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5期

【调查研究】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发布:2025/05/06 16:54  作者:邵文静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5月  阅读量:

[摘要]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要强化技术供给与成果转化,深化农业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推动产业融合与品牌升级,着力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振兴;科技创新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宁县良平镇农技服务中心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加速渗透农业,呈现出以科技为驱动力,以数据要素为关键,以绿色为特征,以完善农业产业链为增长方向,通过重塑生产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模式,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赋能逻辑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基于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经过信息革命的深度介入所发挥的数字化技术的集成效应和要素效应,从而使传统农业生产力获得质的提升、变化的新型生产力。在技术集成性方面,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应用,形成农业全生产流程高度集成化与智慧化,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深度交互结合,形成技术集成效应,智能拖拉机等数字技术的运用,通过北斗导航技术进行无人操作,全面提高生产效率与精准度;在要素创新性方面,摆脱传统农业对土地、劳动、资本要素资源的高度依赖,转向对知识、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的发展需求,如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气象、土壤、市场等生产决策信息,降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在生态兼容性方面,更加注重绿色技术,采用生物能发电能够将秸秆等资源进行能源转化,农作物种植转向有机无农药类,实现循环农业发展。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框架。通过应用技术代替原有劳动消耗、调整劳动强度的方式,有效降低劳动生产成本。如北大荒集团应用智能农机作业,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7.07%,粮食生产效率呈几何倍提升。同时,通过资源再配置促进价值变现,借助土地市场盘活“沉睡的土地”,借助信息网络平台挖掘潜在价值。山东省兰陵县政府通过“强村公司+合作社”模式,将碎片化土地及劳动力要素归类,整体化、规模化发展兰花种植,年可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万—10万元。生产环节制度变革,通过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组合拳”的推动,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瓶颈

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不足。虽然我国每年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核心技术自主率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大部分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动力不足;生物育种技术虽然在提升,但产业化程度低,转化成果慢,难以在农业生产上短期大批量推广;各种智慧农业技术基本上都还是以试验为主,产业化覆盖占比不到15%,应用面不广;加之我国许多小农户文化程度不高、资金欠缺等原因,对技术的接受度和跟进度较差,造成先进技术难以在广大农村农业生产上延伸到落点,从而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普及。

要素配置与制度适配性滞后。农村流转土地存在流转方式不合理、流程复杂以及部分流通过程信息不对称等情况,阻碍了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同时金融相关体系比较陈旧,有关信贷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品种类较少,新经营主体普遍在融资方面存在困难。

人才短缺与结构失衡。由于大量适龄劳动力外迁,当前农业劳动力主要由老年人群构成,同时农村从业人群学历偏低,缺乏电子商务运营、网络化管理等信息化技能,农产品无法通过更为有效的线上模式销售,产品价值的转化受到了严重阻碍,再加上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实践层面难以得到专业人才的引导,无法充分发挥出其价值。

产业融合与市场对接低效。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初级加工居多,附加值较低。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一些地方简单模仿“民宿+文旅”模式,特色不突出,创新性不足,导致产业融合同质化和资源的浪费。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路径设计

强化技术供给与成果转化。打造“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产学研结合平台,促成技术市场供需顺畅对接。比如湖北省实施与科研院所协同的院地合作,引导农业科学院、农业高校与企业紧密携手,加快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将玉米单产提高20%;河南省试行安装卫星定位播种装置,播种效率增加30%,节省种子约15%,使农业生产效益大幅增加。同时在农村打造数字化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田间课堂”,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对农户进行培训,帮助农户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使科技成果转化落到实处。

深化农业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力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激活农村闲置土地存量。如浙江省利用“千万工程”带来的盘活闲置农房的机遇,改造闲置农房2.3万间发展成为精品民宿,发展民宿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5.9倍。创新发展金融产品,创新供应链金融、订单质押贷款等切合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产品,助力龙头企业发展“灯塔工厂”。如蒙牛集团借助智能制造打通乳品加工生产线,产品研发周期缩减50%。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打通从生产到流通、消费全流程信息。如山东省寿光市依托蔬菜价格指数平台,为菜农提供市场价格信息,指导菜农规避市场风险,年增加收入8亿元以上。

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农业院校紧跟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设置智慧农业、农村电商专业,与合作社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人才。江苏省推进“新农人”培训计划,累计培训数字管理人才1.2万名,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乡村振兴特聘专家”政策,为下乡创业者减免税负、发放创业补助,引入高端人才到农村创业。新希望公司推行“十万绿领培训计划”培训技术能手8万名。推出乡村振兴“村长班”,组织村干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提升基层干部执行政策和资源链接能力,四川省村干部学习完成后促进当地项目的落地生效率提高40%。

推动产业融合与品牌升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价值含量。黑龙江省建设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把原粮加工为附加值产品,大豆加工增值到原料的5倍之多。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北大荒大米”通过品牌溢价,市场价格是普通大米的1.5倍,占销区市场份额20%左右。积极发展“农业+旅游”“农业+康养”,进行跨界发展。山西省大寨村建成研学基地与民宿群,年吸引游客超过50万人次,其旅游收入占到总收入60%,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破解乡村产业振兴难题的关键突破口,要通过技术赋能、要素改革、人才引育、产业融合与政策优化的协同路径,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应当持续加强数字技术渗透与制度创新协同,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的全面升级,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全区域的乡村产业振兴生态体系,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持续发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