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乡村旅游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要破解当前乡村旅游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农文旅融合度不高和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结合地方文化和农业生态特色,建立资金投入和人才保障相关机制,充分释放农文旅融合发展内生动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县域经济
[作者单位] 四川乡村发展集团公司
乡村旅游是城乡居民休闲度假、旅游消费的重要方式,是增加家门口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各地充分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旅游新业态,同时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如四川省大邑县,2023年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820.1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0.6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
当前,各地乡村旅游业方兴未艾,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如何推进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我们必须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系统性规划,产品同质化严重。开发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存在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风的现象,多以农家乐、民宿,以及观光采摘或农耕体验为主,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和特色,导致吸引力不强,游客体验时间短、频次低,无法形成群体优势,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
二是旅游资源挖掘不够,融合不充分。部分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产业特点和文化特色、生态底色融合度不够。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古街美食、生态康养、农业生产等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度不高,各旅游线路特色不明显。
三是配套设施未跟上,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简单粗放,周边道路交通、环境治理以及停车场、充电桩、公共厕所等功能性设施仍显不足。另一方面,相关从业者对乡村文化内涵的理解不透彻,服务能力和水平受限。同时,旅游智慧服务系统不健全,多层次、智能化服务水平还有欠缺。
四是要素保障不够,内生动力未充分释放。乡村旅游行业规范及标准欠缺,社会资本参与度低,产业上投入不足,专业人才不多,且经营者缺乏系统的营销知识及有效传播媒介,广告宣传投入少等因素,导致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未充分释放。
乡村农文旅融合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系统开发。一方面,依托本地农业、生态、人文资源特色,由县级行政区统一规划县、镇、村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发展方向、发展特色,深度挖掘各县、镇、村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找准功能定位,实施系统性开发,围绕农旅结合、文旅融合做好系列产品设计,带动产业业态良好发展,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文旅强县、强镇、强村。如,针对季节特点和节假日时点分布,可围绕“春节到农家过大年”“早春到乡村去踏青”“初夏到农村品美食”“仲秋到田间去采摘”等主题进行规划打造。还可针对不同地域、文化、资源、特色,规划打造美食旅游一条线、文化旅游一条线、亲子旅游一条线、夕阳红旅游一条线、绿色养心一条线等特色线路。另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科技体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利用虚拟现实和在线预订平台,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加强道路交通、停车场、充电桩等功能性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且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实施公厕便民化及其提档升级,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运无害化处置,提升村容村貌人文环境,提高乡风文明素养,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二是以文为基底,打造乡村文旅融合项目。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禀赋、民族特色、历史人文等,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利用和保护力度,坚持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推动县、镇、村非遗传承保护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度融合,鼓励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群。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将文化体验作为旅游的重要内容,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当地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与民宿旅游、古村镇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的融合,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通过传统节日、文化节、旅游节等活动吸引游客,推出“品尝传统美食,体验乡村风情,游览古村院落,弘扬地方文化”等为主题的乡村文旅示范村,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从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
三是生态打底,实施乡村农旅融合。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原则,鼓励各地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农旅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实现旅游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加快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加强生态品牌建设,提升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开发更多参与式和体验式的生态旅游产品,如农事体验、手工艺研学和生态教育。结合耕地保护,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创新土地利用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空闲农房资源,开辟农旅融合用地。结合各地农林生态资源,打造更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形成种植、养殖、休闲、观光、研学、餐饮一条龙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和乡村文旅品牌,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影响较大的特色旅游名村,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引擎”。
四是要素保障,释放乡村旅游内生动力。应针对景点品质、文创产品、餐饮住宿这些游客最为在意的领域,开展专项调研,建立乡村农文旅行业规范和标准,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耍得开心。发挥县、镇、村三级旅游协会等组织作用,建立协调和沟通机制,设置三级农文旅联络员等角色,以解决乡村旅游具体问题。要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贤能人作用,创新招商引资和经营模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文旅投资的相关活动,邀请投资者了解政府和村集体规划,强化民营资本引进。积极探索“公司+村集体”“公司+农户”等经济组织形式,建立对乡村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加大旅游宣传、讲解、服务等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加快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的旅游人才,做到“选好人”即选好管理型人才、“引好人”即引入高端专业人才、“护好人”即保护好文化传承人,打造乡村文旅人才队伍,切实培育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公心,敢于探索创新的乡村旅游人才,充分释放农文旅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