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2024年5月13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强调要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强化特色优势产业科技赋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事实上,以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联动发展构建富有特色的产业体系,也是乐山市沙湾区践行的发展道路。《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沙湾区以“农旅兴区、工业强区”为主线,立足产业基础、聚合优势资源、突出特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依托“中药材之乡”自然禀赋,创造性破解地形地貌制约,打造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川佛手和柔毛淫羊藿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
挖掘“沫若文化”,以山水资源为载体,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形象,连续两年上榜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
依托冶金铸造产业基础,继承千年“铁官”基因,推动主导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创建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如今,因“灵山秀山水,沙岸湾环处”而得名的沙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壮大,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筑坚实基础。
基因突出
百炼成“钢”的工业重地
数千年的发展实践中,工业已铸进了沙湾的基因。沙湾区的“工业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汉书》记载,汉时沙湾境内等地设“铁官”,蜀郡南安人邓通在这里开铜矿、铸铜币。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尤其是三线建设期间,陆续建成龚嘴电站、轧辊厂、大渡河钢铁厂、水泥厂、无线电厂、管山煤矿等一批工业企业,工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冶金、机械铸造、能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沙湾区抓住改革机遇大胆突破,工业经济再次爆发式增长,现代工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
德胜的钒钛钢和罡宸的不锈钢是沙湾区的两块金字招牌,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不凡成就。
大渡河钢铁厂是如今沙湾区龙头企业四川德胜集团的前身。企业通过改制和转型发展实现了生产经营的突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2023年,在钢材价格下跌、市场需求萎缩、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德胜钒钛的吨钢利润仍然处于全国钢铁行业前五位,连续12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其公司品牌价值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估达到81.38亿元,成为中国五大产钒企业之一和西部领先的钒钛新材料企业。
罡宸不锈钢公司与上海大学合作,成功研发稀土耐蚀钢,耐腐蚀性比普碳钢提高大约5倍,其产品主要用于船舶制造、深井开采设备等,成为川渝地区唯一一户专业不锈钢生产企业。与此同时,1.5毫米极薄不锈钢热轧技术的成功突破,使该公司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这两项技术的成功,也推动了不锈钢产业进一步向高端领域迈进。沙湾区以此为契机,成立了不锈钢行业协会,推动不锈钢产业向“链条化、精细化、数字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发展,为不锈钢产业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强大动力。协会以罡宸公司为龙头,实施“上拓”“中优”“下延”,先后吸引了福建新盛等一批不锈钢链条企业到沙湾区投资兴业,并成功构建了不锈钢产业“产、研、销”一体化平台。
沙湾区以“两块钢”为核心,精心构筑起一个上下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的滋养下,21户中小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同时也带动了30户下游企业抱团发展不锈钢制品。沙湾经开区也因此而打造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户拥有不锈钢全产业链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国七大不锈钢产业集群之一。
沙湾区还成立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沙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1235”先进制造业发展思路,并提出目标——力争到2027年,建成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今年以来,沙湾区加快推进智改数转项目建设,遴选了德胜钒钛、四川罡宸、沃耐稀等3家标杆企业,开展智改数转项目建设。记者了解到,德胜钒钛智慧工厂项目已投资约2.5亿元建成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9大系统及硬件设施建设,下一步还将配套建设钒资源综合利用数字化平台,以大数据采集、天车定位技术、无线数传技术、AI图像识别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生产数据物流跟踪、火焰识别、智能天车等一系列数字化应用场景,解决钒资源综合利用物料流、工艺流、质量流及数据流汇通难点,提高钒资源利用效率。
“这就是我们在2022年新修建的4号高炉,投资了7.8亿元。”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管理后勤杨洋带着记者来到4号高炉的中控室,指着监控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和画面说。大大的监控屏幕前方是一排长长的台式电脑,操作人员正根据炉长下达的指令熟练地敲击键盘、移动鼠标,将指令精准传达到炼钢一线,不敢有一点分心。这一番操作,可以说是“用矿不见矿、出铁不见铁”,正是产业变革的真实写照。
除此之外,沙湾区正同步实施园区数字化改造,建设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和信息化等项目,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今,沙湾区以钒钛钢和不锈钢两个产业集群为中心,形成了冶金建材、新材料、清洁能源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先后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四川省第二批工业强县示范区、四川省特种钢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四川省“十四五”循环化改造园区。从铜币到普通钢铁,到钒钛钢和不锈钢产品,再到如今的高端钒钛和不锈钢新材料……沙湾区成为百炼成“钢”的工业重地。
石缝经济
中药材产业锻造集群化长链
地处峨眉山系腹地的沙湾区是峨眉山中药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道地药材品种丰富,被誉为“中药材之乡”。
在沙湾境内生长的上百种中药材中,尤以川佛手和柔毛淫羊藿等品质上乘,深受业内好评,长期供不应求。然而,沙湾区是多山地形、喀斯特地貌为主,可耕作土地极为有限,能够用于发展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土地就更是稀缺。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中药材优质的产区由于地形地貌制约无法将独有的气候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面对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地表缺水等不利自然条件,沙湾区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对农户难以有效利用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然后通过背土填山、治理石漠、改良种树等方式改造土地。”沙湾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这样,2.1万亩喀斯特地貌土地变成了上万亩的佛手柑林,“石缝经济”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去石覆土”破解了农地匮乏的难题,同时也为中药材种植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沙湾区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牵引性工程,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聚焦中药材、林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建设高标准农业园区,并以园区为载体加强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沙湾区制定了《沙湾区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2019—2023)》《川佛手生猪省级园区创建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明确了园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标准、政策措施和推进进度。在具体措施方面,沙湾区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3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9亿元,支持佛手柑产业园区发展。同时,加强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工、续建和建成投用了一批重点项目,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沙湾区还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如公司投资建设种植基地、加工基地等基础设施,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园区产业发展;合作社作为公司和农户之间的桥梁,负责组织农户参与园区生产经营,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帮助农户提高种植技术和市场应对能力;农户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一方面在公司的带领和合作社的组织指导下参与园区的生产活动,并获得土地转让费和务工收入。同时,沙湾区与四川大学、乐山职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提升园区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目前,沙湾区的川佛手和柔毛淫羊藿种植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同时通过园区化管理、产业化运行,产品品质也十分突出。据介绍,沙湾区川佛手园区的良种覆盖率和标准化种植面均达到100%,被评为乐山市十大道地中药材之一,产品药物含量高、品质纯,主要药物成分橙皮苷含量达0.12%,是中国药典标准(0.03%)的4倍。
要凸显规模效益,就需要推动产业融合,尤其是推动农产品初深加工产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在产业研发端,沙湾区依托园区建立了全国首个川佛手博士工作站,引进7名“双一流”大学博士围绕川佛手提质加工和产品研发,进行技术示范和科研试验,研发川佛手相关精油、饮料等下游产品20余个。
在初深加工端,沙湾区高度重视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动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园区,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农产品加工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水平。模式上沙湾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沙湾区与江苏扬子江药业、广东中胜药业等制药集团签订长期供货协议,2022年,干片订单量突破3500吨,交易金额实现2.8亿元。
在品牌建设端,沙湾区打造了区域公共品牌——“铜河有礼”品牌体系,强化沙湾区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区域内农产品和加工品的品牌效益。同时,该品牌体系借鉴了成熟的品牌授权经营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手段严格品牌授权准入、清退和过程监管,确保品牌产品的品质与价值。积极推广“互联网+农业”发展创新模式,依托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
目前,沙湾区已成功创建为全国黄连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四川省白术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四川省川佛手标准化种植示范区,被列入全省32个中药材产业重点县之一和全省13个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之一。
厚植文脉
“沫若文化”促现代文旅共兴
背靠绥山,面朝沫水,位于沙湾区境内居民社区之间的郭沫若故居在夏日里显得尤为清幽雅静。绥山即是峨眉山第二峰,沫水则为奔腾不息的大渡河,先生笔名“郭沫若”就是由家乡的沫水与若水两条河流名字而来。
故居由一座四进三井中式穿斗结构的平房和后花园组成,共有大小房间36间,集居室、商铺、家塾和园林于一体。故居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风貌。
《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来到故居时临近中午,许多游客已参观完陆续离开,下午的高峰期尚未到来,这让记者一行体会了一番独享的乐趣。故居的讲解员并未因参观人数少而有所怠慢,从故居结构布局到郭沫若家族组成人员,再到郭沫若少年时代学习背景及至他成长为一代文豪的经历成就,均侃侃而谈,甚至能从郭沫若的题字里解析其书法运笔特点,这让每一个参观完故居的人受益匪浅。
百年的沫若,千年的沙湾,弘扬沫若文化,实现文旅共兴是沙湾区目前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依托于郭沫若故居,当地政府陆续打造了沫若戏剧文创园、沫若家风家训楼、沫若文化精品街、沫若书法艺术馆等一批重点工程,这让沫若文化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当下,沙湾区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个契机,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以沙湾区郭沫若故居和重庆沙坪坝区郭沫若旧居为媒介,建立以沫若文化为中心、两地郭沫若故居为基地的“一中心两基地”常态化互动交流机制和文旅协作机制,构建起旅游营销合作联盟。
沙湾区政协委员罗诗琪认为,“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沙湾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融圈入廊”发展、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重大机遇。她建议沙湾区坚持同城发展、错位发展、借势发展,以沫若文化为核心打造具象化文创元素和符号,全面整合资源,并将三线建设精神等融入“巴蜀脊梁”红色旅游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做宽做长文旅产业链。
沙湾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郭沫若故居纪念馆除与上述提到的重庆沙坪坝区郭沫若旧居建立起常态化互动交流机制和文旅协作机制外,还与北京郭沫若纪念馆、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等开展资源共享及文化交流,并与四川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开展校馆交流、人才培养、学术探讨;与绍兴鲁迅纪念馆签订交流合作协议,结为友好纪念馆,举办临时展览,以此实现“文化走亲”的再升级。同时,沙湾区持续推进郭沫若故居景区提升改造项目,并拟于今年10月承办四川省博物馆学会202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这是对“文化走亲”的进一步落实,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沙湾文化和旅游品牌影响力。
以“沫若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旅游发展远不止于此,沙湾区还以此为主题深挖红色研学特色资源,创新推出了“沫若诗词党课、沫若红色家书”等文化核心形式,开发以研究郭沫若书法、戏剧、诗歌、家训、甲骨文及爱国精神方面成就的红色文化研学旅游,形成了独具沙湾特色的红色研学旅游线路。
与此同时,沙湾区督促指导沫若戏剧文创园争创省级研学旅行基地,文化和旅游厅已组织专家现场验收。截至目前,沙湾区拥有2个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郭沫若故居为四川省首批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硝斗岩天坑为四川省首批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随着郭沫若故居纳入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名录(第一批),并创建为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沙湾区的旅游发展也更进一步,连续两年上榜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此外,沙湾区轸溪镇轸溪村、寨子村、双山村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相继创建成功。作为大渡河风景道的沿途区县,沙湾区是国家级特色旅游品牌——滇川国家旅游风景道的重要延伸。在“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定位方面,沙湾区更以“旅游+”的方式将区域内文化、体育、农林、地质、文物、湿地等资源转变为30余个特色项目,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努力将每个特色项目“串珠成链”。
2023年,沙湾区接待游客494.27万人次,同比增长12.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58亿元,同比增长10.27%。这一可喜成绩,正是对沙湾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正向反馈。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沙湾区的文旅发展之路必将“吹尽狂沙始到金”。(策划/谭俊波 罗莎 陈天航 乐山市沙湾区发展和改革局供图)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