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融合文化与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甘肃省文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多元融合等策略,实现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与旅游产业的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激发了区域经济的活力与潜力,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魅力文县品牌打响
文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与四川九寨沟县、平武县、青川县和陕西宁强县接壤,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距文县70公里,是甘肃连通川渝地区的前沿窗口、西南进入西北的重要枢纽。全县辖20个乡镇,305个行政村,总面积49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5万亩,总人口24万。全境处于北纬33度“神秘魔线”,海拔最高4200米、最低550米,属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陇上江南”“大熊猫故乡”“甘肃的西双版纳”等美誉,是陇南地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更是甘肃地理位置最南、春天来得最早、大熊猫最多的县域。景色秀美的青山绿水,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江南水韵的古镇茶乡,赋予了魅力文县无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文县紧跟甘肃省委战略导向,明确以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为首要任务,深度发掘并充分利用白马人民俗文化、全国四大天池之一的文县天池、甘肃四大古镇之一的碧口古镇,以及池哥昼、玉垒花灯戏非遗项目等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优化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等方式,着力构建集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文旅发展体系,不断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目前,倾力打造的“碧水青山·魅力文县”旅游品牌,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有效提升了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体验。据统计,2023年,文县累计接待游客数量(含过境游客)达到了507.84万人次,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21.4亿元的显著成绩,与往年相比,分别实现了322%和292%的显著增长。202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83亿元,比上年增长8.8%。
文旅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
促进多业互动协同发展。文县实践表明,文旅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也拓展了旅游产业的外延,这种融合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如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演艺、会展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崛起。文旅融合还促进了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传统农业、手工业等产业得以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为这些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文旅融合还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如线上旅游平台、虚拟现实旅游体验等,进一步丰富了县域经济的产业形态。
提升城市品质。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旅游则是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文旅融合将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旅游资源相结合,通过挖掘、整理、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塑造了城市独特的文化形象和品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旅融合还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城市需要不断提升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的水平和质量。文旅融合也促进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如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旅游服务质量,也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品质。
激发区域发展活力。文旅融合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这些要素的集聚和流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业态的繁荣,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文旅融合还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文旅融合,不同地区可以共享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文旅融合也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进了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为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文旅融合还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启示
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组织体系。文县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通过成立由县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省级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实现了高层级的统筹协调与高效推进。领导小组不仅每季度在县委常委会上专题研究部署乡村文化旅游工作,还确保领导层频繁下乡调研,精准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脉搏。同时,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文县聘请专业团队高标准编制了《文县乡村旅游规划》等系列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和路径。
文县实践表明,在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强化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相关部门要深入剖析自身资源禀赋,包括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并基于这些独特资源,科学规划文旅融合项目的总体布局与发展路径。同时优化文化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能,确保发展目标、理念及保障措施保持高度一致,从而形成合力。为此,要加强与税收、市场监管等部门的紧密配合,共同为文旅融合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与监管服务,确保项目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高效推进。在此基础上,政府要扮演好监督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建立一套完善的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体系,包括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监测产业发展动态。同时,要根据市场反馈与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确保文旅融合项目始终贴合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构建集信息共享、服务预约、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平台,为文旅融合项目提供一个透明、高效、便捷的运营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务品质。此外,县级层面要成立专门的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由县领导挂帅,以县文化旅游部门为主体,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成,负责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解决文旅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评估项目进展,分享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文县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了解决景区“小交通”与县内“大交通”的衔接问题,文县投资1.75亿元,对23.5公里的鹄衣坝至铁楼公路进行了升等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同时,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文县将景观修复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相结合,修复了廊桥、文化广场、磨坊群等多处设施,并新建了地标建筑铁楼古楼,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文县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数达80多家,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5个,文化广场184个(涉及165个村),这些设施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载体平台。特别是通过积极争取外部资助项目,文县图书馆新增馆藏图书3987册,文化馆、图书馆全年到馆人数达到3.3万人次,线上服务累计6.9万人次,充分展示了公共文化设施在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文县的旅游品质,也为当地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县经验表明,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从多方面入手,构建便捷、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应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确保游客能够便捷地抵达并游览各个景区,包括加快重点交通工程的建设进度,如高速公路、旅游专线等,以及优化景区内部的交通网络,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应注重交通设施与旅游服务的无缝对接,如设置清晰的旅游标识系统、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等,以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要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包括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观景平台等,这些设施不仅关乎游客的基本需求,也是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一环。此外,还应注重旅游文化的展示与传播,通过建设博物馆、文化广场、特色街区等,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推动多元融合,深化发展成效。文县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通过挖掘三国阴平古道、碧口古镇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白马民俗文化、玉垒花灯戏等民俗文化,成功打造了天池、白马河等多节点散点式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坚持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了全县305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极大提升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和宜居度。此外,文县还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体验游,打造了陇南南部山区茶旅融合康养产业园、即墨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旅游示范村70个,同步推进茶叶、核桃、花椒等地方旅游商品开发共计328种。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还有效促进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帮助当地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通过多元融合与深化发展,文县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文县经验表明,当地有关部门需充分挖掘并整合地域内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生态及特色产业等多重资源,构建多元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与农业、文化、生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同时,还应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如古迹遗址、传统村落、民俗节庆等,通过修复保护、活化利用等方式,将其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积极挖掘并传承地域民俗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民俗体验活动等形式,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开发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追求。在此基础上,推动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等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示范村和产业园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结合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产品旅游商品,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良性循环。(中共文县委党校 李宏斌 )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