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0期

【县域金融】农商银行做好县域养老金融思考——以乐至农商银行为例

发布:2024/10/08 17:04  作者:唐光洪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0月  阅读量: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全球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银行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深度转型、深入推进,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受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对当前转型变化的适应不同程度滞后。农商银行要根据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创新开发适老金融产品和养老金融模式,着力做好县域养老金融服务工作。

[关键词]  农商银行;养老金融;县域老龄化

[作者单位]  四川乐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即其社会经济后果》指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乐至县2023年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76.82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15.72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20.46%,常住人口47.1万人,其中65岁以上常住人口12.63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6.82%,均远超国际标准。

 

县域养老体系的瓶颈

 

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连锁反应,给乐至县带来系列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老龄人口增加、劳动人口急剧下降。乐至县作为劳务输出县,2023年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62.35%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占比为14.76%1559岁占比为52.49%60岁以上占比为32.75%。截至2023年末,乐至县GDP243亿元、占全市GDP23.85%。为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时代,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要求,乐至县密集出台系列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倾心倾力打造“服务有温度、覆盖有广度、保障有力度”养老服务体系,同时,瓶颈依然存在。

 

一是前瞻布局不足。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规划不足,主要是伴随老龄化加剧导致各项老年福利资金大幅提高,加之财政收入滞涨,压力大增,缺口弥补维艰。二是养老思维滞后。“养老院是无儿无女赡养的老人才去住的地方”“留点养老钱”等观念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中根深蒂固,加之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滞后,养老服务队伍人才匮乏,养老宣教不到位,传统居家养老模式仍成为90%以上老年群体的养老首选。截至2023年末,乐至县有29个收养性养老单位(其中农村敬老院18个、县级失能护理机构2个、民办养老护理机构9个),在院老人1305人、仅占全县老年人口的0.68%;年末养老床位3909张、较上年上升1.62%,床位占全县老年人口仅2.05%。养老单位从业人员189人、较上年增加17.82%,从业人员与在院老人比例近17,低于14的国家标准。三是产品服务滞后。受国家政策导向驱动,近年来尽管全县各家银行纷纷布局养老金融,从局部探索到破冰突围,积极开展适老化服务,但与老年客户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相比,养老金融推进力度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县域农商行,较之大型国有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一方面是优势产品和优质服务宣传提升缓慢,与老年人适配的金融产品推进力度、广度、深度不够,让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企事业单位退休且习惯或固有思维突出的老年客群对农商行全方位的优质养老金融服务不知晓、仍存偏见;另一方面是养老金融专业人才储备相对滞后,技术层面对省农商行有较强的依赖性,限制了养老金融领域产品的广阔拓展、创新开发和优质服务的深度提升。

 

县域养老金融实践举措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农商行在养老金融领域目前虽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诸多优势依然凸显不减。如乐至农商银行70年来扎根基层,点多面广、遍布城乡、贴近百姓,“人熟、地熟、情况熟”,同老百姓保持“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鱼水关系,拥有“链条短、反应快”的灵活决策力、旺盛生命力、创新力、服务力。可以说,乐至农商银行见证了县域广大城乡百姓从出生、成长、干事、创业、壮大、富裕乃至步入老年的漫漫人生,赢得了城乡百姓深度信任、倾心青睐和倾力支持。为与时俱进服务老年百姓,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阶段的新变化,农商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潜心深入、守正创新、破冰突围,久久为功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

 

转变思维定式,深化养老金融攻坚。一是政策重磅支持。2016年以来,国家、监管、行管部门紧扣养老,密集出台系列财政金融支持倾斜政策。2023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等服务”;4月,四川省委金融工作会对做好养老金融作出了具体部署;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指导意见就养老金融明确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养老金融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二是市场前景广阔。未来510年,“60后”“70后”人群批量退休,乐至县老年客群总量将持续扩大,老龄人口的增多势必会带来更大的养老财富储蓄和市场消费需求,加上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养老金、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商行拓展养老金融市场前景广阔。三是市场倒逼转型。县域内,随着出生率持续走低、新增劳动力持续外流、常住人口持续锐减、中青年人口比例急剧下降、老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中青年生产、消费等金融需求呈蜗行增长甚至下滑之势,传统以支持中青年客群生产、消费等为核心和重点的金融业务也将持续下滑、走向滞涨、步入“瓶颈”。与此同时,县域常住人口老龄化趋势形成新的老年金融需求,养老市场成为金融业务拓展的“新天地”“蓝海市场”,是农商行寻求的朝阳产业和发展的未来之路,如乐至农商银行个人储蓄客户无论从占比还是总量来说老年客户占比相对较高,是个人存款主力来源之一。艰苦创业夯基、高积蓄聚富、高质量养老意识成为县域老年人养老新观念、新特点、新趋势、新期待,对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形成旺盛的市场消费新需求。因此,发展养老金融是农商行适应新形势新阶段新变化,保持高质量发展、加快业务转型、深度破冰突围的机遇,一旦错过,将积重难返、举步维艰;做实做强做优做大养老金融则是农商行紧跟时代、超越时代、不负时代、顺应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的务实之举、长远之策和未来之路。

 

聚焦市场需求,深度创新开发产品。老年群体在金融产品需求上偏好稳健、灵活,在拥有一定收益的同时可随时支取以应对医疗、生活等支出,多数老年人选择定期储蓄。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传统基础储蓄类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老年客户的市场需求,因此,农商行应深入破除固有思维,提早跟进老年人及养老市场的需求,超前优化创新推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金融产品,提供差异化、定制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塑造新动能、创造新优势。一是创新养老金融投资产品。在现有储蓄类产品优化组合基础上,更新跃升开发期限较长、稳健增值、普惠性高、灵活支用、极具特色的适宜性养老储蓄或理财产品,催生跟进满足老年人特定用款和保值增值的需求;设置产品展示专区,便利宣传和消费者选择,主动与保险公司、贵金属公司等一体衔接、深度合作,提供“一揽子”增值产品。紧扣老年人实际,推出“投保简便、灵活交费、收益稳健”兼具投资和保险双重或多重功能的重疾险、年金险、意外险、护理险等适宜性产品,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保障,对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老年客群,推出高品质、多样化、特色化贵金属产品,不断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理财需求。二是创新开发养老信贷产品。围绕老年客群,积极推广老年人贷款服务,倾心倾情开发适配度较高的信贷产品,如针对已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够,缺少资金补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老年客群,提供抵质押贷款或保证贷款予以支持,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陆续归还。积极拓展实施老年客户“以房养老”业务,试水推进住房反向抵押“倒按揭贷款”等模式,以增加老年人养老金来源、提升养老品质;围绕养老产业,积极支持与养老配套的公益性或非公益性养老机构、养老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街道办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建设,重点支持极具资源优势、现金流充足的国企、优质优势民营企业等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产业的康养项目,择优支持老年人衣、食、住、行、医、文化娱乐等相关企业,尤其是适老化日用产品和老年休闲陪护品制造企业,蹲户跟进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和大型医疗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积极为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情感交流、社会活动等医疗服务市场、养老用品市场和养老地方的诸多行业、企业、项目提供流动资金、固定资产贷款,以信贷倾斜政策倾力支持,做好事业、做优企业、做强产业,促使老年人照护、医疗以及智慧家居等产业欣欣向荣,全链条倾心倾情服务老年人。三是加快老年智慧场景建设。“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成未来银行之路,建设老年人智慧场景则是当务之急、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积极主动争取和深入参与推进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就医便捷化、医疗服务协同化、资源配置合理化,布局养老产业“高速公路”。全程、综合营销,加快推进养老机构、社区“智慧食堂”建设,定制专属推进方案,适时匹配系列优惠活动,便捷、高效提供极具灵活、更加优惠的养老服务。

 

完善基础设施,极致创优金融服务。受身体状况、教育程度等制约,乐至县老年客户“看不清”“找不到”“认不到”“懂不起”“听不清”“写不来”等特征较为突出。农商行要结合老年客户自身实际和主要特点,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线上及线下渠道适老化服务优化改造,提升老年客群优质金融服务,提高老龄客户体验感。一是持续优化网点布局。配齐配优适老化设施设备,提升服务质量;开通老年人优先窗口,建立老年特殊客户上门服务机制,构建适应老年人便捷、舒适的金融服务环境。二是持续优化数字金融。紧跟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浪潮,借助科技赋能,深度拓展智能支付、智慧网点、智能投顾、数字化融资,做优手机银行、农综站、自助机具等数字化、电子化渠道。软件设计方面,在界面友好基础上增设语音提示、读屏、远程协同、在线客服等便民功能,搭载紧急外呼等应急功能以及离退休政策查询、办理流程指引、医保报销等政务功能,持续完善线上综合养老等金融适老化服务升级,前瞻布局、执着攻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三是优化机制内强素质。优化以实绩计薪酬的激励约束、逗硬考核,让全员创实绩、得实惠,激活“一池春水”。常态化深入推进“政银企”沟通机制,及时贯通一体跟进“养老金、养老服务、养老产业”金融全产业链信息捕捉,时刻以“清单制+时限制+责任制”无缝衔接、密集对接、跟进支持。创新以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常态化推进,持续提升员工创造动力、创新活力和综合能力,深入关注社情民意,为老年客户提供问候、引导、陪同等关爱服务,对疑似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客户提早给予提醒并采取应对举措。持续为老年客户提供养老金融咨询,打造养老服务“一站式”“高速公路”。

 

深化多方联动,创新养老金融模式。深入推进“金融+非金融”资源融合,优化养老金融。一是深化养老贴心服务。借助电台、广播、自媒体、反洗钱反诈和金融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等途径,广泛深入开展农商行养老金融优势产品及优质服务宣传,增强知晓、强化塑形、提升信誉。常态化开展健康讲座、健康体检、老年文化教育、老年人关爱慰问等活动,适时加强对老年客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金融知识普惠宣传,特别是提高防电信诈骗、防非法集资和反洗钱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提升客户对农商行的信任和依赖,增加客户黏性,增强向心力。二是优化养老产业链服务。持续深入从“单一营销产品”向“全链条服务方案”转变,深度支持老年人衣食住行医文娱养产业发展。无论是信贷还是结算、服务、理财等持续向老年人日用产品、陪护产品、医疗器械等制造业,旅行社、酒店、民宿等旅游业,养老机构、养老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建设,老年大学、养老护理员培训等教育培训业,健康咨询、家政护理等服务业,医药、保健品等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倾斜,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三是优化特色便利优质服务。一方面加大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代收代付营销攻坚、持续增加老年储源和投资来源,特别是加大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增加总量和覆盖面。另一方面紧扣老年人日常生活、医疗保健、旅游出行、休闲娱乐等消费需求,联合商超、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制定老年人专属优惠活动,全方位全链条为老年客群提供最大便利、争取实惠。精心描绘养老服务事业工笔画,浓墨重彩倾心倾力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实现县域老年百姓安度晚年贡献农商力量。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