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0期

【专家智库】湘赣边区域合作视域下萍乡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困境及突破

发布:2024/10/08 16:13  作者:宜春学院经管学院熊珍琴 宜春学院政法学院贺冬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0月  阅读量:

近年来,萍乡市作为赣西经济转型面向长株潭城市群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依托自身优势,着力深化湘赣边区域合作,在推动湘赣边区交通互联互通、产业配套互补、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重点领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为萍乡城市转型升级打开了快速通道。但在合作共赢、抱团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包括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吸引力不足等。找准突破路径,需要从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深化创新驱动、持续强化人才引育和服务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深入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促进萍乡经济高质量发展。

 

湘赣边区域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与湘赣两省交界地区的重叠地带,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包括湖南省10县(市、区)和江西省14县(市、区),总面积5.05万平方公里,人口1365万。革命老区、省际交界区、生态功能区等多重身份叠加使得湘赣边区成为典型的“老”“边”“穷”特殊类型地区,难以得到中心城市足够的经济辐射和产业带动,整体发展水平滞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殊类型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在20219月批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同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

 

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是江西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战略门户,也是湘赣两省唯一全境纳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的设区市。萍乡是百年老工矿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不优、动能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提振经济发展活力。20237月,江西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支持萍乡融入长株潭城市群,深化湘赣边区域合作,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的决策部署,为推动萍乡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指明了路径。利用好其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中的比较优势和战略地位,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既是省委对萍乡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萍乡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

 

萍乡在湘赣边区域

合作示范区建设中的比较优势

 

萍乡作为湘赣边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主阵地,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和资源禀赋,在地缘、历史、文化等方面与湖南设区市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和关联性,具有与其进行经贸往来和区域合作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独特的区位优势。萍乡是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的要道城市,位于赣西经济转型区的西端,下辖安源、湘东2个区和上栗、芦溪、莲花3个县,并设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面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宜萍城市群,西面有长株潭城市群,具有四面逢源、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东部地区向西部经济辐射的必经之地,有利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布局。萍乡市委市政府着力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利用打造长株潭两型社会配套发展试验区和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两大战略的叠加优势,特别是沪昆高铁的开通,萍乡成为厦渝和沪昆两条高铁在湘赣边唯一的交会点,具有受京广和沪昆两条高铁辐射的独特区位交通优势,真正迎来了高铁经济时代。高铁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形成了更多的资源流,赣西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叠加湘赣边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不仅为萍乡这座资源枯竭型和产能过剩型城市转型升级打开了快速通道,并且还为萍乡融入珠三角、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城市群提供了发展机遇。

 

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唐宋时期,萍乡就与长株潭地区通过设立墟场开展边界贸易。1889年,“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在安源创办萍乡煤矿,为了向湖南运输萍乡煤炭,盛宣怀经过多年努力建成了株萍铁路。19229月,来自长株潭地区的革命先驱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成功组织发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79月,毛泽东在安源部署和领导秋收起义。革命战争年代,两地人民并肩战斗,携手建立湘鄂赣革命苏区,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的战略屏障。改革开放后,两地利用资源禀赋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因地制宜,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比较优势凸显。同处湘赣交界、同属荆楚之地、同饮湘江水系,萍乡与长株潭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萍乡融入长株潭经济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共享的资源优势。一是共享市场资源。湘赣边区域有着构建统一大市场的良好基础,萍乡的水泥、钢材、农产品主要销往湖南、湖北等地,萍乡人的购物消费、上学就业、求医问药也主要是面向湖南。二是共享科研资源。2021年江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在新材料、现代农业、智慧产业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90余项,共同申报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10项。2022年湖南高校参与江西省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解决了16项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三是共享红色资源。湘赣两省都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历史悠久,罗霄山脉的褶皱里,蕴藏着丰富的革命记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秋收起义广场、花塘官厅、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等为湘赣边区红色旅游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聚焦文旅互融,萍乡市与湘赣边区域县(市、区)共同打造“湘赣无边界,这里是秋收”文旅品牌,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在促进萍乡旅游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价值。     

 

互补的产业优势。萍乡有钢铁生产,湖南有机械制造;湖南有粮食科技,湘东区是国家级制种大县;长株潭核心区拥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钢铁有色、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食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萍乡市本级则依托上栗、湘东等湘赣边合作产业园,积极融入长株潭都市圈,大力承接长株潭地区企业投资,形成与长株潭城市群配套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湘东产业园 33%、上栗产业园27%的企业投资商为湘籍企业,成功引进佳禾电声、长沙锦峰、高鑫电瓷电气、众通新材料、贵德科技等湘籍企业落户各产业园。积极推进上栗电子电路研究院、芦溪高压电瓷电气研究院建设,引导鑫通机械为长沙三一重工提供配套,天奇汽配为长沙比亚迪做配套,阿尔法药业为湘雅制药有限公司、九芝堂等企业配套,雪狼科技为株洲中车集团提供配套产品。

 

萍乡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临的现实困境

 

萍乡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为萍乡城市转型升级打开了快速通道,但在合作共赢、抱团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挑战: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萍乡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过去曾享工业重镇之名,煤炭、陶瓷、建材、烟花、冶金是其传统支柱产业,整体上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效率和附加值偏低。与南昌、九江、赣州等省内先进地市相比,在主导产业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主导产业上看,南昌形成了以航空、汽车、光伏等三大过千亿的主导产业,九江形成了以钢铁、陶瓷、物流等为代表的百亿以上产业;赣州形成以稀土、钨等为代表的百亿以上产业。而萍乡的“黑白灰红金”五大传统产业支撑依然强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和水平还比较低,尚未形成百亿以上的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偏小,对工业经济支撑力不足。2022年,萍乡的GDP总量、增量、名义增速、实际增速均排名江西各市末位,实际增速仅为2.0%,低于全国GDP平均增速3.0%GDP总量位居全省第五梯队,与省内先进地市甚至和4个小地市相比也还存在一些差距,处于“吊车尾”地位;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在产业结构中占比尚未过半,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集聚度不够,带动力不强;金融、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仍然是萍乡经济发展的现实瓶颈。

 

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萍乡产业园区企业多定位在为长株潭制造业提供配套产品,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研发动力不足,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具体体现在:一是研发意识不强。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技术力量匮乏等问题,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机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不足。企业重生产轻研发、重模仿轻创新、重当前轻长远、有“制造”无“创造”,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数企业在较低发展层次上徘徊。二是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多数小企业是以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产权不清,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企业缺乏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不利于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三是企业发展理念陈旧。个别企业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思想,缺乏现代企业家的眼光与气魄,管理层害怕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闯劲和内在动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增势放缓。

 

城市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决定因素。城市经济发展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产出,因而对学科领军人才和行业顶尖人才的争夺成为城市间竞争的重要领域。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首先在于其提供的生存资源与发展机会的大小多寡。萍乡由于薪资福利待遇偏低、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科技创新平台偏少、分布不均且共享程度低,难以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在发达城市和周边城市人才政策不断加码的参照下,萍乡市引进、留住和用好人才方面政策措施显得力度不够,学科领军人才和行业顶尖人才不但引进困难,而且一线发达城市和长沙、南昌等省会城市对萍乡的虹吸造成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人才外流造成人力资本投资损失,增加人才重置成本,影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反过来又致使更多的人才流失,恶性循环导致与发达城市甚至与周边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成为萍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瓶颈。

 

制造业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动力主要在制造业。尽管萍乡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品牌化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但整体上依然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相对较低,再加上要素成本上涨、环境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等“多重挤压”,增长动力和竞争力明显减弱,支撑萍乡经济发展的传统制造业比较优势不断弱化,并且当前面临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三金”价格上涨,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两价”持续攀升,面临高成本和高税费两头挤压、成本直线上升困局。比如,锂电新能源产业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再次退坡影响,新能源车市场大幅下滑,导致工业级碳酸锂价格由每吨15万元下跌至5.2万元,因碳酸锂价格下跌严重,企业成本逼近当前市场价格,目前部分锂电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企业只能勉强保运转,处于半停产状态,内在风险和矛盾越来越突出,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

 

萍乡在湘赣边区域

合作中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近年来,萍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共兴、链式配套、互补发展态势。面对发展困境,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萍乡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一是从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对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进行优化调整。围绕萍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计划,着力打造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医药等10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全面提升现代化水平,打造材料加工、装备制造2个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主动融入长株潭经济圈。萍乡把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深入梯度对接长株潭城市群为抓手,深度参与长株潭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先进能源材料产业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分工布局,在产业体系协作分工、推动产业链配套协同发展方面深化合作,不断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三是加强全产业链对接,着力培育壮大光电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锚定电子信息和新能源双首位产业,大力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如引进湖南高新技术企业贵德科技就是产业链招商的重大成果之一。萍乡经开区同时引入相关配套产业如盛璞特芯片耗材、宝明光学材料、九洲液晶显示、普密斯精密检测设备等项目,打造湘籍企业配套产业链,从而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产业共兴、链式配套、互补发展。

 

持续深化创新驱动,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萍乡市聚力打造赣西地区创新高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一是强化高科技企业引领,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提升等行动,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推动科创成果转化。强化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创新资源供给,推进规上企业和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建立本地高能级科创平台,如安源科创中心、湘东工业发展科创中心、上栗电子电路研究中心、芦溪高压电瓷电气研究院等本地科创平台。三是异地孵化、设立人才飞地科创平台,引来人才“活水”。建设萍乡(长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形成“研发创新在长沙,生产制造在萍乡”的合作模式。四是为鼓励更多企业向高科技领域迈进,建立“以科技论英雄”的“揭榜挂帅”制度,设立科技专项资金,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科技支撑,让产业插上创新翅膀。

 

持续强化人才引育和服务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一是建立人才服务保障制度。借鉴国内外城市人才服务先进经验,在人才引进、服务、提升上下功夫,建立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有成长性的职场空间,为人才工作、生活、创业提供便利,吸引人才来萍留萍发展。二是发挥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宏观上把握人才引进的结构和层次,人才引进要与产业规划和布局相匹配,做到产业留人、人尽其才、人才助产。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快建设人才发展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如位于长沙黄金创业园内的萍乡科创中心,是集研发试验、企业孵化、信息交流、工商发展、成果转化、招才引智于一体的人才飞地科创平台。四是充分利用湘赣两省高校资源,针对萍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瓶颈等问题开展科技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借助高校的研发实力,联合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同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改变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脱节现象,为企业和行业培养适需人才。五是实施萍乡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专项行动,保持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完善企业用工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及时化解技术工种需求难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打好“两个环境”组合拳。营商环境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硬指标”。萍乡着手“两个环境”建设,打好发展组合拳。一是坚持服务至上,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省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市,从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打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激励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等方面入手,精准打好“组合拳”,着力打破限制企业发展的资金、人才、市场、管理等“痛点”“堵点”“难点”,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库接口,打破信息孤岛,积极探索“区块链+电子证照+无证办理”新模式,提高企业办事便利度。不断完善政企沟通机制,探索建立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及时发现解决营商环境方面的短板问题,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二是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萍乡与长株潭都市圈签署了《萍水河、渌江河跨省界流域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和《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聚焦生态共护,推进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强化湘赣边河长制、林长制对接,在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等方面开展协同治理;同时建立省际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常态化联络机制,加大联合交叉执法力度,协同打击跨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合力防范环境风险,共筑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

 

总体而言,湘赣边区域合作的机遇与成果,助推萍乡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了新的跨越赶超,为湘赣两省在更大区域、更宽领域深化合作积累经验,并为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协调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经验模式和路径借鉴。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智库项目“‘十四五’时期加快赣西地区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赣湘边区域合作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1ZK17);本文作者熊珍琴系宜春学院教授、博士,贺冬系宜春学院讲师、博士]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