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0期

【调查研究】内蒙古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路径

发布:2024/10/08 16:50  作者:张倩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0月  阅读量:

[摘要]  县城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内蒙古自治区要持续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发展体系,加强县城产业平台建设,优化县城人居环境,完善要素保障机制,提高县域治理水平,增强县域综合承载能力,以进一步提升全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县城建设;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2023青年项目“内蒙古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以赤峰市为例”,批准号:2023SKQ029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牧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优化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有利于强化县城与周边城市融合与衔接,促进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制定并实施《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总体方案(20232025)》,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9.58%,比全国高3.4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十位,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蒙古需坚持因地制宜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体系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县域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多层次空间载体,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要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资源对接水平和辐射带动乡村的能力,促进县、乡、村的功能衔接互补。一是聚力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坚持“一县一策”原则,强化规划引领。支持满洲里市、宁城县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地区率先推动县城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美丽县城。二是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学习四川省“省级百强中心镇”创建经验,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强镇、生态文旅强镇和商贸物流强镇,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和城乡一体发展,把乡镇升级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三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农牧民生产生活习惯和农村牧区发展实际,持续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扎实推动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持续健全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大力提升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水平。

 

加强县城产业平台建设

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县城产业平台是吸纳农牧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的主要空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一方面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引导县城特色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把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支持重大产业、精深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优先向县域布局和延伸。县域各园区要立足优势确立首位产业,重点发展12个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打造产品品牌,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要健全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及商贸流通网络,制定和实施园区产业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和同类企业集群。另一方面强化技术支撑,促进县城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强链、延链、补链、建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现县域特色产业整体升级。

 

完善要素保障机制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人口、资本、土地的要素保障是关键,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强化政策落实。一要鼓励农牧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农村居民转入城镇户口后,允许保留及依法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所有权等财产权益。二要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区域集中。以亩均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作为评价标准,按照“利用效率高、要素供给多”的原则,对企业和园区实行差别化分配用地、用能、奖补政策等资源要素,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优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创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保障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三要加大财税金融改革力度,保障建设资金供给。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精简政府承担的投资项目,加快推广运用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特许经营模式等投融资创新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开发建设运营,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供给水平和效率。调整和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县城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建设公益性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加大对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投放力度。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和财政财务运行控制体系,全方位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加强地方债务风险防范。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优化县域人居环境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要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使广大群众更公平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一方面,加强县城公共服务供给,改善民生环境。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设施,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推进市政交通、管网设施升级和县城智慧化改造。同时,推动县城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确保农村落户城镇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均等的权益。另一方面,打造县城蓝绿生态空间,构建宜居环境。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制定建设用地计划,严守城镇开发边界,确定符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大风险防控需求的城镇规模和空间结构。全力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型,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强度。积极提高物流配送、市政环卫等公共交通车辆电动化水平,践行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打造绿色低碳城镇。

 

补齐社会治理短板弱项

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向县城集聚,人口的持续增加对县域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不断提高县城应急处突能力和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要努力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反馈提升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管理体制,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县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发挥好县、镇、村各级综治中心作用和人民调解员作用,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大力推动基层诚信治理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推进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努力把重大矛盾隐患防范化解在县域。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完善覆盖县域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强化县、乡、村三级联动,制定跨部门协作机制,使基层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运用数字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建设“数据+应用”集成管理平台,实现县、乡、村三级政务数据共享,加快推进全域数字治理试验区建设,实现基层治理精准化与智能化。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