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5期

【前沿观察】校地合作”赋能县域发展思考

发布:2025/05/06 15:20  作者:商存慧 曹雅洁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5月  阅读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通过深化综合改革释放创新动能。校地合作作为联结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是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高校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高端人才供给的策源地,而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长期面临创新资源匮乏、产业能级偏低、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校地合作通过构建“需求牵引研发—成果就地转化—产业反哺科研”的闭环生态,将高校的智力资源、技术储备与地方的产业场景、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破解县域“有产业缺技术、有市场缺创新”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农业、制造业等传统领域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四川校地合作实践成效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四川省近年以“校地合作”为抓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通过构建多层次产学研合作体系,有效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示范样本。

产学研平台共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驱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亟需通过创新驱动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校地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正成为破解县域创新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难题的关键路径。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协同,实现知识、技术、资本与产业的精准对接,不仅能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更能为县域经济注入创新动能,推动其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方向跃升。四川大学与成都市共建的生物医药国际创新中心,是校地合作赋能县域经济的典范。该中心依托川大华西医学中心的科研优势,整合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链资源,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共享中试平台、引入风险投资等机制,中心成功孵化了3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涵盖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领域,累计产值突破50亿元。这一平台不仅将成都的医学研究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更带动了周边县域形成生物医药配套产业集群,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市合作打造的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则体现了产学研平台对县域特色产业的“点石成金”效应。针对绵阳原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痛点,研究院以电子科大的微电子、通信工程等学科为依托,构建了“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联合攻关芯片设计、5G通信等关键技术,研究院累计孵化企业45家,推动绵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助力其跃升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这一过程中,县域经济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跨越,更形成了涵盖材料、器件、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

校地共建产学研平台的深层价值,在于平台通过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激发了科研人员面向市场开展创新研发的内生动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模式培育了县域经济的“创新基因”,如成都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衍生企业已形成自主造血能力,绵阳电子信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5.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实践表明,产学研平台共建正在重塑县域经济的发展逻辑。当高校的创新策源地功能与地方的产业承载地优势深度融合,不仅能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更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种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为县域经济突破资源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未来,随着更多校地合作平台的建立与完善,县域经济有望在科技创新浪潮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重大科技专项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培育县域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与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县域经济突破“低端锁定”困境的核心在于,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壁垒,并以此为支点培育高附加值新兴产业。校地合作模式凭借其“科研深度+产业精度+地域适配度”的协同优势,成为打通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关键桥梁。通过高校创新资源下沉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不仅能够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更能以创新成果为牵引,重塑县域产业生态,实现从“跟跑模仿”到“自主领跑”的质变。

西北工业大学与成都市共建的天府新区先进动力研究院,是校地联合攻克“卡脖子”难题、激活县域新兴产业的典型范例。针对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现状,研究院依托西工大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聚焦高温合金材料、叶片精密制造等核心环节,联合地方龙头企业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通过“专项基金+揭榜挂帅”机制,研究院三年内突破12项关键技术,申请专利200余项,并成功实现国产单晶涡轮叶片量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一突破不仅带动成都及周边县域形成涵盖材料制备、精密加工、检测服务的航空发动机产业链,吸引超百亿元产业投资,更构建了“需求牵引研发—成果就地转化—产业反哺科研”的闭环生态。例如,当地传统机械加工企业通过承接研究院技术外溢,转型为航空零部件供应商,产值年均增长40%;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反馈数据又持续反哺研究院的迭代研发,形成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飞轮效应”。

这一实践凸显校地合作在县域经济转型中的三重价值:其一,精准定位“卡脖子”环节,将高校基础研究能力与地方产业痛点深度耦合。西工大团队通过常驻企业“把脉问诊”,将科研课题直接锚定国产航空发动机量产中的工艺难题,使技术研发周期缩短30%。其二,构建产业培育新范式,以专项攻关成果为“种子”,催生新兴产业集群。成都天府新区围绕研究院技术成果,规划建设航空动力产业园,吸引中国航发、航亚科技等头部企业落户,带动县域形成从研发设计到总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其三,激活传统产业转型动能。通过技术适配性改造,研究院将航空领域的高端制造标准导入当地传统制造业,推动200余家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升级,使县域工业附加值提升25%以上。

更深层次看,此类校地合作平台正在重塑县域创新生态。通过共建混合所有制实体、设立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高校与地方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共同体。西工大研究院已孵化科技型企业18家,其中5家单位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其衍生技术辐射至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为县域经济培育出多个增长极。这种“攻关一项技术、带动一条产业链、激活一片区域”的发展逻辑,为县域突破资源禀赋限制提供了新路径。

人才双向流动,激活创新“源动力”,缓解县域人才空心化问题。人才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其流动与配置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活力与竞争力。县域长期面临着人才流失、空心化等严峻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校地合作成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四川省首创“柔性引才”和“双聘制”等机制,鼓励高校教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企业高管走进高校课堂。据统计,2023年四川省高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超2000项,企业向高校输送实践导师超5000人次。这种“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模式,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县域人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所谓“柔性引才”,即打破传统人才流动的壁垒,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兼职服务等多种形式,灵活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等高端人才向县域流动。这种机制不仅降低了人才引进的成本,还提高了人才使用的效率,使得县域能够在不改变人才原有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智力资源。而“双聘制”则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在校地之间的双向流动。通过这一制度,高校教师可以同时担任县域企业的技术顾问或研发负责人,既保留了其在高校的学术地位,又能够在实践中发挥专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种制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活力,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实践证明,校地合作是缓解县域人才缺失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柔性引才”和“双聘制”等机制,不仅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还激活了创新的“源动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这些机制,为更多县域地区的人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深化校地合作的建议

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校地合作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四川省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重镇,应积极探索深化校地合作的新路径,以进一步释放合作潜力,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发展蓝图是深化校地合作的关键。要制定校地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校地合作的长远目标和实施路径,涵盖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创新的协同推进、人才流动的顺畅机制等多个方面,形成全面、系统、可持续的发展蓝图。同时设立省级校地合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育、科技、产业等部门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合力,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激发合作内生动力是深化校地合作的重要保障。要推出校地合作税收减免政策,对校企联合研发项目给予所得税优惠,降低企业合作成本,增强企业参与校地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明确高校、科研人员、企业三方的分成比例,保障各方利益,激发合作创新的动力。

三是聚焦产业需求。推动链式创新是深化校地合作的重要方向。应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布局“高校—产业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支持校企共建中试基地,破解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通过链式创新,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优化人才生态。打造“引育用留”全链条是四川省深化校地合作的基础支撑。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一站式服务,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同时,推动高校设立“产业教授”岗位,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才生态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四川发展,为校地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校地合作不仅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实践载体,更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四川省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和生态构建,已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展望未来,随着顶层设计的完善、政策红利的释放以及全球创新网络的融入,校地合作必将成为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四川智慧”。商存慧  曹雅洁 西北工业大学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