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11期

【调查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吕梁转型发展

发布:2024/11/05 16:43  作者:贾璟琪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11月  阅读量: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体现,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与理论指导。作为煤炭大市、资源大市,山西省吕梁市要依托资源优势,围绕煤焦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构建多元产业体系,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吕梁;煤焦产业

[作者单位]  山西省投资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和数智化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更高科技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新生产工具,以数据等为新生产要素,以高素质人才为主要劳动者,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载体,以培育发展新动能为目标的新型生产力。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再到20243月全国两会期间三次“下团组”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作出强调和部署,足以证明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对指引吕梁市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吕梁市转型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以后,吕梁市以传统产业支撑转型、新兴产业引领转型成效明显。同时在经济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转型蹚新路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十三五”以来,吕梁市财政科技投入逐年递增。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吕梁市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0亿余元,比2018年增加5.9亿元;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41.72亿元,位居山西省第二;2020年,全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4亿元,占当年全市财政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0.30%

 

创新成果显著增加。“十三五”期间,吕梁市共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2项,省级科技项目183项。取得的61项省级科技成果中9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2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分行业来看,“红枣商品化关键技术开发”解决了全市红枣产业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关键技术难题;多个省级煤基重大专项成果取得了重大进步;多项能源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其示范系统研发工作已经完成。此外,2020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0件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0.66件。

 

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在校地合作方面,吕梁市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入企服务,促进有条件的县(市、区)与企业科技特派员联合建立更多科技创新平台,截至2023年底,已经与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达成相关合作协议;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同筹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山西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与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在省市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截至2023年底,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达到2个、7个、2个、1个,获得认定的省级众创空间5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建成两家院士工作站(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交城新天源药业院士工作站),推动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批重大公共创新平台落地。

 

创新生态日益优化。一是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工作并积极落实高企奖补政策。二是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如《吕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20212025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吕梁行动计划》等,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三是通过电视、微信等媒体,充分利用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活动契机,全方位多渠道宣传科技政策、法律法规,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吕梁市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吕梁市围绕转型发展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需清醒看到,跟“率先蹚新路”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等矛盾尚待解决。

 

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从全市产业总体发展状况来看,高碳高耗能等产业比重仍旧较大,煤炭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仍居高位,资源型经济特征较为突出,先进产能比重有待提高,智能化生产和绿色开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经验亟待推广和应用,新形势下高质量转型发展压力较大。

 

产业创新发展能力较弱。吕梁市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还处于中低端,创新人才资源不足、创新主体数量较少且一些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产业创新发展不平衡。科技优势与产业发展结合仍不够紧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牵引力仍不足,科技创新有效供给有待提升。目前申报的科研项目和建设的创新平台,传统产业偏多,新兴产业较少。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布局不够、投入不足,尤其是原创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突破较少。

 

创新成果转化不充分。数据显示,全市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研发平台数量较少,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开放共享、协同创新不充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作用有待提高。此外,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机构有待健全,主要表现为产学研用链接存在断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创新协作模式仍然较为单一、不灵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优化现有产业体系。吕梁围绕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奋斗目标,创造性作出打造985”重点产业链和“1+7+N”特色专业镇的战略考量。经过多年接续奋斗,煤、铝、酒“一黑二白”传统产业支撑转型更加坚实,新兴产业引领转型更加有力。但长远来看,产业体系仍存在优化空间,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发展,还能催生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产业形态,为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效益好、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吕梁路径赋能。

 

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定离不开绿色、协调、可持续,通过推广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通过引入绿色环保技术、循环生产流程等方式朝着更加高质量的方向跨越,这也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经济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路径。

 

有利于促进科技水平飞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使科技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在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吕梁以技术升级创造发展新动能,以科技自立赢得发展主动权提供坚实保障,为吕梁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具体路径。

 

推动实现全面转型的基本路径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构建多元产业体系。坚持前瞻布局、创新引领,用好政策机遇,加快发展速度,健全上下游发展链条。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激活发展动能,增强发展后劲,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传统优势产业要率先转型。推动制造业发展,努力打造吕梁氢都、煤都、铝都、酒都,培育建设焦化基地、非常规天然气基地、优特钢基地和新材料基地。鼓励现有企业植入创新元素,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加速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持续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打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聚焦人力资源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房地产业、文旅体育等重点领域,推进“限上企业倍增计划”精准实施,完善达限企业精准摸排、重点培养、跟踪入库等工作机制,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构建优质高效、链条完整、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转变吕梁服务业占比在全省最低的发展困境,形成吕梁特色的服务业体系。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夯实人才支撑保障。加大创新主体培育的力度,培育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通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助力创新型企业健康高水平发展。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申报政策宣传,开展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指导工作,持续扩充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依托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领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无缝衔接。与国际对接,引入未涉足领域先进技术,尝试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高新技术试点企业。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重点培育一批高层次和高技术人才,建设创新型现代企业家队伍,提升吕梁市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工程和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创新评审式、目录式、举荐式、合作式引进方式,用活“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等人才支持政策,推广“项目+人才”“平台+人才”引育模式。建立健全外聘院士专家工作体系,积极推行“院士工作站+”技术攻关联合体模式,完善经费支持、待遇保障,完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

 

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加速创新要素全量集聚。立足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构建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开放式创新,构建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充分涌动、互动合作、竞争有序的创新生态,充分发挥创新的协同效应。加快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更广泛地加强与竞争对手、供应商、行业协会、咨询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在全社会营造创新的浓厚氛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建设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金融服务机构、其他服务机构和用户等构成的创新主体和链接者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形成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系统性创新发展路径。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重点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产业关键技术协同研究攻关。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采用联合招标、揭榜挂帅等方式,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材料及工艺瓶颈攻关。鼓励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发展具备产业细分领域垂直整合能力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教育链和产业链双向集聚、深度协同、紧密联动的实训基地,深化校地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系统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