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李后强

彭州宝山——“中国爽村”振兴密码 ——“党建+”引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宝山实践

发布:2023/07/25 10:11  作者:李后强  编辑:卢锦根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中国爽村”——四川彭州宝山村的实践值得学界重视和研究。

 

昔日的宝山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是其真实写照。如今的宝山,是全国著名的爽村,是中国爽学和避暑经济的发源地,基本实现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的梦想,被誉为“西部第一村”。农民真正成了光荣的职业,山区农村堪比欧洲田园,提前一二十年进入了“全面小康”,创造了“中国奇迹”和“西部神话”。与宝山村自然条件类似的乡村,全国不下万个,全省也有上千个,为何没能像宝山村一样发展起来?宝山人是如何把“荒山”“穷山”建成“金山”“宝山”,实现共同富裕的?创造“中国爽村”辉煌的密码是什么?究其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牵引作用。

 

1.jpg

调研组组长李后强教授

 

一、   做法与成效

 

宝山村是个老先进,现在又有新发展。它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76公里,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共608户,2035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4200米。宝山村在推进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集体经济发展为支撑,以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特征的全面小康之路,爽村建设之路。

 

(一)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提升集体凝聚力。村党委始终坚持“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党的建设作为核心来引领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力量。

 

抓党的思想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村党委坚持每月28日召开会议,几十年如一日,及时学习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文件精神,有效地把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入党为什么,在党图什么,为党做什么”——“三问”时刻净化着宝山党员干部的思想;“比思想查变化,比进步查落后,比干劲查懒惰,比贡献查私心”——“四比四查”不断鞭策着宝山党员干部,形成了一支党性强、思路新、作风硬的学习型党组织。

 

抓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动力。地方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与时俱进、一心为民的干部队伍。在干部选拔方面,宝山村一直坚持公推直选,力争所选干部既符合工作要求,又体现民意。把 “有感情、知村情、懂行情、交真情”,又是“真心、真诚、真爱、真行”的干部推选出来。在干部管理方面,及时建立完善《党务工作制度》、《党内廉洁实施办法》等规章,明确规定“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党委成员首先做到”。“不准谋取私利,不准对组织决定不服从和讲条件……”的“七不准”和“工作不忘党性,办事不忘法纪……”的“九不忘”时刻规范着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言行,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坚持走群众路线,增强集体凝聚力。组织建设好不好,党员干部作风实不实,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村党委始终坚持建设“四好班子”,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坚持接受群众监督,把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常态化、机制化。同时,加强自我约束,“约法三章”,明确要求党员干部“物质待遇低于群众,工作干劲大于群众,思想觉悟高于群众,遵纪守法严于群众”,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牺牲小我换集体大我,以全心为民凝聚起强大的集体力量。

 

    正是长期坚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使宝山逐渐成为村级学习型党组织的典范,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为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思想保障,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二)以科学管理为先导,不断调整优化发展战略。纵观宝山村发展历史,其主要特征是,在不同阶段,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不断谋划符合时代特征、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蓝图”,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为用好各种重要机遇提前谋篇布局。

 

探索构建科学的村级管理机制。首先体现在村党委、村委会、村集体企业领导层面,三者的领导层保持较高的一致,既避免了领导核心不一致而导致的相互推诿、扯皮,又保持各组织的相对独立,特别是有效解决集体资产“虚置”问题,使基层党委同基层自治组织、集体经济有效融合。其次是在村社、企业事务管理方面,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对涉及宝山发展的重大事项,采取集中讨论、科学分析、民主决策,切实做到“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作用,使各项村级事务得到有效处理。

 

探索实施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战略。正是以紧迫的时代感,宝山人始终坚持不断探索和实施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70年代“改土造田”有效解决全村人的温饱问题。80年代,以“一矿、二水、三加工、四林业”的发展思路,绘制“山顶林戴帽,二环果缠腰;深山办矿场,平地建粮仓;沟中修电站,道路通各庄……”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宝山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90年代逐渐开始向外扩张,以水电为龙头,以旅游为重点,以食品开发、建工建材冶金化工为支撑,继续引领宝山人致富奔康。在新的历史时期,宝山人更以“领秀天府,中国宝山”为发展宗旨,坚持“工业为龙头,旅游为重点,管理和人才为基础,走可持续创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渐形成一三产业互动、产村相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态势。

 

(三)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整合村内村外资源。通过三次创业,宝山村成功整合了村内村外资源,为宝山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业初期(1971--1997),充分整合村内资源。1971年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贾正方的带领下,率先进行农业生产改革,通过5年的手挖肩背,改造梯田715亩。改革开放后,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开办全镇第一个乡镇企业——马松岭铜矿。为解决村民用不上电的问题,又开始筹划建设第一座水电站——宝山电站。1982年底,筹建第二座水电站——龙槽电站,随后又筹建桂花树电站(当时最大的村级水电站)、龙头电站。期间,为充分整合村内各种资源,宝山人还先后办过小煤窑、硫磺矿、石棉制品厂、化肥厂、食品开发公司、矿泉水厂等乡镇企业。1996年开始投资旅游业,建设回龙沟风景区。不难发现,创业之初,宝山乡镇企业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宝山人的胆识、智慧和意志,也是宝山人积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村内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成果。

 

第二次创业(1997年--2007年),开始尝试“走出去”,整合村外资源。1997年始,宝山人开始进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积极向村外拓展,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外,探索性地到阿坝州投资开发水电资源,先后在岷江流域、白水河流域建设收购西河、龙竹园、白水河等十多座水电站。在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三年内全部关停“三高”企业,大力开发温泉资源,推动一三产互动发展,启动新农村建设工程,优化内部发展空间。走出去战略,使宝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得到极大的发挥,将宝山的水电事业推向新的高潮,进一步拓展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第三次创业(2008年以来),充分整合村内外有形无形资源。“5.12”特大地震的发生,使宝山人三十多年奋斗成果,遭到灾难性重创:遇难村民54人,倒塌房屋7078间,26家企业全部受损,经济损失高达27.8亿元,宝山人面临再次创业的艰难抉择。大灾面前,宝山人不离不弃,充分发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新“宝山精神”,村党委再次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一手抓产业重建、恢复生产,筑牢集体经济基础;一手抓科学规划、充分整合村内外资源、加快家园重建。经过几年艰苦的奋斗,走出了一条有宝山特色的灾后重建之路,取得灾后重建的辉煌成绩。2008年村党委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再次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目前,全村形成了以水电开发、矿山开采、木材加工和旅游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成立了28家集体企业,固定资产达109亿元。至此,宝山有形的物质资源与无形的精神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四)推进股份制改革,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创业之初,宝山人就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传统农业拉不动美好生活的大车,从而坚定不移发展集体经济,坚持共同富裕,共创共享发展成果。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后,更是十分注重维护集体的利益,在具体分配过程中注重处理好干部与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村民变股民,人人收入有保障。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要实现共同致富,首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解决好分配的问题。宝山村按照效率优先、按劳分配,不搞平均主义,福利待遇一视同仁的原则,在综合考量集体积累资金后,除了发放工资、奖金之外,还设有工龄折资入股分红、按能力大小限额入股分红、风险共担入股分红、福利股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实现村民人人持有股份,年年享受分红,增强全体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2019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7259元,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丰富“隐形”福利,提高幸福指数。积极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给排水、供电、天然气等,对全村环境进行全面综合整治,修建农民运动中心、村民职业培训学校、村民职工书屋书画院、“感恩、思源”文化活动广场,加大村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支持力度等“隐形”分配方式,进一步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如:村民用电只需支付0.22元/度;村民子女高中前的学杂费全部由集体支付,考上大学、中专由集体进行奖励,若愿回宝山工作则学费全部予以报销;凡满60岁的老人每月补助200-800元“茶水费”;村民合作医疗由集体统一缴纳,等等。

 

宝山村探索出独特的收入分配方式,既较好约束了干部在分配过程中的“优先权”问题,又较好满足全体村民对富裕的渴望,极大的调动和激发全体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基本实现“学有优教、劳有高酬、病有良医、住有优居、老有所养”,呈现“宝山村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只有共同致富”的良好现状。

 

(五)自力更生谋发展,不断探索奔小康。宝山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是宝山人几十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现实写照。宝山取得今天的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几十年几代人艰苦奋斗,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结果,是40多年来宝山人团结一致,不服输、不怕苦,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地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奋斗成果。

 

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宝山人紧跟时代步伐,对接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发展方向,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通过“飞地经济”、人才引进等,再一次整合利用村内外资源,继续发扬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一致,同心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尊重知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同舟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和谐理性,感恩奋进的灾后重建精神。在这些精神力量的支撑下,宝山村最终呈现出基层组织作用不断彰显、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基层社会更加和谐、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格局,最终兑现了“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的庄严承诺。

 

回顾宝山发展历史,就是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就是共建共享的历史,就是基层党组织作用持续释放的历史,也是其强烈的为民意识、学习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开放意识的现实体现,与宝山村有好的带头人和一个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班子是分不开的。

 

二、   样本价值与有益启示

 

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双弱化”困境: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影响力弱化;集体经济组织主体虚置、经济实力弱化。“双弱化”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构成了农民共同致富和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难题。宝山村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切入点,有效破解了“双弱化”困境,其做法和经验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对全国类似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有重要的样本价值。

 

(一)坚持用基层党组织建设来统筹农村各项工作,实现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紧密团结。“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班子行不行,就看带头人”。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夺取革命胜利和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把支部建在连上”。宝山村40多年来的实践也反复证明,只有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各项工作的统筹,才能凝聚起巨大的发展合力。关键是配备一个战斗力、凝聚力强的班子。从宝山村的发展历程看,上世纪70年代的创业之路烙下了老书记贾正方深深的个人印记,如今的转型发展也留下了现任书记贾卿的个人符号。宝山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村党委领导班子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筑成了为民谋实利的一个坚强战斗堡垒,带领群众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反观有的农村,近年来出现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的问题,基层党组织的带动发展的能力不够。宝山村的发展说明了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有力领导,当务之急是配好党组织书记,健全党组织领导班子,锻炼一批肯吃苦、甘奉献、干实事的党员干部队伍。

 

核心是充分发挥好农村精英的协同效应。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乡土精英的带动。农村精英是指那些成长于基层,具有强烈责任意识和较强个人能力,掌握较多经济、社会资源或政治资源,从而在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权威人物。宝山村的发展正是得益于贾正方,他凭借超前的胆识和非凡的魄力,敏锐的经济头脑和政策直觉,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动员能力,把农村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团结在周围共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告诉我们在推动农村发展时,首要工作是要通过各项鼓励和配套政策,积极引导本土精英和外来精英向农村广泛集聚,尤其是动员本土籍企业家和农民工回乡创业。

 

重点是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机制。在基层党组织运行方面,宝山村除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党组织建设的一些“规定动作”之外,还把这些规定具体化、生动化、操作化,使之成为每名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实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宝山一个成功经验就是要处理好党组织运行中的个人权威与民主决策的关系。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既要始终坚持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作用不削弱,同时又要发挥民主,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全面改造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增强基层阵地综合服务功能。

 

(二)坚持从集体经济分配制度入手来推动共同致富,实现集体与个人共享发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集体经济是指以村或组为单位的经济实现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资产共同所有、共同经营。宝山村的经验说到底就是通过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共同致富。

 

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集体经济发展首先要构建集体与个人的利益联结机制。宝山村发展史也是一部全体村民奋斗史。如果不让村民分享集体发展成果,他们将失去工作积极性和对集体的支持,集体经济大厦必因缺乏支柱而轰然倒塌。宝山村的实践表明,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工资、租金和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推动共同致富;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办法约束村民行为,防止出现个体对集体利益的损害与侵占。特别是要解决好委托代理人——集体经济管理层的激励问题,在提供合理报酬的基础上,严格要求经营管理者带头奉献、不搞特殊。

 

处理好村内与村外的关系。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只有面向全球引入优秀人才,才能突破集体经济发展走入“家族企业式”的治理困境。宝山村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立集团公司后,特别注重从外部引入各类人才,而且给予一定工作年限以上的高级人才“准村民”待遇。例如,允许他们出任子公司一把手,允许对部分项目入股,允许他们进入集团公司董事会。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让大量村外人才集聚宝山共谋发展。在集体经济发展中,一定不能走封闭发展、狭隘发展的老路,而是要向外部广泛引进一批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释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能量。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本再积累、生产再扩大的过程。宝山村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非常注重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留够集体发展资金的基础上再对剩余利润进行分配。在宝山集团公司的利润分配中,60%的利润留存企业用于投入再生产,剩下的40%再分配给村民。正是在利润分配上处理好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宝山村才能够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长盛不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还处在创业初期的农村而言,集体组织赚得的利润则应积累下来,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不能分完用光,更不能寅吃卯粮。

 

(三)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大多数农村而言,发展传统产业是其现实选择,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只有符合当地资源禀赋条件的产业,才能真正做到环境友好。宝山在上世纪70年代就确定了“山顶林戴帽,二环果缠腰;深山办矿场,平地建粮仓;沟中修电站,道路通各庄”的产业布局。当年的“林戴帽”“果缠腰”种植了万亩人工林,为今天宝山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宝山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启示是,一个村的产业发展一定要立足实际,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农则农,坚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高端产业。当前人们已经开始从物质消费进入精神消费、健康消费阶段,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市场消费者的积极追求。宝山村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变化,先后淘汰了矿产资源开发、建工建材产业,关闭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投资5亿元发展生态旅游和康养度假产业。目前,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工矿业比重不断降低,工业和农业的面源污染得到根除。具有良好生态条件的农村,应学习宝山做法,着眼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大力加强农业与旅游融合,加快发展第四产业。

 

立足开放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发展“飞地经济”,推进产业转移,既可以突破本地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又可以带动更多地方的发展,是一项利己利人的好事。宝山一个小山村能做到坐拥28家集体企业、固定资产达109亿元,靠的就是走出村门投资创业。在上世纪90年代,宝山就树立了“立足本地、向外发展”的思路,先后到阿坝州开发水电,建设和收购的水电站达到8家,装机量远远超过了村内水电站。宝山村还在村外开办了木材加工厂——宝山木业,产值达到数亿元。这些案例都说明,一个村的发展决不能固守一隅,要善于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敞开村门,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对于实力还比较弱的村,也可以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先成为别人的“飞地”,再“飞出去”发展。

 

立足传统产业推进转型升级。对大多数的村域经济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难度很大,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应放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宝山村的主导产业大多属于传统行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时,也主要采取了这两类方法。比如,宝山木业就是传统行业,但他们从德国等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生产工艺水平的人造板成套设备,生成的高密度纤维板质量全国一流,排放物也严格达到环保标准。宝山木业在原料林生产中采取了“企业+农民+订单”等新商业模式,有力保障了原料安全供应。宝山村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对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既要从技术升级入手,也要注重产业模式优化,特别是要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

 

(四)坚持以全球思维和战略眼光来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机整合。一个区域的发展不在于本身拥有多少资源,而在根本上取决于吸引并整合资源的能力。对一个村而言,大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要素储备不够,必须坚持以全球思维和战略眼光来拓展发展空间,来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努力整合外部资源。宝山村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用全球思维来看待和环抱全球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和产品,敢于“无中生有”,善做“无米之炊”,在没有条件的地方创造机会,在缺乏资源的地方挖掘财富。宝山通过资本输出,凭借外部的水电资源成功建立了较大规模的水电产业“帝国”,依靠外部的土地、森林资源建立了现代化的木板制造厂,这些都是积极向外拓展资源的典型案例。对大多数村来讲,不具备“走出去”的投资实力,但应学习宝山的思维和眼光,善于运用后发优势,通过“请进来”突破区域界限引进资本和人力资源。特别是要改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过渡向外流动的趋势,把人口红利留在本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改变农产品、矿产、水电资源作为初级产品简单变卖的趋势,把资源红利留在本地发展精深加工产业。

 

大力拓展无形资源。资源的概念拓展,已经从原来自然的、物质的、有形的资源,逐步演变到衍生的、非物质的、社会的大资源。有形资源再丰富也是有限的,只有无形资源才存在无限做大的可能。多年以前,宝山村对资源的理解就是矿产、土地、人才等物质形态,后来向文化、历史、人脉、政治、政策资源等非物质领域延伸,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宝山初期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现在,宝山村更加注重对贾正方老书记的标杆和旗帜价值的合理利用,打造形成巨大品牌效应,以此争取政策支持和市场认可。宝山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村域经济,既要善于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也要善于拓展无形资源,利用无形资源吸引、集聚和整合有形资源。

 

(五)坚持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来推动跨越发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宝山村从贫困落后的小村一举跨越为富裕美丽的名村,正是以自力更生为突出特征的宝山精神的集中运用和体现。

 

自力更生才能干事创业。从最初开荒地造梯田、种果树建林场到办铜矿烧石灰、修电站兴旅游,从1600元起家兴办第一个集体企业马松岭铜矿到组建固定资产达40多亿元的宝山企业集团,靠的是宝山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特别是在发生“512”特大地震后,宝山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宝山非但没有“等靠要”,甚至主动放弃了国家援助,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恢复重建,建设出一个比震前更加美丽的新宝山。自力更生精神对贫困村的发展尤为重要。我国要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光靠政府输血是万万不行的,应当在脱贫村营造自力更生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自力更生靠党员干部带头。一个地方标志性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宝山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以贾正方、贾卿为代表的党员干部身上。贾正方在创业初期连续13年参加集体劳动不要工分,发展起来后他坚持自己工资不高于职工平均水平。“512”特大地震后,72岁高龄的贾正方亲自带领党员干部在地震一线抢险救灾。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苦干实干,困难时期不退缩,条件好时不奢侈,富裕起来不忘本,始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本色。我们在抓村的发展时,应当率先提升领导干部素质,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重要培训内容。

 

从宝山村的实践来看,就一个村的发展而言,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是关键,坚持共同致富是目标,坚持产业转型升级是重点,坚持空间拓展是途径,坚持自力更生是根本。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核心要素。就普适性来讲,宝山村的样本价值不仅适用于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郊村,对发展条件较差的远郊村、山区村、贫困村同样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应当下大力气进行总结、推广和应用。

 

三、思考与建议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宝山村发展的意义已经超过其本身,它肩负着出经验、创模式的重大使命。在进一步加快宝山的转型发展,完善宝山集体经济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应该把宝山经验推广应用到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中,让全国村民爽起来。

 

(一)总结推广宝山经验。宝山村从一个穷山村发展成为“西部第一村”,必然有其内在规律性。总结宝山经验、学习宝山经验、推广宝山经验,对于推动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集中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宝山村已成功探索出一条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道路。具体地讲,宝山经验呈现出五大亮点。一是抓党建促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是将现代企业制度成功引入集体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整合村内村外资源,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来拓展发展空间;五是重视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二)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宝山村的今天离不开“拓荒牛”贾正方和“开拓者”贾卿这两位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党委书记。2009年,四川省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通过坚持“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强化待遇保障和政治激励、实行四级联动培训、建立承诺述职评价制度和构建市县乡三级责任体系等五大举措,在破解村支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人难选”“不想干”“不会干”“不履责”和“管不好”等瓶颈问题做了有益尝试和探索。在新时期,农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需要建立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训机制。

 

一是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需求导向的“菜单式”教育培训模式。精选培训内容,既要突出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要求,强化其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党性观念方面的培训,又要突出农村工作特点,强化其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执行政策、推动科学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二是培训方式上注重多样性。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坚持党校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专家授课与领导辅导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培训载体,构建开放互动的培训模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

 

三是培训机制上体现长效性。将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训计划。建立集中培训制度,对村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县或县以上的集中培训,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建立以会代训制度,乡镇党委可采取现场办公、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形式,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能力培训。建立岗前培训制度,对新任职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岗位必备知识培训,使他们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建立培训经费保障制度,以财政投入为主,党费投入为补充,切实保证培训经费。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村党组织书记参加自学考试、电大、党校函授以及农广校、农函大中专等学习,大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

 

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推广宝山经验,在省级相关部门(如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委、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在宝山村成立了“四川宝山村庄发展学院”,培训对象为全国各地的农村干部和分管、从事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党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

 

(三)统筹城乡党建资源。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演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十分必要。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党建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差异较大的问题,推动城乡互动、区域联动,促进城乡组织共建、党员共管、人才互动、资源共享,从而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城乡联动的组织活动方式和城乡党建互促机制,最终建成区域性、开放式的大党建格局。近10年来,全国各地在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展的实践中有许多创新做法,有必要系统加以总结。

 

一是推进城乡一体的服务体系网络化。打破地域界限,针对一些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特点,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按照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思路,采取“支部+合作社”“支部+公司+合作社”等方式,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打破城乡界限,探索机关事业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和“村居联建”党组织建设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破行业界限,按照以企带村、村企整合、工农互助的思路,探索“村企联建”党组织建设模式,推动以工补农、以工促农。

 

二是推进城乡一体的组织管理科学化。规范统筹城乡发展的党组织管理指导关系,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乡一体管理体制,特别是农村专合组织和城市协会组织的管理要在服务发展、构建和谐上着力;探索和完善统筹城乡的网格化党建联建机制,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三是加强城乡党员的统筹管理。全面排查,理顺党员组织关系,严格党员组织管理,确保每名党员都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创新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管理,推行在片区、楼宇和流动党员集中点建立党组织,帮助他们融入当地、发挥作用;加强统筹城乡的党内关怀激励,使城乡党员体验平等的义务、责任、奉献,享受一体的权利、温暖、荣誉。

 

四是开展城乡互动的组织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积极推行主题党日、领导干部讲党课等做法,探索开放式、互动式组织生活,吸引广大党员城乡互动,让组织生活在基层正常起来、认真起来、活跃起来。

 

(四)大力弘扬“正方精神”。基层干部是与人民群众贴得最近的管理服务群体,起着承上启下、沟通联系、了解民意、宣传政策、调解矛盾等重要作用,是党委、政府开展工作的支点,是群众依靠的基点,是干群分界的拐点,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影响着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在老百姓心目中被污名化的现象值得重视。既要切实解决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更要充分肯定和宣传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基层好党员好干部,树立农村基层干部群体的良好形象。

 

贾正方,1936年8月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十佳”优秀人才,党的十五大代表。1966年因公致残退休回家后,担任宝山村党支部书记。几十年来,他带领宝山艰苦创业,治穷致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铸就难能可贵的“宝山精神”,书写了一曲共产党员壮丽的人生赞歌,使宝山村由一个偏僻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村人民过上了殷实富裕的小康生活。

 

“我要用一辈子的努力,在农村闯出一条集体富裕、农民殷实的康庄大道”;“实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是我最大的追求,一定要用滚雪球的办法发展好村办企业”;“发展集体经济才能使农民群众有真正的靠山,我要以达到农民群众共同富裕为终身的夙愿”;“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党员的立身之本”。贾正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贾正方的实践,体现了一名农村基层党员的忠诚、奉献、进取、责任和担当,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楷模。我们要挖掘提炼“正方精神”,宣传弘扬“正方精神”,塑造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宝山,在党组织带领下,创造了爽村奇迹,山爽、水爽、人爽!宝山,四季爽,天下爽!(李后强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