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1期

【县域金融】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探析

发布:2024/11/05 17:17  作者:胡彬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1月  阅读量:

[摘要]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其在养老金融业务领域的探索与发展,对于缓解养老资金压力、促进养老产业繁荣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要提升战略认知,加强顶层设计,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优化服务措施,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养老金融业务健康发展,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

[关键词]  农商银行;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

[作者单位]  雅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突破2亿大关,位居全球首位。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比例将只增不降。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双重挑战,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作为服务国家大局的重要任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有效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这不仅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状审视

 

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知不足。部分商业银行对养老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短期利益、轻长期规划”的现象,这导致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等方面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一是片面地认为养老金融仅针对老年人、老龄产业服务或养老金等,忽略了其服务所有人口、整个社会的金融本质,对养老金融定位不科学、不准确。二是普遍未开展系统性学习,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对养老金融业务理解不深,制约养老金融发展。三是认为养老金融就是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对其多层次金融需求研究不多、服务不到位。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目前,我国养老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市场上已出现一些养老金融产品,但整体上仍显单一,缺乏个性化、差异化设计,难以满足老年客群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在健康养老、长期护理保险等领域,创新力度明显不足。一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涉及个人储蓄、代发养老金、个人理财、保险等,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二是信贷产品支持不足,为控制风险,商业银行将信贷条件中的年龄大多限制在60岁以内,最多放宽至65岁,制约了老年群体的信贷发展。三是养老金融服务缺乏协同性,行业与机构之间缺少联系。据调查,老年人每年用于医疗的费用约占老年人年收入的30%以上,而传统的金融产品与医疗服务匹配度不高,体验感不好,给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

 

养老金融体制机制不健全。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还受到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税收优惠政策的缺失、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等都可能影响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的布局与推进,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考核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考核机制着重在业务指标上,对养老金融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缺失。二是未建立风险处置机制,对养老金融业务偏向于储蓄、保险等低风险业务,风险缓释机制与损失补偿机制仍不完备。三是未建立流动性补充机制,对养老金融业务的流动性管理造成较大压力。

 

风险管控有待加强。当前,政府大力支持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但实际商业银行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存在短板,一是养老机构多以公益性为主,属于民营非企业组织,其在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其在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时所能提供的抵押物有限,同时信贷资金用款周期又较长,风险较大,导致商业银行对其信贷支持顾虑重重,既需要提供优惠的利率,又面临着长期限且抵押不足的情况,贷款风险可控程度低,盈利性得不到保证。二是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发放贷款的形式支持养老地产发展,除此之外,对专项金融债、证券等创新产品应用不足,与之配套的现金管理、投资银行、结算托管等金融服务相对缺乏。

 

对策建议

 

提升战略认知,加强顶层设计。养老金融是化解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矛盾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应顺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将养老金融业务纳入整体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通过加强内部培训与外部合作,提升全员对养老金融业务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通过深化改革、完善金融体制机制,实现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通过发展养老金融业务,让人口结构与金融发展相适应,实现金融与养老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在市场中赢得长久发展优势。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满足多元化需求。针对老年客群的特点与需求,商业银行应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细分市场及客户,根据客户财富积累、风险偏好、经济承受能力、年龄阶段,开发不同金融产品。如对于更加注重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的老年客户,推出投资门槛较低、期限较短、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的理财产品,助力老年人更好地打理资产,实现资产增值保值。对于为养老提前谋划储备资金的中年客户,则应根据其实际情况,提供投资期限较长,以安全性和收益性为主的理财产品。二是在养老金融领域,因不同的商业银行面临的老年客户群体差异性大,商业银行应发挥各自优势,在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实现差异化定位,避免养老产品过度同质化。比如,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推出更多适用于工薪阶层退休人员的产品和服务,并在一线城市提供一些针对高收入人群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对于一线城市的商业银行,则应当更加注重高净值客户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以及一系列增值服务,如顾问咨询、理财管家等。对于长期扎根在农村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则要更加注重为农村广大的低收入老年群体提供最基础的养老金融服务。三是积极探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虽然受中国根深蒂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制约,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目前接受程度不高,但随着老龄人口的迭代,更多的独生子女父母、具有多套房产的且思想较为开放的人群步入老年,未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应当有更为良好的社会基础。

 

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政府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养老金融相关政策体系,如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等,为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提供有力支持。监管方面,应加强对养老金融业务的监管指导,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商业银行方面,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如将金融便利店、自助服务机具等设立在老年客户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并加大亲老尊老的设施改造;在老年人集中活动场所,举办金融知识宣讲会,让老年人充分了解各类养老金融产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客户需求;开发线上服务平台与移动应用程序;加强风险防控与信用评估等,为老年客群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体验。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