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5期

【调查研究】成都郊区新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发布:2025/05/06 16:31  作者:杜旭东 罗桓 罗秋璇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5月  阅读量:

[摘要]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价值“变现”为经济价值的重大改革。成都市郊区新城近年立足实际,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践探索取得了突出成效。针对成都郊区新城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存在的难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等“四难”困境,要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经营开发机制、保护补偿机制,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关键词]  成都郊区新城;生态产品;生态价值转化

[基金项目]  2024年成都市党校(行政院校)系统一般调研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中共大邑县委党校;浙江万里学院;大邑县发展和改革局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首个将“两山”理念落实到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创新构建了“1+6”总体框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总体要求,细化了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价值实现保障、价值实现推进等六大机制,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度融合。探索成都市郊区新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成都市开展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和“试验田”。

实践探索

2021年11月,经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评审和遴选,成都下辖的邛崃市、大邑县成为全省首批14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2024年5月,彭州市被列为全省第二批7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之一。至此,成都市郊区新城已有3个县(市)被选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

成都市郊区新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独特优势。一是成都市郊区新城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郊区新城包含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蒲江县、简阳市、金堂县等8个县(市),面积达10381.79平方公里,地处成都平原四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丰富,山地、丘陵、平原兼有,海拔落差大。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物种丰富,自然景观特色迥异。区域内分布了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走马河、江安河、金马河等数十条支流,江河纵横、河网密布,降雨丰沛,水资源丰富。森林、河流、林盘、农田、湖泊等生态资源丰富,大邑县儒释道三教合一、邛崃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都江堰市水利工程等历史文脉源远流长,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

二是成都市郊区新城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强、消费市场大。近年来,成都市坚持生态投资就是政府最优质资产的理念,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推进山水人城和谐融合发展。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创新构建了“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生态新格局。大力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精华灌区、生态蓝网等重大生态示范工程,郊区新城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区域。郊区新城生态产品质优、量大,且市场可直接面向整个成都市区乃至全省,是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天然“试验田”。

三是成都市郊区新城生态产品业态和要素投入相对成熟。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及生态环保、旅游业、文创业、会展业、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都主要集中在郊区新城。“森林+”“林盘+”“特色小镇+”等生态场景集约形成了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农副产品、林草产品、竹艺品、亲子体验、文旅康养、特色民宿、私房餐饮等多元化产业业态新格局。成都西部片区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正稳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创新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蓉易贷”“信用贷”“强村贷”“耕地险”等政策性金融产品陆续推出,要素投入日趋完善。

四是探索开展了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GEP)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大邑县和邛崃市在成都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面走在前列,两地结合自身资源情况,从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3大类别进行了县(市)域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制定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试行)》,形成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报告》,发布了《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崇州市探索特定生态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创新构建了由生态系统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价值等3大类14项功能指标构成的核算指标体系,完成了竹艺村、严家弯湾等9处试点林盘核算,尤其是严家弯湾集体经济组织成功探索将GEP核算成果直接量化入股景区公司,实现了GEP核算价值的创新转化。

成都市郊区新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行模式。一是大力发展人文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文创等)。发展人文生态产业是郊区新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运用较多的模式。大邑县沙渠街道稻乡渔歌通过引入成都市朗基产业集团等国有资本投资,深挖当地农耕文化,打造农博体验、特色民宿、研学教育、文旅康养,做优做强生态农业,实现产景相融、产旅一体、产村互动;大邑县的幸福公社、蒲江县的明月村与铁牛村、崇州市的五星村与竹艺村等通过引入乡村匠人、文创客、高校毕业生等“新村民”,推动人才、资金等要素高效精准投入,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不断创新各自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

二是积极探索“生态治理+产业融合”模式。该模式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资产、增值生态资本,开展生态修复保护、环境治理等方式,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产业相融共生,推动生态产品不断增值、积累、变现。如邛崃白沫江水美乡村生态综合体治理项目EOD模式,该项目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导向,以打造白沫江河流为主线,将流域的夹关镇、临济镇、平乐镇的农商文旅资源串联起来,打造绿道蓝网生态体系,深度开发川西林盘、文旅项目、特色古镇等资源,构建集农商文旅为一体的生态休闲产业带,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治理,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可持续发展。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崇州大雨村模式。

三是创新探索区域协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该模式属于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中的异地开发补偿模式,以金堂县成阿工业园为代表。成阿工业园是成都市和阿坝州联合建设的“5·12”灾后重建项目,创新构建了以异地开发补偿为主的新型地区之间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模式,为生态产品供给地和生态产品惠益地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共生提供了新路径、新借鉴。

四是依托生态资源直接实现价值转化。该模式主要为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转化,含生态农产品、生态林草产品、生物质能等。大邑的“金蜜李”“青梅煮酒”、邛崃的“邛酒”“黑茶”、蒲江的猕猴桃、米花糖、崇州的“牛尾笋”、金堂的脐橙、都江堰的川芎、彭州的“九尺板鸭”、简阳的羊肉和晚白桃等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主要依靠市场直接交易实现价值转化,并通过聚焦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实现生态产品溢价。

面临困境

总体上来看,成都市郊区新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难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等“四难”问题依旧突出。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标准尚未统一。要做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生态产品顺利交易,有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即各个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标准必须统一。否则,生态产品将无法流通交易,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也就毫无意义。目前,成都市郊区新城及市级层面尚未全面启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亟需建立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需求导向的“分类核算、分类应用”的全市统一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为后续的生态补偿、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生态产品交易等提供标准和参考,这是前置条件。全省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体系、标准不统一,生态产品就无法在省域内进行充分的交易和流通。

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目前,成都市郊区新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有大力发展人文生态产业、“生态治理+产业融合”、异地开发补偿、依托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直接转化等,但主要依托农商文旅开展,产业业态还不够丰富。人文生态产业多依赖于现有的自然风景区,生态文化产品主要以各类项目为载体平台,生态和文化融合得不够深入。郊区新城在整体打造生态产品、系统经营开发生态产品方面力度还不够大,还存在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等现象。

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还需健全。郊区新城的8个县(市)主要位于成都平原的四周边缘区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任务较重,尤其是“西控”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主城区大,但郊区新城乃至全市来讲,纵向和横向的生态保护补偿方式还比较单一、机制还不够健全。郊区新城的生态保护补偿多集中在对水源、森林、耕地等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的直接补贴,区域之间、流域之间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还比较少。

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实质运营效果不充分。虽然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已经依托环交所设立,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全省21个(第一批14个、第二批7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市)的特色生态产品的宣传推介,展示试点地区的物质供给类和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交易系统建设还不够有力,尤其是环境权益和自然资源配额等生态产品交易建设还比较滞后。总体来看,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运营还不充分,还需持续系统化优化完善。

破解对策

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破解“难度量”困境。一要加快推进GEP和VEP核算。试点地区应根据国家核算标准,及时开展核算指标和参数的本地化,建立健全核算数据收集体系,完成生态产品总值的常态化核算。成都市郊区新城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须做好区域间协同,站位全市或全省层面,统一标准、算法、口径等,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同推进GEP和VEP核算,防止算而无用。二要积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的应用范围。要积极拓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GEP)“进考核”(即推动核算结果与政府绩效考核挂钩,如:浙江丽水针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个人建立GDP和GEP双考核机制,出台《丽水市GEP综合考评办法》,将GDP和GEP双增长双转化等5类91项指标纳入市委综合考核)、“进补偿”(与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相挂钩),拓展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VEP)“进决策”(即根据生态产品是否保值增值来决策项目)、“进融资”(与金融机构贷款挂钩)。三要创新探索GEP和GDP交换补偿。生态涵养地区出让GEP考核指标,生态惠益地区出资金购买或者出让能够产生GDP的项目作为交换。同理,还可引入碳汇交易、生态债券等,生态涵养地区出让碳汇、生态空间修复等指标,生态惠益地区出资金购买或者项目部分收益权。

持续优化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破解“难交易”困境。一是创新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其一,拓展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成都郊区新城具有开展水产业和中药材等原生态种养模式的天然优势,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可以生态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推动川芎、黄柏、杜仲等生态种植,力争建设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形成品牌优势,实现价值溢价。在生态养殖方面,可对标借鉴荆州大北湖探索“人放天养”生态鱼全产业链价值实现路径。其二,积极拓展生态产品精深加工模式。郊区新城生态林草产品和生态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要积极开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比如,大邑县对青梅进行精深加工,酿造各类青梅果酒,打造“望青来·西岭雪山青梅酒”品牌,成功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溢价。其三,适度拓展环境敏感型产业模式。比如,郊区新城水源丰富、空气清新,可适度发展洁净医药产业。其四,积极拓展旅游与康养相融合的生态文旅模式,郊区新城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文旅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文旅+康养”产业的天然条件。其五,创新拓展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自然资源,比如,大邑县创新开展对废弃煤炭矿山的打造,建成斜源共享小镇,成功实现“煤山尽处有青山”的转变。二是积极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要不断完善权益交易制度,加力推动包括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以及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环境容量使用权的交易,建立健全交易政策体系,降低确权、核算、交易成本。

持续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破解“难变现”困境。一是要持续完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不断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机制,积极推动建立针对“西控”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生态公益类基金的方式开展社会捐助,比如,浙江省杭州市青山村“善水基金”,实现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变现。积极开展居民补偿,可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进行直接补偿,也可以提供生态公益性岗位(如护林员)的方式进行间接补偿。二是要持续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成都市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较大,可以根据重点水系的出入境断面水量及水质监测结果等因素,探索岷江水系、沱江水系重点流域横向生态产品价值保护补偿机制。三是要持续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利益链接机制。深入完善人类与自然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等三个层面的利益链接。持续探索“碳惠天府”的低碳新场景,不断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持续加强生态产品绿金支持,破解“难抵押”困境。一是持续强化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创新“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等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结合当地生态资产实际情况,探索开展“古屋贷”“生态区块链贷”等新型绿色金融产品。比如,江西省金溪县开展“古村落金融贷”,让生态产品彰显价值。二是创新探索生态信用融资。即构建居民、企业生态信用体系,探索创建在贷款授信审查中运用生态信用的信用类贷款,对生态信用评定等级越高的居民和企业,贷款利率越低,放贷速度越快,并可适当拓展还贷周期。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