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陕南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的核心区域,北倚秦岭、南屏巴山,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区域。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地理条件为陕南地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陕南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落实陕西省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深入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特色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
总结经验成效
一是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迅猛。陕南地区汉中、商洛、安康3市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成为陕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劳动力就业增收的重要抓手。汉中市“汉八味”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6.3万亩、年产量20万吨,元胡产量占全国的71%,也是我国西洋参、山茱萸、杜仲等中药材的主要产区。商洛市以香菇、木耳栽培为重点,2022年食用菌栽培规模达20余种4.55亿袋,鲜品产量达46万吨,实现综合产值82亿元。安康发展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鱼、富硒猪肉等产品300多个,特别是富硒茶产业发展迅猛,全市2022年茶园面积达111万亩,茶叶产量5.2 万吨,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秦巴山区人工养殖大鲵苗种及商品鲵产量、林麝存栏量占全国70%以上。
二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快速推进。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聚力打造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特色产业发展平台。陕南3市目前已累计建设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农业产业强镇、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6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5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是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加强。放大“土特产”优势,品牌农业体系加快形成,知名产业品牌价值不断提升。陕南3市目前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54个,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品牌数百个,“安康汉水鱼”成为陕西首个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味见汉中”成为陕西首个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柞水木耳”“商洛香菇”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0.42亿元和18.51亿元,在我国156个食用菌区域品牌中位列第15位和30位;“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品牌价值分别达43.8亿元和38.71亿元,在我国126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位列第20位和22位。
四是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陕南按照“种养农业建基地、产业农业深加工、休闲农业观光游”三产融合发展思路,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相结合,纵向拉长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农业多功能,打造协同一体发展的开放园区。目前陕南3市拥有20余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汉中市洋县有机产业、商洛市洛南苗木花卉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同时发展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农耕体验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如汉中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30条,创建南郑陈村油菜花、洋县梨园等5个中国美丽田园,创建城固橘园等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安康规划茶乡精品旅游线路10条,打造茶旅融合示范镇23个。
破解发展问题
一是农业主体实力不强,现代化经营水平不高。陕南农业企业整体上“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大型龙头企业少,市场竞争力弱。陕西省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4家,而陕南3市一共只有10家,与关中等地龙头企业数量差距较大。而且多数中小型农业企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对产业带动能力弱。
二是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集群效应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农产品转化能力不强,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如商洛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仅为29%左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部分农业园区优势和特色不突出,规模化经营水平低,产业集群发展效应不明显。
三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全国知名品牌少。陕南农产品品牌规模小,辐射能力有限,缺少全国知名的农业品牌,优势农产品品牌价值也与其他地区相差较大。如“汉中仙毫”“安康富硒茶”在省内名气较大,但与浙江“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茶”、江苏“碧螺春”相比,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差距仍较大。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不足,全产业链升级能力较弱。陕南的农业关键技术开发应用不足,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仍然偏低,如食用菌、高山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在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等环节先进技术运用滞后;70%以上商洛香菇直接以鲜品形式销售,产品研发、深加工环节薄弱等。
优化发展举措
一是探索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模式。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营销渠道等资源,提升陕南特色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扶持本土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对特色农业企业在用地、资金、财税、用工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和提升效益。探索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多方尝试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入股,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新型组织联盟,在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二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陕南生态资源优势,结合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立足田园风光、传统文化、乡风民俗、特色美食等区域特色条件,发掘农业在产品供给、文化体验、生态涵养、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同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以园区为平台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的综合体,建立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新形态。
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全链升级。充分利用杨凌示范区和陕西高校院所的科技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等领域取得一批可转化应用的科研成果。围绕食用菌、富硒食品、茶叶、林果等陕南特色农产品,深挖农产品的多元价值,在特殊食品、营养食品以及功能食品等特殊领域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实现新突破。将技术创新运用到农产品的育种、养殖、保鲜、储藏、运输及加工等各个环节,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使更多陕南农副产品从产业前端走向市场顶端、价值高端。
四是加强农业品牌推广营销。围绕汉中大米、安康富硒茶、商洛核桃、柞水木耳等地域特色农业,促进优势特色品牌整合,依托“味见汉中”“中国硒谷”建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体系,引领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运营。以各类农展会、博览展销会为契机,加强与省外地区的战略合作,组织专场推介、发布、宣传活动,促进特色农产品破圈出省。积极与大型电商平台深度合作,鼓励发展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商配套服务企业,助力陕南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文/陕西省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叶珊珊)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