数字化技能培训活动,重点提升“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的数字化水平,以此为杠杆,推动农民群体整体数字素养的跃升。加强对适应农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人员与农业企业人才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数字农业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生产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内生动力。
坚持政策导向,发挥引领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强化对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中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力度,及时纠正盲目跟风和形式主义做法,稳步推进农业生产体系的现代化转型。统筹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数字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数字化发展成本,激发企业在数字农业生产体系的投资积极性。强化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和成功实践范例的推广力度,为各地区提供可参照、便于应用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宝贵经验,鼓励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区发展水平、发展特色与实践需求,实施差异化的数字化农业生产方案,促进智慧农业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开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