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8期

【县域金融】广安前锋区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2024/08/02 15:14  作者:杨黎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8月  阅读量:

[摘要]  广安市前锋区作为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以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出台贴合实际的普惠金融政策,开发接地气的普惠金融产品,健全更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速、服务扩面。针对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服务机制不灵活、金融人才匮乏、财政资金保障乏力、金融意识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要在金融产品供给、人才队伍培养、资金投入保障、金融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好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广安前锋;普惠金融;金融服务

[作者单位]  广安市前锋区委宣传部

 

近年来,广安市前锋区以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首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普惠型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余额、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余额、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五项考核指标实现“四升一降”,普惠金融示范区创建工作满分通过上级考核,2023年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在全省 GDP100亿—200亿元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实践探索

 

强化三级联动,构建密切配合、高效协同的创建格局抢先机。一是省市精心指导。省财政厅组建工作专班、落实专门人员,在示范区创建全过程、全流程加强指导;广安市建立定向帮扶、定期会商机制,构建多个市级部门对接前锋区、市级部门对接前锋区区级部门的“多对一、一对一”帮扶格局,在方案编制、数据监测等方面精准把脉。二是协同发力。建立了政府、银行、企业、担保公司四方协同机制,实行周调度、旬会商、月研判,找准上级政策、地方实际、企业需求的结合点,开发符合上级要求、市场导向、产业方向的信贷产品,切实提高奖补资金的使用绩效,确保政策惠及更多小微企业、“三农”经营主体。三是内部联动。成立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银行金融机构为成员,构建1个领导小组、2名组长、3名副组长、29个单位的“1+2+3+29”攻坚格局,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共研、难题共解。

 

突出财金互动,健全互补融合的服务格局破困境。一是财政撬动形成资金放大效应。统筹整合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现有分险基金余额、地方财政资金,设立分险担保基金,按照1:10放大倍数为小微企业、“三农”经营主体释放超5亿元规模信用贷款。安排奖补资金用于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贴,给予合作银行贷款利率20%的补贴,给予担保公司50%担保费用补贴,向小微经营主体降息让利。二是注资布点畅通服务。向广安信用担保集团注资,在前锋设立分支机构,已为70余户小微主体提供零距离担保增信服务,担保金额超1亿元。同时出台银行金融机构考核办法,优化财政资源匹配,新吸纳四川银行等5家银行布局前锋,构建起区、镇、村全覆盖的基层普惠金融服务网络。三是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整合现有创业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等基金,创新“前锦”系列金融产品,推出支持信用贷款的“前诚贷”、支持担保贷款的“前担贷”、支持创业贷款的“前创贷”、支持现有贷款产品融合的“前融贷”, 畅通小微主体信用贷款渠道,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打造全域示范、普惠共享的发展格局惠民生。一是创新宣传形式。编制普惠金融宣传“顺口溜”,制作普惠金融政策汇编册,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普惠金融信贷产品;在工业园区公交车站等显眼位置布局普惠宣传广告,利用政府门户网站、金融机构网点、两微一端新媒体、帮扶干部等渠道宣传普惠金融政策,营造广泛参与、广泛知晓的浓浓氛围。二是创新模式,育强扶弱。加大轻工服装产业培育力度,建立产业联盟,积极培育轻纺服装龙头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生产恢复、规模扩张;通过“大企带小企”模式,龙头企业将订单分配给中小企业生产,共同抵御风险。如辖区一企业在银行贷款支持下,产值从3000万元提升到8000万元,同时以分解订单、统一出售的方式帮助中小轻纺企业走出困境。三是创新服务,提升质效。搭建键对键信息平台、点对点对接平台、面对面交流平台,建立普惠金融融资工作群,常态化收集融资需求,动态更新融资需求库;组建“1+1+1”金融工作小分队,开展“一对一”金融会诊;组织召开银政企座谈会、“企业咖啡时”融资对接活动,为企业现场“把脉”;搭建外出乡友融资服务平台,赴外地前锋产业工人高度集聚区开展专题金融服务,吸引乡友返乡创业。

 

优化对策

 

前锋区在推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实效,但仍存在服务机制不够灵活,普惠产品开发、条件审批权限不足,金融人才相对匮乏,财政资金保障乏力,企业金融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在下一步的实践中,要在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加大金融人才培养、畅通资金投入渠道、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持续加力。

 

优化协同机制,满足多元化融资需求。完善体制机制,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聚焦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及时调整工作措施,确保普惠金融持续发展。要优化银政企合作机制,办好银政企对接会、“企业咖啡时”等平台,畅通供需两端信息。同时要吸纳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前锦”系列基金合作,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满足企业、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普惠金融需求。

 

注重引培,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每年编制启用时,注重保留金融专业人才的名额,建立金融人才“蓄水池”,形成梯次人才体系;每年定期组织主管部门从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个体创业者、“三农”经营主体参加金融培训;依托现有人才队伍,健全金融顾问制度,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的金融帮扶体系,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专业指导和服务。

 

多管齐下,保障可持续资金投入。强化对上争取,整合利用好上级奖补、产业扶持资金,盘活资金利用率不高的存量基金,不断提高“前锦”系列基金规模,提升风险保障能力;整合社会资源,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对较优质的企业、个人提高风险容忍度,放大担保倍数,解决过度依赖政府补贴资金问题;落实专业管理,依托区属国有企业招聘专业人员,真正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形成政府引导而不控制的有效机制,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创优环境,构建绿色化金融生态。完善金融体系,积极推动辖区网点支行升级为县级支行,吸引在辖区开展业务的银行金融机构设置网点,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深化宣传引导,多层面、多角度宣传普惠金融和金融基础知识,推动普惠金融知识进万家,提升居民金融知识水平、金融素养和金融风险识别防范能力;坚守风险底线,妥善处理普惠金融发展与金融风险防控的关系,压实各方责任,强化日常监测预警,及时遏制风险苗头。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