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1期

【调查研究】县域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大邑县为例

发布:2024/11/05 16:39  作者:梁军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1月  阅读量:

[摘要]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县域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聚集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在助餐服务的供给总量、服务质量、覆盖范围、方便可及程度、持续发展水平等方面与大中城市仍存在差距,普遍存在经营主体经营压力较大、服务质量不一、群众意愿不强、服务网络不完善等问题,发展老年助餐服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要统筹各方力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从兜底性服务向普惠性服务过渡,从而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老年助餐;养老服务;县域经济

[作者单位]  中共大邑县委党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社区考察老年助餐服务,强调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要把养老服务政策落实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为做好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出台《“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等文件对构建城乡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支持高质量多元化供餐等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和工作部署。

 

2019年以来,成都市大力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老年助餐品牌。成都西部区域县级城市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聚集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了老年助餐服务的供给总量、服务质量、覆盖范围、方便可及程度、持续发展水平等,老年助餐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主城区,普遍存在经营主体经营压力较大、服务质量不一、群众意愿不强、服务网络不完善等问题,发展老年助餐服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大邑县老年助餐服务实践探索

 

大邑县位于成都市西部区域,下辖11个街道和镇,常住人口50.77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4.05%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9.39%2019年以来,大邑县围绕“城市社区全覆盖,农村社区以点带面”的目标,全县已建成老年人助餐点31个,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老年人助餐服务,采取堂食与配送相结合方式提供助餐服务,聚焦“吃得上、吃得起、吃得着、吃得好”四个维度抓好老年助餐服务。

 

聚焦生活餐“吃得上”,抓好顶层设计。统筹制定了“1+11”助餐方案(一个县级方案、11个镇〔街道〕方案),以“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半径,梳理形成各辖区老年群体基本情况、用餐数量、意愿需求“三张清单”,利用日间照料中心、闲置村级资产合理设置助餐点位,健全“1+11+N”助餐服务体系。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以市场主体经营为主,依托11个餐饮服务企业、20个养老服务设施(养老院、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开展运营。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生活餐服务机构和社会主体采用多模式开展助餐服务,探索多元筹资机制。

 

聚焦生活餐“吃得起”,抓好摸底调查。发挥微网格优势,发动微网格长全覆盖走访问需行动,精准锁定服务对象。按照特殊老年群体优先,针对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助餐需求等开展“一人一表一档”摸底调查,建立台账,全面掌握其助餐需求,保证了服务精准有效。利用“政策支持+N”,实施差异化生活餐补助标准,按照每人2/餐标准对高龄、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8类老人进行补贴,服务主体、社会慈善和集体再补贴。

 

聚焦生活餐“吃得着”,抓好服务保障。统筹参与主体、村集体、微网格等多元力量,采取个人自主订餐、“微网格长+志愿者+邻里”协助、“线上预订+站点配送”等助餐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坚持“双自愿”“双选择”原则,统筹社区工作人员、党员骨干、微网格长、志愿者等基层自治力量强化助餐配送力量。让暖心用餐服务“近”家也“进”家,满足老年人的多元用餐需求。完善激励机制,引入线上积分、线下兑换的激励制度,建立了微网格长送餐专项激励措施。

 

聚焦生活餐“吃得好”,抓好运营管理。加强服务监管,由市场监管部门对助餐点实行备案管理,强化助餐点位食品采购、贮存、加工、配送和餐饮具清洗消毒等各环节监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开展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微网格管理系统,通过网格长走访摸排助餐群体的餐饮需求,了解老年人的饮食喜好、健康状况、饮食禁忌等信息,制定更加个性化的餐食服务。提升用餐体验,部分助餐点依托助餐场所统筹打造集日间照料、文体娱乐、医护服务于一体的多元服务场景,丰富老年人生活服务内容。

 

大邑县老年助餐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服务覆盖面不全。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基本已实现全县的镇街覆盖,但是覆盖区域大多是平原地区,偏远山区及人口分散地区助餐点较少,个别地区特殊困难群体难以前往。

 

主体经营压力大。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主体普遍存在收支难以平衡的问题。由于服务对象多为特殊老年群体,尽管政府提供了一部分补贴,但由于收费较低,服务成本相对较高,且大部分助餐点老年人群体就餐数量并不固定,助餐服务主体运营压力较大,普遍存在收支难以平衡的问题,部分助餐点只能通过对外提供餐饮服务以维持运营。

 

老年餐定价敏感。老年人普遍不愿在用餐上多花钱,“在家下二两面也能吃饱”的老人仍是主流。在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助餐服务价格一餐多在512元,但收入较低群体及部分节约观念深入脑海的群体对价格较敏感,对于前往助餐点用餐意愿比较低。调查统计显示,93.10%的人可以接受每顿助餐15元,仅仅6.90%的人可以接受610元。

 

主体服务质量不一。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中的食品质量大体上能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但在满足部分高龄、残疾、失能群体的营养需求方面,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在膳食结构和食品营养搭配方面暂时无法达到较高水平。但也有部分助餐点食物种类单一,营养配比不优。在特殊饮食需求方面,大部分助餐点提供的菜品有限,仅适合普通群众,难以满足患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病等慢性病)和有特殊就餐习惯老人的需求。此外,一些助餐点由于设施投入不足、运营压力较大,导致老年助餐服务场所环境拥挤、设施陈旧。

 

传统养老观念较浓厚。县域地区养老观念仍然是家庭养老为主流,在有家人照顾或仍能自主烹饪的情况下多数不愿意去助餐点。部分老年群体对老年食堂概念知晓度不高,加之节约观念根深蒂固,在助餐点就餐意愿较低。调研发现,大邑不愿意接受助餐服务人群高达93.09%,其中,家中有人临时照顾不愿去助餐点的69.90%、不接受自费的19.34%、助餐点距离较远的7.11%、认为补助较低的1.79%、菜品不合口味的1.84%

 

县域老年助餐服务发展优化对策

 

优化老年助餐点布局。一是县城、乡镇和村庄统筹规划助餐点,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县乡村服务网络,提高服务的覆盖范围和便利性。在城镇,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主体如餐饮企业、养老机构开展连锁化运营,以品牌效应提升市场信心;支持社区周边符合条件的小型餐馆积极申报、改造为助餐点,为附近老年人提供针对性餐食。在乡村,引导具备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助餐服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助餐服务。相对集中的几个村(社区),根据村民分布情况和需求特点,可设立多个村(社区)联合的老年助餐服务中心。偏远地区支持开设村民互助型食堂,搭伙做饭,鼓励村民互惠共助。二是加大对助餐设施的投入,配备先进的厨房设备、舒适的就餐环境和便捷的无障碍设施,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三是大力发展老年助餐综合服务中心,不仅提供就餐服务,还可设置休闲娱乐、健康咨询、文化活动等功能,打造温馨的“老年之家”,让餐桌和食堂成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平台。

 

完善老年助餐服务长效发展机制。一是运用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老年助餐服务的政策、服务内容和优势,提高公众知晓率。二是创新助餐模式,多元主体合作,进一步挖掘“中央厨房+助餐”“社区+助餐”“助老公益性服务+企业供餐市场化”“慈善+助餐”“中央厨房+老年食堂+配送站点+邻里互助”等多种可持续运行模式。同时,可与电商平台合作,由专业的外卖人员提供专业送餐服务。三是建立健全老年人需求反馈机制,设置专门的意见收集渠道,定期收集、处理和回应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利用政府、村(社区)闲置资源设立老年食堂,大力引入社会力量,通过招标、委托等方式,让专业的餐饮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运营。建立“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志愿做一点”+“自己挣一点”的多元筹资、多方支持和风险分担机制,确保老年助餐可持续和良性发展。在农村条件允许的地区,还可探索“以物换餐”等价交换,个人出资部分可向中央食堂提供绿色时令果蔬等食材,折价抵扣餐费。

 

加强老年助餐服务政策落实和扶持。一是民政部门应积极推动政府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用于助餐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老年助餐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二是以供需并补的思路,根据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年龄层次等因素,制定差异化、梯级补贴标准,提升补贴覆盖范围。三是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已完成一定助餐服务量的老年助餐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可给予税收优惠,落实水电、房租等优惠政策,降低其运营成本。同时,设立“以奖代补”制度,对服务质量高、社会评价好的助餐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给予奖励,激励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主体功能。一是建立严格的服务监管制度,加强对助餐服务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包括食品安全、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方面,确保老年人用餐安全。健全123”监督机制,即1个监督投诉电话,2本监管台账(日常巡查和问题整改),3个监管主体(政府、企业、群众)。通过深化行业监管机制(食堂准入、监管、评定及退出)、用餐生产经营企业“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群众自我监督机制,共同保障食品安全、餐品质量、服务水平。同时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建设,引入老年就餐评价系统,为老年助餐服务考核评估打下基础。二是引入专业、知名的餐饮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老年助餐服务,运营社区食堂,提高助餐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发动社区工作者、微网格员、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机构等参与养老服务工作,壮大为老服务队伍,逐步建立党员结对、老青互助、邻里互助、志愿者结对帮扶机制。四是推广社区助老食堂与多种养老服务融合的综合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提高养老服务的综合效益。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