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基础与内在要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着力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契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破解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难题,实现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来源、技术支撑和动力基础,从多方面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创新来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不仅有技术创新,还有理念创新、思维创新和人才创新。乡村文化是乡村共同体长期传承和累积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农民是乡村文化创新的主体。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差距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乡村文化流失严重。文化振兴的实现,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保护其合法利益,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理念,引导他们产生创新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提升其主人翁意识。利用文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深入挖掘、创新本地文化,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利用先进的思维理念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整合文化资源,形成网络化系统,助推乡村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为传承乡村文化提供技术支撑。乡村文化承载着当地的农业文明和民风民俗,是乡村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当地人的情感寄托。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以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趋势,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在经济发展低下的社会,文化传播面临种种困境,传播效率低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提升和大数据的应用发展,利用“互联网+”、3D等数字技术,创新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途径,在保护的基础上寻找文化创造性传播的更多可能性,例如利用科学技术提供场景体验,增加情感交互,做到身临其境,使人们深入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核,传承文化基因,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到乡村文化全民共创、共享。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基础。新质生产力不仅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一,通过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加强互动性,提升文化内容的质量,促进文化内涵的转化与创新,在正确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激发文化创意,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利用系统性思维,创建乡村文化产业。第二,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技术的持续进步,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如借助网络平台,向人们提供线上文艺展览、实景演出等文化服务,突破时间和地理的限制,激发其对优秀乡村文化的兴趣,引发情感共鸣,提高文化认同,推动乡村文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发展经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赋能,为乡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带动乡村人口回归。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离开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农村只有大力发展经济,鼓励人才回乡,才能为文化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实现文化振兴。首先,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如发放创业补贴、创建产业园、减免税收等,为农民提供更多返乡创业、就业的动力和机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合理确定培训项目,规范推进“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提高他们的创业意愿和就业能力;加大力度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和便利的医疗服务,为农民返乡提供保障。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实现了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以科技赋能助力传统农业向高质量的现代农业转型,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和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再次,新质生产力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利用农村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如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设置禁渔期和休渔期等,推动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要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让返乡农民知晓相关政策;并举办“返乡优秀创业之星”“优秀创业项目”等评选活动,增强农民的积极主动性,营造农民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乡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应该充分拓展乡村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推广,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乡村应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如非遗、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打造特色乡村品牌视觉形象和IP形象体系,让乡村更具个性化,提升文化竞争力,使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其次,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给乡村文化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冲击,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寻找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突出地方特色,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激活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延续,促进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乡村优秀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再次,借助科技修复当地的文化遗产,坚持保护第一、加大科技力度,如利用3D、VR等技术再现乡村已消失的遗迹,寻求古老文明和现代生活的交汇点,做好文化遗产代际传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最后,要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和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发展模式,出台相关政策,强化管理,加强对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利用科学技术,为乡村文化注入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创新,带来了数字化的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首先,创新文化演绎形式,通过AI、VR等技术,利用新媒体平台,演绎乡村文化,让人们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索,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者利用舞台和光影效果展现其意蕴,为观众提供沉浸式和个性化的艺术体验,使观众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增强体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其次,创新文化创作的形式,新质生产力凭借各类数字技术,改变了文化创作方式,帮助用户深入历史内核,直观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创作有价值、有趣味的内容,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如三星堆博物馆直播考古成果、“数字敦煌”等,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满足人们观赏、研究的需求。再次,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文化共享空间,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文化数据共享平台,打造文化数字资源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如线上博物馆、线上图书馆等,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最后,利用科学技术释放乡村文化价值,乡村文化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发挥着思想解放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利用科技打破乡村文化发展的困境,为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思路。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讲好特色地域故事。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有能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力量,讲好当地故事。首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农民始终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和传承者。改善乡村落后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为吸引人才回流提供基础;利用演讲、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成为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专业人才;在充分了解人民意愿的基础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其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做到在思想和行动上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其次,文化传承人是乡村文化的见证者、展示者和传播者,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人才力量,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弘扬工匠精神。再次,乡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障力量,要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障农民的文化利益;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正确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为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深入考察当地的发展状况,密切联系群众,做到身体力行,根据本地特色制定可行的政策,并落实执行。最后,利用社会合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鼓励文艺创作者、企业家、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发展,利用展览、演出的形式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向他们展示特色的乡村文化内容,感受乡村文化无穷的魅力,领略文化交融的独特风采,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内外合力。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构建乡村文化产业体系。乡村文化建设是展示乡村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人们享受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通过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体系,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首先,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和便利性,构建相关文化场所,如村史馆、文化长廊、读书角等,寓教于乐,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用文化的力量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结合农村实际,制定相关管理政策,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传承当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展示乡村的发展历程,重点培育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着力促进文化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借助品牌的力量,将乡村文化与当地历史、民族精神结合起来,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提炼与转化,打造特色文创产品,展示特有魅力,形成产业体系,增强文化传播力,实现乡村文化的商业价值,助力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最后,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跨界、融合发展,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将文化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在旅游中感受当地文化之美,促进文化和旅游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数字化进程,提高创新发展的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利用线上网络媒体,创新乡村文化传播途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交流、传播方式的改变,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正确利用线上网络媒体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抖音、微博、快手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发布高质量的数字文化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次,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优秀文化做成电子书、电视剧、综艺等,如《经典永流传》《典籍里的中国》,利用“文化+影视”的方式让文化“活起来”;利用网络媒体对其进行宣传,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能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再次,乡村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农民是自己乡村文化的代言人,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利用新闻广播、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打破农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障碍,拓展个人社交平台,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宣传优秀的乡村文化,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提高农民的责任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与错误价值观的影响,积极宣传健康、正面的内容,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最后,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技术监管,提供优质内容,提高用户满意度,促进网络平台长期稳定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造和美乡村。我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其重要的品质就是绿色环保性,始终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实现乡村振兴。首先,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持续改善乡村的工作、生活环境,如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等,为村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塑造现代乡村文明新形象。其次,乡村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与农耕智慧,涵养了生生不息的民族信仰和人文底蕴,以绿色发展理念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深入挖掘、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让其真正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次,农民在进行生产活动中主动改善自身与环境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立足低碳转型,探索乡村的生态优势,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构建农业文化绿色产业集群,通过传统农作物与现代工艺的结合、历史故事与民风民俗的碰撞,打造特色鲜明的绿色农产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创造出更大的乡村经济价值,实现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后,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培养有绿色意识的新农人,做到政府主导、全员参与,推进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农村绿色发展的名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作者武慧俊系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