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李后强

中国书画传承发展的“基因说”

发布:2023/08/28 09:49  作者:李后强  编辑:卢锦根 张娜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中国书画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华,是人类历史上值得品鉴和典藏的艺术珍品。

 

“书”即写字,但不是一般人写的字,而是在写字技巧上有很多创新创造的书法家写的真迹,称之为“书法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是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我国的书法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技艺,它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经过历代书法名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宝贵遗产,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份遗产,创造出更高更新的书法作品,结出更多更美的书法果实。

 

“画”即绘画,是一种在二维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绘画的起源可以直溯到数万年前的岩画,远古人类把牧业生活情景描绘到各种石头上,至今魅力无穷。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制陶人在各种陶器上留下的纹绘和彩色是古老的绘画创造。“绘画”是人类对美的需求和创造。在大千世界唯有人类这个同时拥有语言和思维灵性的“动物”才真正懂得美。美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以创造美为基本特征和主要使命的艺术就是“绘画艺术”。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史料有伏羲氏画八卦、黄帝画制服等记载。早期的绘画经匠人的再造,刻画在石头、陶器、青铜器上,直至汉代纸张发明后,画家用毛笔在纸上绘画,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中国画。进入20世纪后,随着摄影技术、数字技术、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艺术开始由个人技能转向算法算力,由模仿自然场景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

 

我们发现,中国书画,灵通、魂联、意融、情牵,内容、形式、方法、工具相同,但对象不同,书法是字象,绘画是物象,因而决定其笔墨精神——造型的本质与审美的不同,神形一致与得意忘形。书画同道同源同体不同果,相同与不同都如此巨大而罕见,实为中国艺术之奇观与奇迹。

 

书画同源——“基因双联体”

 

自古书画同为美,丹青妙手世无双。汉字是象形文字,写字是绘画,字画同源,书画是一家。字是规范的画,画是特殊的字。中国书画同源,相辅相成,一脉相承,不可分离。书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画中有景。书画同源于心,心画意也。字如其人,画如其心。内化于心,外表于行,统一于悟。书画是心灵之产物——“舍利子”“喷射物”“结晶体”。

 

我们认为,书法和绘画可以类比成两条核苷酸链,共同构成DNA或者RNA双股螺旋结构。书画是“双联体”“基因链”,在学习书画时,必须“双练双修双升”,才能有真正长进。

 

1.png

李后强、韩毅制图

 

我们进一步分析,书画可以找到类比物。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由磷酸、五碳糖、碱基三种物质组成,分别对应书画的“三种境界”——笔法、笔势、笔意。书画中的“笔、墨、纸、砚”四种物质要素,在DAN中对应四种碱基,分别是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四种碱基配对原则是A-T,G-C,C-G,T-A,通过氢键相连接。核糖核酸RNA是单链,只能在局部回折中形成部分双螺旋结构,在RNA中T(胸腺嘧啶)被U(尿嘧啶)取代,就是A配对U。核苷酸链有5种元素,碳C、氢H、氧O、磷P、氮N,分别对应书画的初衷、笔画、形式、布局、情感五种个性特点。可见,书画与基因,三种物质、四个碱基、五种元素都有对应物和支撑体。似乎可以说,书画传承发展就是书画基因的遗传变异,因此要坚持守正创新,不忘祖宗,与时俱进。

 

从思维和行笔来看,书画两条链,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反向平行,相互耦合形成书画艺术。从视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书法是从微观到宏观,从小到大,从近到远【如从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捺(乀)、折(乛)等开始】;绘画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由简到繁,这是基本规律。书画元素和技艺相同,但路径和方向相反。西洋绘画的构图比例更符合黄金率,类似长方形;而中国绘画“以大观小”的构图,更适合于“远而观之”。

 

遗传基因DNA,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五碳糖在外侧,两条链反向平行,通过氢键相互缠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组织。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载体,共有64个可能的密码子。人是行走的大U盘,碱基配对是书画密码。书画DNA包含书画悟性、技能、手法、经验、绝技等信息,可以研究开发“书画人体芯片”,插入人脑和四肢,实现知识技能传递,保证某些独树一帜的书画技艺不变样、不变味、不断代、不失传。

 

2.png

李后强、韩毅制图

 

中华文明为什么连续五千年不断代,其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基因。我们研究发现,长江和黄河是“双联体”,具有双条性、同体性、贯穿性、同向性、同形性、阴阳性六个显著特征,构成了中华文化基因的双股结构,且符合整体定律、遗传定律、重组定律、突变定律、互补定律、屏障定律、修复定律、耦合定律,由此保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可战胜,并且能解释为何中国一直有“大一统”思想等“学术之问”,从而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撑和学理解释。长江和黄河是中国的两股文化“核苷酸链”,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DNA),具有复制、遗传、变异、重组、连锁、交换、互补、修复等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国文化,不能单独研究长江或者黄河,必须把二者作为“双联体”进行整体分析,才能得到全面准确的结论,因为长江和黄河不可分离,是遗传基因DNA的两股链条,缺一不可。中华文明的密码和钥匙全都蕴含在长江和黄河“双联体”之中,全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中国的书与画、写字与绘画,就是基因的两条链,相互缠绕形成螺旋结构,因此书画一体,长盛不衰。

 

3.png

长江与黄河是书画的物质基因,李后强、韩毅制图

 

4.png

长江与黄河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李后强、韩毅制图

 

信息载体——书画基因“六大”特征

 

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类似长江和黄河的关系,组成两股链条,构成文化基因密码。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具有遗传、变异、生存与繁衍等特征。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因此,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组成简单生命最少要265到350个基因。人体基因组图谱,就是一张能说明构成每个人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的30亿个碱基对精确排列的“地图”,该图能非常形象地把基因家族的基因片段描绘出来。基因可以分为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科学家们认为,通过对每一个基因的测定,人们将能够找到新的方法来治疗和预防许多疾病,如癌症和心脏病等。生物的各种性状几乎都是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双条性。从生物遗传学看,基因具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双螺旋主链骨架,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协同,结构稳定。以此类比,书画基因也是两条或两条以上并行组成。

 

二、同体性。基因存在于生物本体内是生物能够独立保持自身特性的基本前提。以此类比,书画基因发源于同一个同一地域、同一民族最好。

 

三、贯穿性。几乎所有生物的体细胞都含有基因。以此类比,书画基因“主链”必须贯穿或覆盖所在地域绝大部分时空,否则,就不具备代表性和全域性。

 

四、同向性。基因遗传总是有特定方向的,基因总是从祖辈、父辈向子辈的单向代际传递,文化基因总是从过去传递到现在、再传向未来。以此类比,书画基因总体趋势是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从局部走向整体,否则,书法与绘画之间就没有耦合作用和相干性,就没有生命力。

 

五、同形性。生物基因的两股链条呈双螺旋平行结构,形态相同。以此类比,书画基因的书法与绘画链条必须形态相近,才能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六、阴阳性。黄河与长江,一北一南,一阴一阳,构成了“太极结构”整体,实现了阴阳平衡。生物基因也有阴阳性,“阳”表示显性、能表达,为主基因,而“阴”表示隐蔽、隐性、不表达,为修饰基因。生物的某种指标呈阳性就表示患有某种疾病,反之呈阴性则表示身体正常。 “阴”和“阳”是可以转化的。因此,人体基因要保持阴阳平衡,一旦发生紊乱,就会出现疾病。以此类比,书画基因必须保持阴阳平衡、阴阳协调。

 

书画基因——“八大”基本定律

 

孩子像父母,是因为父辈的特征遗传给了后代。遗传的根源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独特性质与功能,可以分离、复制、互补、编码,所有信息都蕴含在DNA之中。孩子和父母又不完全相同,这是基因重组、变异的结果。经过类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国书画基因蕴含着“八大定律”。

 

一、整体定律。长江、黄河以及二者之间的山脉、支流等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自古书画是一家。书画是一个整体,书与画之间存在许多“支流”“山脉”“氢键”“碱基”,把书画整合成一体。

 

二、遗传定律。长江、黄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父母河,千百年来灌溉和滋养着中国大地。书画通过纸墨、文字、数字载体进行传承,保持旺盛生命力。

 

三、重组定律。基因在重组过程中自然选择、自我进化,留下适应能力强的基因片段,落后的、适应能力差的片段将被淘汰,充分体现“适者生存”法则。在新时期,中国书画要优胜劣汰,保留优良基因,与世界文化交流合作,逐渐形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使自己更加强大。

 

四、突变定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等多种形式。在书画艺术中的突变就是颠覆性创新,根本性创造,可能有失败也有成功。

 

五、互补定律。黄河与长江以秦岭为界,南北不同,在气候、生态、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互补性,使得整个中国保持整体稳定平衡,能够相互支持配合。书画要互补互动,耦合前进,使得整个书画艺术繁荣昌盛。

 

六、屏障定律。基因本身具有屏障作用,外来基因片段和序列很难进入,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仅能对极少数的基因实现成功移植。书画具有自身规律,本质不能改变,但可以吸纳其他领域先进技术和理念。

 

七、修复定律。基因修复是指在原位修复有缺陷的基因,将靶细胞中致病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加以纠正,使其在质和量上均能得到正常表达。书画艺术要扬长避短,自我修复,不断完善,走向更高能级。

 

八、耦合定律。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是二元耦合的。书法与绘画要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形成太极结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步。

 

结论与思考

 

中国书画基因属于中国文化基因。中国文化基因的根脉在长江与黄河构成的“双联体”。我们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角度,通过类比生物遗传基因,提出了“书法与绘画构成双股结构基因”的观点,书画基因具有自我修复和永续传承的能力和特征。书法与绘画是相互耦合、互补促进的“双联体”,产生了1+1>2的非线性放大效应,而不是1+1=2的简单线性效应。研究中国书画艺术,必须将书画作为整体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全面准确的结论。中国书画,同道同源同体不同果。书画灵通、魂联、意融、情牵,内容、形式、方法、工具相同,但对象不同,书法是字象,绘画是物象,因而决定其笔墨精神——造型的本质与审美的不同,神形一致与得意忘形。相同与不同都如此巨大而罕见,实为中国艺术之奇观奇迹。从书画基因的观点,我们可以回答为何中国书画5000年甚至上万年灿烂辉煌延绵不绝,为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可战胜,为何中国早有“大一统”思想等“学术之问”。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个理论或观点能系统解释这些困惑学界多年的问题。在新时代,我们传承发展书画艺术要坚持做到——

 

一是加强书画共性挖掘。中国书画是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我们要在连续性、统一性中寻找普遍性、规律性,从个性中发现共性,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二是加强国际交流交往。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强化双向互动,通过中国书画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中国理念、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只有在世界书画界占据一席之位,或者占据制高点,中国书画才有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是加强书画技术创新。书画艺术创新,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保持DNA不变,外形外衣可以变化。采取新方法如AI技术帮助书画家提高质量和产量,让书画走进千家万户,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是加强书画市场引导。从基因层次思考书画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重视书画的人文内涵,书以载道,文以铸魂,坚决克服“以丑为美”的倾向,发挥书画传播的正向作用,注重传播的持续性与针对性,倡导多元性传播。健全书画的金融市场,支持市场定价而不是专家定价。

 

书法和绘画组成文化基因的双股结构的观点,既能说明中国书画区别于世界其他书画的独特性,也能解释中华文明的根本来源和根基,还能预见未来中国书画发展总趋势,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更有方向性和着力点。书画艺术的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人民生活幸福的千秋大事。中国书画有较强的稳定性、遗传性、修复性,但也经受不起过多折腾。只有充分激活书画“双联体”,促进二者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发展,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才能实现中国书画高质量传承发展。

 

总之,书法与绘画是统一体,二者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稳定而强盛的文化基因。(李后强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