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年第9期

【调查研究】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凉山思考

发布:2022/09/05 17:21  作者:李文静 郭先泽 熊伶俐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2年9月刊》  阅读量:

[摘要]  制造业是“工业经济心脏”和“国民经济生命线”,是支撑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石。本文通过总结梳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近年推动制造业发展上规模水平的创新举措成效,针对发展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实施产业集群发展、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转型、主体平台培育、营商环境优化五大工程,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集群;绿色发展;营商环境

 

当前,凉山仍处于工业化初级发展阶段,正步入经济转型跨越的关键期、窗口期,把握机遇、探索路径,创新举措、突破瓶颈,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对凉山工业全面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凉山制造业发展成效

 

——产业发展提速提质。近年来,凉山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壮大经济实力的主导力量,推动制造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2021年,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54.7亿元,其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速分别达82.8%、40.8%、30.3%、28.2%。制造业增加值141.9亿元,比2016年增长39.7 %,五年年均增长6.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6.1 %,较2016年提高4.8个百分点,制造业产业规模和在工业中的比重均实现稳步提升(见图一)。

 

——绿色发展初见成效。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拓展行动,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形成“4+1”现代工业体系。生铁、钢材等产业链中后端产品快速发展,精品汽车用钢、高端家电用钢、高级别管线钢等中高端产品规模上市,增加值占比达31.7%。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加快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磷化工产业集聚已涵盖农用化工、生物医药、精细专用化学品、新材料等领域,是四川省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农产品加工由粗加工走向精深加工,形成了好医生、豪吉鸡精、南丝路茧丝等一批特色品牌,2021年增加值增速达18%。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形成了以凉山矿业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加工综合回收利用产业集群,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总量的7.7%,较2016年提高6个百分点(见图二)。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建设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制造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材料、新产品加快开发,已形成从钒钛稀土开采、冶分、金属到下游五氧化二钒、金红石钛白粉、稀土抛光粉、磁性材料的完整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业强势起步,东方电气集团凉山州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引领凉山装备制造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建成100万千瓦风电设备制造基地。信息制造业开启新篇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达54.2%,规划建设凉山州大数据产业园区,“企业上云”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上云企业达1880家,正着力构建云产业生态体系。

 

——竞争实力逐步增强。实施质量提升、品牌发展行动,制造业市场竞争力提档升级。科创企业扎堆发展,全州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中小型科技企业60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45家,初步形成了以西昌钢钒、凉山瑞海实业为代表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集群,以江铜稀土、志能稀土为代表的稀土精深加工优势企业和以攀钢梅塞尔、奥尔斯新能源为代表的能源装备制造知名企业。产业园区升规提能,全州已建产业园区12个,入驻园区企业数量近300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48户,建成西昌钒钛、冕宁稀土、德昌特色、会理有色等4个省级开发区。品牌制造加速成势,宁南“南丝路”牌生丝创造了全国4个行业第一,西昌新钢业“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技术”获国家重大科技发明一等奖,钒钛磁铁矿冶金新流程获国家重大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创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1-1.jpg



1-2.jpg


凉山制造业绿色转型对策建议

 

凉山州近年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产业发展底子薄、绿色转型支撑弱、科技创新能力低、要素瓶颈破解难等困难和问题。当前,凉山州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仍未改变,不仅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向绿色制造转型,才能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凉山竞争新优势。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凉山州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协作和省委支持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紧扣州第九次党代会“打造川西南地区绿色发展新高地”的战略部署,紧扣全州加快构建“一核一谷三带”区域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安宁河谷综合开发、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打造四大制造业发展带,科学布局全州制造业空间。要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转型、主体平台培育和营商环境优化五大工程,着力构建钒钛稀土、绿色金属、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健康、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服务型制造、未来新兴产业八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基地、民族地区绿色制造先行区、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力争建成制造强省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全州绿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到2025年,科技对制造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基本建成1000亿级绿色制造产业集群。

 

——实施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制造业发展新体系。一是打造钒钛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钒钛稀土采选、冶炼、加工、制造一体化,引进发展钒铝合金、钛合金、磁性材料、催化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400亿级安宁河流域战略资源科技产业集聚带,加快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基地。二是绿色金属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对有色金属资源采选业进行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改造,延链生产汽车用钢、装备用钢、建筑用钢、铜材、镀锌材料、铅锌电池等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力争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三是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培育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发展壮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加快建设年产100万千瓦主机、叶片和风力电机制造,做强德昌风电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发展本地光伏设备和组件制造,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综合交通装备制造。四是打造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集群。支持以彝、藏医药为重点的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培育规范化规模化产地加工一体化种植(养殖)基地,做大做强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中医药特色产品。发展医疗器械、健身康复器材、营养保健品等产业,逐步向健康服务、医药流通、智慧医疗等大健康产业拓展。五是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围绕打造“中国安宁河谷”战略目标,依托“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苦荞、优质茧丝、经果林产品等优质资源加工高端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构建“大凉山”区域品牌食品产业集群。六是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绿色生产、综合利用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壮大磷、盐精细化工产业,开发磷铵、五氧化二磷、氯化高聚物等系列产品,打造生态型磷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七是打造服务型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广应用,创建国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平台。八是打造未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做好超导材料、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材料布局和研制,发展锂电池、石墨烯、玻璃纤维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增强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一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攀西制造2025”核心关键技术攻坚行动,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钒钛稀土、航天科技、生物育种、医药健康、非金属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制造、协同创新,加强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装备等研发突破。全力抓好创新项目,推进西昌钢钒钢钛结合可逆式单机架轧机、冷轧高耐蚀涂镀生产线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省州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创新成效。二是建强各类创新主体。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5家以上国内同行业技术领先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业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10—15个。推动西昌钢钒特种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铜稀土研究院、好医生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西昌钢钒、西昌矿业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孵化器建设工程,创建1个国家级、6个省级、11个州级孵化器。三是聚集创新创业要素。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科创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院内孵化+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创新模式,建设凉山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推广。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一批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工程,探索制造业发展新路径。一是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互联网+制造”产业升级计划,推进能源化工、战略资源等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到2025年,建设7—8个智能车间、3—4个智能工厂。持续推进“万企上云”,加快设备联网上云、数据集成上云,培育150家上云标杆企业。二是构建绿色制造生产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电气化程度,加快生产工艺升级,应用先进储能技术,布局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全面构建制造业低碳生产链与低碳价值链,提高制造产品的绿色竞争力。三是构建绿色制造循环体系。建设钒钛磁铁矿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推进攀钢西昌高炉炉料结构优化节能减排、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提效等项目建设,建立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推进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鼓励园区和企业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四是探索“双碳”实现路径。全面实施《工业企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开展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综合性示范,鼓励重点排放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强化企业绿色监管和开展绿色评价,以“碳效论英雄”推动低碳转型。开展碳汇储备基地试点建设,增强森林、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探索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研究生态产品统计核算体系,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数据库,出台生态产品转换管理制度,探索建设碳中和示范基地。

 

——实施主体平台培育工程,激发制造业发展新活力。一是培育壮大产业园区能级。优化布局12个工业园区,以西昌钒钛产业园区为核心,促进钒钛钢铁、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链向园区聚集,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会理有色、德昌特色、冕宁稀土等园区为支撑,集聚发展金属冶炼及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链,带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推动会东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园等创建省级重点特色园区,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县与省级开发区合作建设“飞地”园区。提高园区综合承载力,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化厂房,引导园区公共管理和公共设施向数字化、智能化、交互化发展。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工业园区“极简审批”改革,依法依规在园区推行规划代立项审批、区域评估代单个项目评估、准入清单和告知承诺管理等,开展“亩均论英雄”综合考评。二是培育壮大“雁阵式”企业梯队。推动“领航型”企业发展,瞄准产业链断链、短链、缺链环节,在每条产业链中重点培育3—5家龙头企业。发展生态主导型大企业,支持以西昌钢钒为核心,整合钒钛钢铁产业链,支持四川江铜稀土上市融资,整合稀土产业链,力争培育50家以上具有牵引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以智能制造、产业基础、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为重点,深入实施“小升规”“科升高”行动,培育50家“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推动大中小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资金融通等方面相互合作,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色载体。

 

——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工程,塑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全链条推进招商引资。围绕优势资源开发、重要产品生产,构建“两图两库”产业链图谱体系,确保每条优势产业链都有完整的产业链现状图、全景图和产业链储备项目库、企业客商库。瞄准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引进总部机构、龙头企业、旗舰项目、功能平台、隐形冠军等高能级项目。创新招商模式,推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开展上门招商、以商招商、以企引企,靶向施策推进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凉山。扎实推进招商安商稳商,推行州领导联系重大招商项目制度,建立企业跨区迁移服务专窗。二是全周期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健全“政企通”平台服务功能,实现企业问题全流程跟踪服务闭环。实施“一张清单统审批”,将依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基本目录,全面实行清单化管理,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实施审批服务流程再造,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实现“一次告知、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成立企业投资服务公司,在行政审批、证照办理、厂房建设、担保贷款、股权合作等方面开展代办合作,以全过程服务实现签约项目“拎包入住”。三是全要素保障政策供给。着力增加工业用地有效供给,推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供应等供地方式,构建“以亩产论英雄”集约节约用地新机制,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用好留存电量、直购电、富余电力、低谷弃水电、水电消纳等政策,支持州内优势重点企业发展。研究制定全州产业金融体系建设意见,探索成立凉山绿色发展基金,推广园保贷、研发贷、成果贷等信贷产品,创新型企业轻资产融资模式。落实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按15%税率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奖励补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动态调整涉企收费清单,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围绕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工匠培育工程,引进培育高端产业人才,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作者系凉山州绿色发展联合课题组成员,执笔熊伶俐)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