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1期

【专家智库】新质生产力引领四川文旅新生态发展路径

发布:2024/11/05 16:02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 潘英乔 蹇莉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1月  阅读量:

20239,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同年12月中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四川文旅新生态的发展既建构了理论逻辑,也提供了解决方案。

 

新质生产力

引领四川文旅新生态发展的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2024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上,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与新生态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干,强调以技术的革新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促进文旅新生态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

 

新质生产力引领四川文旅新生态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新生态发展是四川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途径。2024513日,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作出决定,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离不开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四川文旅新生态发展是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新生态发展是推动文旅产业转型的着力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这与以科技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在文旅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带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是四川文旅产业转型的重要着力方向。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新生态发展是满足人们新需求的必然选择,文旅产业的发展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传统的文旅消费模式相比,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场景体验。只有以创新为导向,不断开发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提升文旅产品的吸引力,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新需求,进而扩大市场内需,促进消费。

 

新质生产力

引领四川文旅新生态发展的优势

 

从全国层面来看,四川是我国重要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2023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四川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四川文旅产业发展实践,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文旅新生态发展上走在前列。

 

立足省情来看,四川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20191月,四川启动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历时两年多,查明文化资源305.7万余处,旅游资源24.5万余处,数量、质量全国第一。在自然资源方面,四川地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等,是中国地质最复杂、地貌最多元、景观最独特的省份之一。在文化资源方面,四川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巴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长征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丰富多彩。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文旅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立足发展阶段来看,四川正处在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战略的关键期。省委书记王晓晖在2023年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指出,当前四川文旅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高人气与低消费并存,高需求与低供给并存。文旅新质生产力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基座,将更好引领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培育和壮大的数字消费,将成为扩大内需、实现四川文旅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

 

四川文旅新生态发展现状

 

科技赋能四川文旅新业态、新场景与新模式。近年来,四川文旅产业“文旅+”和“+文旅”的新业态不断凸显。乡村旅游、露营经济、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文旅+”与“+文旅”双驱并进,形成文旅产业跨界新生态。202312月,资阳市雁江区的川剧传承体验与研学旅游、自贡的古法制盐非遗研学体验和古羌城的非遗特色旅游等项目荣获2023四川十大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充分体现了四川“文旅+非遗”“文旅+工业”“文旅+研学”等新业态的发展。据统计,2023年四川省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941.1亿元,比上年增长57.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8.3个百分点。不断凸显的四川文旅新业态也促进了文旅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

 

依托科技打造的文旅体验新场景不断涌现。如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打造的“童话世界5G4KVR慢直播”,将九寨沟五花海、长海、树正群海景区的秀美风光实景实时传递给观众。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打造的“考古时空门”数字体验项目,自贡市恐龙灯会“元宇宙观灯”项目等,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计算、5GAI、物联网、区块链、云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在文旅产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推动着四川文旅产业时空界限的突破,为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内驱力。据统计,利用数字技术,去年全省还开展了317个线上数字展览,“云逛展”让文化遗产更加可触可达。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四川文旅产业逐渐得到广泛运用,推动了文旅业态的全面革新。

 

四川文旅产业发展环境提质升级。2023年以来,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四川省文旅市场呈现强劲复苏态势。四川文旅市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大幅增长,旅游业强劲复苏。据测算,2023年全省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6.3亿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1.5亿元,分别比2019年增长14.1%20%2023年上半年,四川省有规上文化企业2632家、同比增长10.2%,实现营业收入2484.1亿元、同比增长17.9%;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全省规上文化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5.3亿元、同比增长17.9%;文化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2.7%202318月,全省479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超860亿元。数据的背后,彰显的是四川文旅市场持续向好。与此同时,文旅产业消费场景提质升级。2023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  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的意见》。旨在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激发消费新活力,加快培育消费增长新动能,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所建设的消费新场景涵盖“味美四川”“乐游蜀地”“数字生活”“乐活康养”等十大类别,打造丰富多元的商旅文体跨界融合的消费场景。2023年全省累计实现社零总额2.63万亿元,同比增长9.2%

 

四川文旅资源要素创造性开发。四川是文物资源大省,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传承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四川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挖掘传统文旅资源的当代价值,提高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和传播水平,推动了巴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2023年起,四川探索四川石窟乡村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试点建设;三星堆研究院、蜀道研究院和三苏研究院相继成立;中华文化研究院、古文字研究中心等持续建设,《天回医简》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不断擦亮巴蜀文化名片。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文博、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支持。如以三星堆文化为主题的“触梦三星堆——12K沉浸式数字展”,让古蜀文明以数字形态清晰再现。此外,文博资源、非遗资源都较往年有了质的提升。2023年度四川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出炉。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8540余万人次,文创收入近2.37亿元,较2022年上涨150%。四川的文旅资源数字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近年来,围绕数字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四川省制定《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规范》等数字文旅建设标准,探索景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提高管理数字化水平,努力提升文旅产业的“数字含量”。

 

四川文旅产业品牌效应增强。四川文旅品牌示范引领作用正不断增强。当前四川省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高等级旅游资源品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2019年,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将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50个旅游特色鲜明的天府旅游名县。近年来,四川持续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强文旅品牌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天府旅游名县为龙头的“天府旅游名牌”系列产品。如今,四川正聚焦用好“天府旅游名牌”,创新打造系列旅游精品;建设文旅品牌,助推四川文旅品牌形成集聚效应。

 

随着四川文旅品牌的持续打造,文旅品牌的宣传和服务平台不断加强。20231月“安逸四川”宣传推广平台上线,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平台,定位为全省文旅行业信息汇集的“总数据库”、信息加工的“中央厨房”、信息发布的“分发中心”。作为四川文旅服务总入口,“智游天府”经过3年建设,完成了全省814A级旅游景区与平台的数据接入。同时,平台还连接各级文旅单位和企事业数据,整合公安、交通、气象等数据,实现文旅数据的互联互通。为提升智慧服务水平,还建成了“四川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

 

新质生产力

引领四川文旅新生态发展的路径

 

以科技创新助推文旅产业业态创新。一是数字技术整合文旅资源催生文旅产业的新模式、新场景和新业态,其关键要素也在科技创新。如今,面对全面数字化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文旅产业中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充分发挥数据资源在文旅产业中的能动性,运用数字技术整合、转化以及流通文旅数据资源。首先,要鼓励非遗、文物等传统文化资源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式。其次,要依靠数字技术,向消费者输出大量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云演艺、云直播、云展览等“文旅+数字”新业态。最后,要加强城市与区域间文旅资源数字化整合及协同,推动文旅资源的共享与数据流通。

 

二是技术赋能文旅内容运营新模式。当前,小红书、抖音、大众点评等平台成为大众获取旅游消费信息的重要渠道。倒逼文旅产业内容运营从传统渠道转向当下以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为主的网络渠道。从“淄博烧烤”到“尔滨冰雪”再到“天水麻辣烫”,城市的“网红式”出圈都离不开城市文旅运营模式的创新,文旅产品内容运营模式正在成为文旅产业营销传播的重点着力方向。因此,在消费升级时代,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大众消费需求的分析,调动平台、意见领袖、企业和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力量打造互动性的运营新模式。

 

三是科技创新文旅新场景。文旅空间的拓展需要通过数字科技赋能文化创意,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空间。其核心理念在于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打破时空边界,拓展文旅体验的空间。新时代文旅产业转型中,“文旅+科技”驱动下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正逐渐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要促进科技创新和文旅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文化旅游与扩展现实(XR)在技术和应用层面持续深化,以四川丰富的文旅资源为基础,借助多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突破文旅与技术、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为“XR+文旅”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共同打造更具有创意的文旅新场景。

 

因地制宜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一是优化文旅发展空间布局。首先,着力引领构建四川文旅产业“一干多支”发展格局,巩固成都文化中心地位,加快建设辐射全省的西部文化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发挥文旅产业对内“聚集效应”。其次,推进“五区协同”产业布局,在持续做强成都的文化体量的同时,探索建立其他城市承接成都过剩产业产能的机制渠道,并支持各地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当地高质量文旅IP。再次,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持续丰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内容,畅通成渝文化交流渠道,在技术合作、产品开发、活动举办等方面着力,以文化载体搭建合作平台,提升文化社会效应,以文旅市场贯通提升文旅经济效益。

 

二是优化文旅产业结构布局。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四川须进一步优化文旅产业结构布局,以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文旅产业全面发展。首先,打造四川文旅精品。充分发挥大九寨、大熊猫、大峨眉等“十大”文旅品牌的引领效应。同时,发挥四川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等优势资源,加快推动传统文旅资源的转化和创新。其次,持续推进优势产业与科技融合。四川在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领域具备一定优势,例如都江堰的旅游装备产业、自贡的彩灯产业,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应将这类优势产业作为深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点领域之一。

 

三是挖掘乡村民族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四川是多民族聚集地也是农业大省,要将文旅资源同民族文化资源、农业资源有效结合,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助力四川乡村振兴。持续探索创新文旅与农业、文旅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模式,逐步构建农文旅融合的乡村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民俗体验、观光农业,挖掘农业文化内涵,提升产业整体效益。以农业和民族文化为依托,打造文旅消费的新场景,助力乡村振兴。

 

以文旅新供给引领消费新需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满足人们新的需求。促进新型文化消费,打造数字文化消费场景是顺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升级新需求的重要举措。首先,要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打造精品文化品牌数字创作和传播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具创意性、体验性的文旅产品,积极发展在线文旅活动、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消费新业态。其次,推动传统文旅空间的创造性转化,引导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文化主体向线下延伸产业链,打造特色书店、文创商店、文娱场所、艺术展览等多业态集合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同时还要优化消费环境。建立健全新型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倡导文化从业者诚信自律,构建文旅产品和文旅服务的全消费链条消费评价和惩戒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以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文旅新生态发展环境。一是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旅产业政策体系。要加强统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将分散的优质文旅产品进行整合,打造一系列精品文旅线路,更好地发挥文旅资源的综合联动效益;要加强文旅产业创新驱动,鼓励四川文旅企业加大数字技术投入,激发文旅企业的创新活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本土文旅产品和品牌;要建立健全数字文旅资源和文旅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企业文旅品牌创新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二是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文旅新生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社团、消费者等多主体的协同参与。在政府承担引导和保障工作,明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加入四川文旅新业态发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消费者通过参与文旅产品设计、活动策划、推广等方式同政府、企业、社团等共建文旅项目,参与协同开发,实现互惠共赢,逐步成为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多方协同内驱力的重要方向。

 

三是优化国际国内旅游服务环境。入境旅游是四川省文旅产业的短板。要对外拓宽文旅合作的渠道和平台,加强四川文旅资源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四川文旅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入境旅游的数字化服务,从进出川手续、交通服务、消费环境等方面全面提升入境旅客的便捷度、舒适度;建立健全文旅产业监管体系,加强对文旅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确保国内外游客的权益得到保障。

 

创新数字文旅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加强协同育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着力推动四川的高校和企业在理论创新、智力支持、科研服务、创业实践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拓宽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渠道。二是建立科学的数字文旅人才标准体系。在人才选拔方面,根据不同领域、岗位的特质设置相应的产业准入门槛。在培育方面,可以从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数字工作等维度,培养均衡发展的复合型数字文旅人才。在管理方面,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实现人才的高效使用。在人才评价方面,将人才评价、激励、监管相融合,以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从而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随着四川省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规划的深入实施,四川省文旅企业的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增加,合作范围逐步扩大,贸易量也在持续增长,需要加强对数字文旅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从跨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文化创意、商业模式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丰富文旅人才的国际视野,提高对外交流与协作的质量。

 

[本文系2022年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一般项目“新世纪以来西班牙语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2FH34)阶段性成果,潘英乔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蹇莉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