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山东省滨州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雄厚,具备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优势条件。但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大、高端人才不足、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需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加强专业人才引育、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等措施推动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
[作者单位]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物质基础,科技创新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因此,科创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应充分调动各种科创基础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抢抓创新发展新引擎,积极建设“产教融合型”和“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位列山东省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发企业占比连续两年位列山东省首位。新时代,滨州市应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为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理论内涵与现实基础
理论内涵。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现代工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形态和现代基础设施、现代金融、高素质人才队伍、海量数据资源等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通过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科技创新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科技进步促进产业渗透和融合,形成了新的业态和模式。科技创新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提升地区经济实力。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倒逼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科技创新有助于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现实基础。山东省滨州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备雄厚的基础支撑,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底座扎实、传统产业体系相对完整、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和发展。一是科创基础逐步夯实。滨州市不断加强鼓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在山东省内成立首家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技创新委员会——山东省滨州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同时设立企业、高校、金融、党政四个界别的专项创新委员会。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统筹全域科技创新资源布局。科研投入稳步提增长。2023年滨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规模超11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72%,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规上工业企业中研发企业占比65.8%,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国家级研发平台实现零的突破。2023年滨州市获批国家联合实验室、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两个“国字号”平台。二是传统优势产业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场景。山东省滨州市拥有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相对完善的产业集群为上中下游产业链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丰富场景。丰富的市场主体也为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提供了实践基础。三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2017年以来,滨州市积极培育和布局了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2023年以来又重点布局航空制造、无人机、银发经济、数字经济等产业。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推进,2023年滨州市成功入选全国数字城市百强市。
存在的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一是创新资源分布不均。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创新资源发展不平衡,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如高端铝业和精细化工。新兴产业尽管加速崛起,例如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但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科技创新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企业和平台上,其他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获取这些资源的渠道有限,这限制了它们的创新能力和成长速度。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创新难度大,许多中小企业仍然面临技术创新的瓶颈问题,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三是平台资源共享不足。尽管滨州市加强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但在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上还有提升空间。
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压力大。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滨州市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面临不小压力。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如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些产业也是高耗能和高排放较为集中的行业。二是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切。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再造推动产业生态化,需要转移或调整部分企业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三是新兴产业培育的压力。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且存在市场风险和技术门槛。四是能源转型的压力。滨州市能源结构中,传统能源中的煤炭和石油仍占有一定比例,亟须调整压降。新能源项目如光伏发电、风电等需要大规模推广,以替代传统能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高端专业人才缺乏。滨州市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而现实情况是高端人才的供给不足。相比国内一线城市,滨州市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缺乏顶尖高等教育机构,吸纳和承载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有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缺口大,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需要更多的职业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相比其他山东省内城市,滨州市的薪资收入和发展前景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导致高科技人才不愿来滨州就业或创业。
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创新意识不足。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不足,部分企业由于长期的市场稳定性和政策扶持,导致缺乏创新热情和勇气,限制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二是政策与资金投入不协调。2023年滨州市财政预算中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为2.45亿元,相比于省内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却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这种不协调造成了政策支持力度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三是创新平台功能不完善。虽然滨州市已建成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但这些平台在资源聚集、技术供给、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功能尚未完全凸显。平台的共享共用及孵化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四是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现有科技创新考核、评价、服务体系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和技术交易成交额难以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对策建议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滨州市应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持续加强“产教融合型”和“实业创新型”现代化城市建设,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首位,大力推行“揭榜挂帅”“专家组阁”等新型科研模式,持续加大自主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鼓励支持更多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个人等主体开展助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活动。
加大绿色技术攻关,推动产业生态化。滨州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两山”理念,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的资金支持,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产品,降低相关企业融资门槛,适当降低融资利率,减轻行业主体资金负担。在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可发行刺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专项债券,进一步解决技术创新资金的难题。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更多的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来,让创新的活力迸发和涌流。进一步完善产业绿色供应链体系,增加绿色节能、降碳、脱碳、数字化治理等内容,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绿色设计、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运输、绿色研发、废弃物绿色回收等工作,实现产品周期全过程、全链条绿色化转型。
加强专业人才引育,夯实智力支持。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滨州市应始终把高端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实施人才“三进三创”工程,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本科以上大学生、职业技能人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用年薪制或协议工作机关事业单位专业人才等方式,加大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全职引进在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和重大科研突破的个人及团队,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加大本土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尤其针对在各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土专家”“田秀才”,通过专业理论培训、高层次专家智库指导、赴先进地区体悟实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其水平和层次。通过各种措施引导推动各类人才在滨州创新、创业、创造。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加强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政策制度。出台管理办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制度。出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工作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工作机制,形成系统性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度体系。强化资金支持。加大财政预算投入,支撑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性补贴。构建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全社会参与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点技术创新平台,政府对于新认定科创平台,根据级别和科技含量给予资金奖励。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较好的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常规财政奖励基础上再给予专项奖励。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