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文旅融合的持续推进,研学活动成为近年来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研学促进文旅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
随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文旅研学市场前景愈发广阔,越来越多的研学产品不断涌现。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贯穿于研学产品生命周期中,不断提高研学产品的文旅价值和实用性,推动全产业协同把关研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脉络,探究研学旅游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层面的作用和价值,是确保研学产业作为文化资产和旅游产品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层面。民族地区推出的研学产品要在满足当下文旅产业需求的同时,保持长期创造经济效益,才能实现在经济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对民族地区文旅市场、旅游资源、文化特色做出合理的研判,有效整合现有资源优势,避免为迎合短期利益而进行盲目规划和重复建设,尽量减少出现资源闲置或过度浪费等情况。研学产品对当地的经济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增加就业、丰富经济多样性、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旅游企业来发展等正面影响;也存在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旅游设备需求的增速超过用于支持新增服务的税收增速等负面影响。这就需要考虑将研学产品的收益回馈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中,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平衡旅游从业者的收益,匹配已有供给和需求,在研学产品设计阶段就将引导适度消费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统筹考虑。同时,通过推动研学产业不断发展来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选择合适的研学产品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以实现经济层面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环境层面。在设计研学项目时,需要科学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通过评估提出明确的减缓生物压力、减少游客活动产生的压力、使用就地保护、修复复原、资源轮替开放等策略。正如有学者提出:“当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在恰当的组织之下,可以使得游客获得利益和环境体验时,两者的关系可以是相互促进且互利共生的。”
社会—文化层面。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对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的同时,又被文化和社会形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文化为“社会或社会团体富有特色的精神的、物质的、智力的和情感的特征的总和,同时它还包括艺术和文学,以及生活方式、各种生存方式、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基于此定义,研学产品的开发应当被视为当地社会文化发展传承的一部分,合理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资源,在研学产品中满足游客对于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传统文学、传统表演的内生需求,其课程应着力展现自然与文化环境(包括古迹、自然风景、历史场所等),延续的文化习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等,使当地特有文化得以高效地宣传和展示;而对于当地居民,研学课程应切实遵循包容公共参与和支持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研学助推民族地区
文旅可持续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以研学旅行为依托,在经济层面可以促进研学产品供需效能提升,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文化层面可以通过培育多样化的研学产品体系,不断满足细分产品的市场需求;在环境层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保护措施,形塑绿色研学产业链。
丰富优质资源供给,形塑绿色研学。研学旅行一方面可以为促进和改善关键资源及基础设施的社会需求提供新的平台和方向,包括改善资源保护措施以及调整收益分配方式,但处置不当也可能会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或浪费。根据旅游学的相关理论,研学旅行资源可以分为自然、人文和社会研学三类。而绿色研学是指从研学内容的规划与设计、主旨与目标、实施与管理、评估与反馈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重新设计和优化,在产品规划与设计上更加注重资源的承载与再生能力,以低碳方式设计课程过程,最大限度减少资源的重复或过度配置,并以保护、合作、共享为资源使用原则指导研学课程设计,通过研学产品的绿色化改造或升级,实现保护性开发和开发性保护并行发展。以甘肃省旅游资源富集的甘南州、临夏州为例,依托自然和人文研学资源禀赋,推出了一批以生态山水游、民族风情游、红色圣地游为代表的研学路线,特色研学旅游正在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上地区在已有资源和产品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绿色研学产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将不可持续的旅游资源逐步剥离,确保可再生研学资源的消耗速度不快于自然更新速度,针对不同研学学段的需求,推出富有地域风貌、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绿色研学产品,推动资源友好型绿色研学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培育研学产品“基础模块+X”模式,细分产品体系。在成熟的基础产品模块如农耕农业研学、自然生态研学、营地文化研学、红色文化研学、节庆仪式活动等研学基础产品封装基础上,开发或引入新的研学产品形态和服务,即“+X”模式。基础产品模块相对固定,可以有效降低研发、实施、维护、消费等系列成本,可循环使用,而X模式可以根据学段、性别、知识基础、研学目的和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用以满足研学群体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基础模块+X”模式的产业体系在为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基础模块+X”模式可以细分研学市场需求,适用于进行精准化产品投放,便于将民族区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生产生活方式、独有的风俗习惯融入其中,形成“基础模块+特色模块+个性定制”的组合形式。未来可以在“基础模块+X”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多地域合作机制,研究多个民族地区协同研学产品开发,探索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合作发展路径,促进共享旅游模式融入研学产品,促进和活跃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合作共赢新业态,逐步壮大研学产品联合市场规模。
提升客户需求感知能力,释放研学产品活力。文化旅游吸引物首先是研学产品,研学产品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因此产品需要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相关性,充分提升对目标消费群体需求的敏感性。产品开发者应当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研学产品及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对接过程中,充分考量民族地区文旅资源的市场定位及与可持续开发的兼容性,提高对资源开发、保护、游客感受及后期体验反馈的敏感度。开发者要有敏锐的信息获取和深入分析意识,关注研学市场动向和变化的同时,在研学展开过程中积极观察内外部环境因素,确保产品内在逻辑与社会文化价值保持同频共振,为针对目标市场定制的研学产品制定详尽的分析感知计划,运用“可持续工具”充分挖掘深层次需求,重视对产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确保研学产品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建立服务消费者的产业文化,通过践行服务承诺,促进产品供需双方的优质合作,进一步释放研学产品活力。
完善产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带动创新变革。以促进研学产品升级和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建立健全研学产品评估标准,提升民族地区研学产业标准化水平。通过规范标准,完善研学旅行配套建设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线上、线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通过建立以质效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完善不同层级的旅游服务质量监测机制,常态化开展质量监测和评估,并促进监测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在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全域旅游资源共享和服务质量共治协商机制,研究设立市场化的研学产品可持续发展相关奖励方案,培育优质新兴研学旅游品牌。以质量评估推动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不断创新理念、技术、产品、服务、模式和业态,加快产品更新迭代速率,提高旅游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升便利度和服务体验。通过充分发挥服务品牌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研学旅游产品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从而培育一批专业度更高、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研学精品。
打造“智慧旅游”区域名片,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由于目的地旅游从业者文化程度不一,信息化水平有限,可以联合成熟的集成化平台实现中微观的服务监管,完善研学项目后期跟踪服务评价功能。积极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在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数据科学治理等方面,建设“智慧旅游+实时监管”的监管治理体系。将该体系运用在研学产品源头治理、线上线下协同治理、跟踪与反馈各类经营行为等方面,并以平台数据为基础,持续深化研学产品供给方与参与者的信用意识,健全信用培育机制,开展信用评价,以信用赋能当地旅游资源供应方发展。引导信息化体系成熟的文旅企业携手当地文旅从业者整合公共、行业、市场等多方信息,探索推出以信用为基础的便捷消费产品和系列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并优化消费体验。通过加快研学产品数字化步伐,将旅游设施、资源、服务、课程内容进行智慧化改造,不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推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在研学场景中的广泛应用,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以“智慧旅游”赋能民族地区文旅可持续发展。
研学推动民族地区
文旅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研学旅行重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暑期旅游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909亿元,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469亿元,同比增长61.6%。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研学旅游发展红利不断释放,在塑造民族地区文旅产业新面貌的同时,其消费主体还期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体验感。在2023年举办的甘肃研学旅行大会上,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与读者集团联合制定《甘肃研学旅行主题线路课程指南》,对甘肃境内的文旅资源进行了详细拆分,制定了十大主题百条线路千堂课程。这些线路、课程涵盖了甘肃境内的始祖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彩陶文化等一系列标志性旅游资源,为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文化旅游市场指引了重塑和振兴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开发多样化研学产品,精细化打磨研学精品,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求,在增进不同层级旅游从业者发展机会和收益的同时,不断吸引外部投资进入产业领域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经济发展项目有限的少数民族地区增强内生动力和注入外部活力。
研学旅行促进资源良性循环。合理分配和运用研学旅行发展收益,以发展推动民族地区资源文化的治理与提升,进一步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学旅行绿色、灵活的特性结合其明显的教育实践功能,可以容易地通过多种方式对市场主体产生正面的影响,有效减少旅游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大幅度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更好将特色资源以原有的面貌呈现。由于研学产品的绿色、亲近自然、注重原貌的特性,不易造成对资源的过度保护或滥建人工景观,反而能够更好地通过适应性再利用的方式,助力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研学旅行较传统旅游方式能够更好地提升游客的主体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引入专业团队进行资源评估,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不足。
研学旅行推动当地旅游业规划升级。将研学旅行作为甘肃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支柱,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健全不同层级机构管理机制,保障各项建设措施切实得以实施,凸显旅游特色。在可持续发展这一前提下,对当地研学旅行规划进行升级,推动研学产业与环境和谐共生,审视是否具备长期发展的战略性。
研学促进民族文化多元交融之美。历史和地域优势赋予了甘肃省民族地区研学产品斑斓的色彩,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融、多种风俗渗染,民间艺术、民族音乐、民间戏剧、民族建筑、民俗、歌舞等富于异域特色的资源极为丰富,带动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传播与融合。研学旅行作为民族地区文化展示的新窗口,促进了文化的不断交融、创新和发扬。文旅产业和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坚持文旅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富农,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本土文旅品牌,把各族群众的传统文化、历史记忆融合到研学产业当中,激发各族群众的参与热情,建设富有民族团结进步内涵的文旅研学产业,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事业相融合,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甘肃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元文化在这里谱写独特华章。民族地区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时尚旅游活动呈井喷式爆发,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面对更多的挑战。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日益丰富的研学课程种类,使得如何实施保护性开发和开发性保护,以使文化资产免遭旅游活动的不恰当利用,成为研学旅行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进行研学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路径进行发展方向的动态调整,不断在文旅产业健康发展与满足日益增长的研学产品需求之间找准结合点,在旅游者对文化资产外在价值的消费和文化管理者对文化资产内在价值的维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助力高质量的研学产品不断开拓市场,推动甘肃省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文/ 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 蔡贺 )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