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是基础。近年来,大竹农商银行围绕大竹县“5+5+3”产业体系,聚焦县域传统优势农业产业,调整经营策略,优化服务举措,支持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 大竹农商银行;乡村产业;金融创新;银行营销
[作者单位] 四川大竹农商银行
大竹农商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四川农信,助力乡村振兴”理念,截至2021年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达76.85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72.25%。在农村地区,农业主体对于农商银行的认可度、信任度也明显提高。
做法与成效
——坚定“四抓”导向,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一是抓县域产业振兴。优先支持县域粮食、畜牧两大基础产业的稳健发展。开展针对县域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专项营销活动,培育起一批区域产业发展的“头雁”。通过活动,全行新增授信260户、金额9534万元,新增用信211户、金额8276万元。成功搭建起以县域“欢喜坪”(农旅)、“自然天成”(科技养殖)、“巴山绿源”(生态种植)三家优质农业企业为支点的乡村振兴“铁三角”示范带,区域内涵盖一二三产业多种业态,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铁三角”授信余额达5000万元。助力建设团坝白茶观光园、玉带河园林观光园、木鱼池生态养殖等农旅乡村振兴示范点6个,以农业科技、林下经济、生态发展、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11个,杨家、清水等特色产业示范线路7条,截至5月末,全行农业产业贷款余额达27.9亿元。
二是抓投放模式转换。明确“做小做散做信用”的信贷投放模式,逐步转变重抵押轻信用的传统思维。开发和完善以乡村振兴为主干的系列产品(如“流水贷”“场镇贷”等多款产品),充分运用好人行“支小惠商贷”“助农振兴贷”产品。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专合组织、农村干部、农村党员、退役军人、务工人员开展“六大授信”,以及“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三项评定工作,实现了对全县153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84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59户村组干部、4767户农村党员、5420户农村退役军人、33452户务工人员的授信,授信金额达29亿元。同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撂荒地的整合和开垦,通过农信金融服务穿针引线,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集体经济+项目”“集体经济+技术”等方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发展中。
三是抓特色产业发展。大竹农商银行加大与县域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推行“产业龙头+农业经济组织”模式,把龙头企业的技术、渠道、管理、风控优势与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策、土地资源、资金、人力优势相结合,培育利益共享机制;倡导“产业头雁+农户”模式,既解决了带头人产能不足、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又解决了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产品质量不高、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培育产业链条共生机制。如:大竹县素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名,大竹农商银行研发出“苎麻贷”特色农业贷款产品,从国有“淏竹”公司入手,在扩大苎麻种植规模,实施统购统销和产品保护上投放产业贷款4000万元;从“玉竹麻业”入手,投入贷款1200万元支持公司扩大脱胶、纺线产能提升和纺织品提质;从集体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入手,按亩投放贷款,支持土地流转和农户种植热情,实施价格保护和订单种植。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苎麻贷”14120万元。
四是抓科技赋能产业。大竹农商银行积极推进农村“互联网+”模式,运用科技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支点,搭建助力乡村振兴“桥头堡”,通过农综站的“金融+”功能,将农综站建设成为农村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集中心。以智能贷款为依托,填补农村地区线上贷款的空白,全面满足好农户、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消费等各类融资需求。以惠生活为平台,开展产品展示、直播带货、线上销售,成为特色农产品宣传推广的“前哨站”。以惠支付为服务支撑,通过扫码支付,延伸农信金融服务触角,便捷客户收付结算,规范客户财务管理,成为农户最贴心的管账人。
——夯筑“三实”基础,走高质稳健发展之路。一是落实党建引领。大竹农商银行坚持抓党建对助力乡村振兴的引领,提出了助力乡村振兴的“五个融入”,即组织融入、政策融入、项目融入、产业融入、基金融入,并将组织融入作为首要的融入,成为党政部门乡村振兴组织架构中的重要一环。同时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办实事”更多倾向于助企纾困、支持产业上,提升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质效。
二是夯实各级责任。按照“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管理架构,大竹农商银行从上至下理清了从领导到员工、从总行到基层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肩负的责任。对全县产业按照区域划分,理出农业主体名单,全行员工按照所属区域、挂包支行对名单实行挂包联系机制,将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同时要求各支行守好“责任田”,耕好“自留地”,对辖内农业主体进行地毯式、持久式走访和营销,保证农业主体有金融服务需求时首选农商行。
三是压实考核体系。大竹农商银行点面结合,以“乡村振兴”专项营销活动考核为点,突出对乡村振兴的融资支持,激发全行对农业产业的攻坚营销。以全年综合目标考核为面,加大贷款营销在全年考核中的分数占比,并按月考核,突出全行营销贷款,尤其是乡村振兴贷款的持续力,确保农村地区金融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对策与建议
——党委政府、监管部门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农业是国本,虽然近年来农业的技术含量、产业规划有了较大提升,但“靠天吃饭”、供需不对等的风险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也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心和笃性。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针对金融机构服务农业发展所产生的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打消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投身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二是持之以恒的产业规划定力。农业价值的体现是持续性的,有的产业从投入到产出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这就需要党委政府保持产业发展的定力,根据县域气候、土壤、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定好的产业、制定好的规划,持之以恒形成长效推动机制,并做好产业发展后的配套服务工作,切忌产业发展“一种了之”“一养了之”,给足农业主体发展信心和恒心。同时也要进一步解放村“两委”思想,摒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瞻前顾后、盲目冒进等思想,发挥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是提升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风险容忍度。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的《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要落实涉农信贷尽职免责制度,金融机构针对贷款业务虽然有尽职免责条款,但标准不一,需要监管部门对尽职免责的具体标准进行明确。同时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在涉农贷款风险防控上进行指导,并在不良贷款率等监管指标上给予在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积累的不良风险一定的宽容度,让金融机构能够心无旁骛地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省联社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农业主体对于金融服务的智能化越来越看重,尤其是生产经营性贷款需要收集繁杂的纸质资料让农业主体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省联社可以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特别是开发完善更加精确化、智能化的风险识别系统,接入更加丰富的数据库,对农业主体的风险进行更加精准的识别。同时对于生产经营性贷款加快推进无纸化办理的进度,让客户经理“一机在手”就能够办理大部分类型的贷款业务。(罗勇 陈宏 甘旭 李丽晴)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