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李后强

“内生论” ——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坚定发展信心“四川论”之二

发布:2017/02/23 15:29  作者:李后强 邓子强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阅读量:

 

  四川不靠海,但自己有“海”,境内有1400多条河流与各种湖泊、海子;四川不靠边,但与七个省市区接壤,边界线很长。四川具有很强的内生个性,拥有盆地气质、天府特质和川人品质“三大特性”, 表现出鲜明的延迟效应、弹簧效应和逆势效应,古时就能自给自足,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稳增长调结构中,应该发挥好回旋作用、心脏作用、后盾作用和先导作用。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内生是指由事物内部作用演化而产生新的属性或新的优势。四川古称“四塞之国”,素有“西部天眼”、生命盆地、天府之国之称,内生特征十分鲜明。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特殊的盆地环境孕育了厚重的巴蜀文化,演绎了跌宕的历史篇章,创造了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力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川面临巨大考验和重要挑战。我们在高度重视外部力量作用的基础上,需要再审视四川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再认识四川的发展条件、改革成就和川人精神等内部因素。四川独立自主精神很强,加速动力强,韧性很大、回旋余地很大、发展潜力很大,是应对经济下行的缓冲器、抵抗外界冲击的变压器、科学发展的助推器。

 

基础在拥有“三大特性”


  四川具有内生性,是其独有的盆地气质、天府特质和川人品质所决定的。


  盆地气质,就是四川表面封闭,实际很开放。四川盆地作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开发最早,因处于长江上游形成三峡出口,是中国最大的外流型盆地。外流型盆地的典型特点是表面封闭,实际很开放。成都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城市之一,三星堆、金沙遗址就是佐证。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把蜀布、邛杖销售到缅甸、印度、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等国。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盆地特有的开放、包容、多元、合作的气质特征更加凸显,始终保持对外开放格局,坚持“走出去”,发展形成中国西部经济高地和内陆开放高地。相继成功举办西博会、科博会、农博会、旅博会、酒博会、海科会、钒钛产业博览会以及“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对外开放活动,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对外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2014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突破100家,全省累计超过500家;在对外投资贸易上,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超过70亿美元,对外贸易突破800亿美元。


  天府特质,就是四川能够自给自足,内需力很强。四川不靠海,但自己有“海”,境内有1400多条河流与各种海子、湖泊(如邛海)。四川不靠边,但与七个省市区接壤,边界线很长。四川境内农业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第三产业发展快,市场辐射力强。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为12.4:50.9:36.7,布局更加合理,优势更加明显。依靠自力更生、自我突破,在特殊时期经济完全可以实现内循环,自给自足、良性发展、保持平稳。与此同时,四川是我国第三人口大省,是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自身消费明显。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65亿多元,比上年增长12.7%,占西部12省区市总和的四分之一。今年,四川继续深入开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加快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与活力。


川人品质,就是四川人坚韧勤劳、具有水的特性。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但它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四川水能资源丰富,占全国27%,位居第一,素有“千河之省”的美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川人具有水的精神和性格——朴实无华、无处不在、永不变性、永不后退、永不停歇。川人外表为“水”,内质是“和”。“水”的力量表现在锲而不舍、团结拼搏。“和”表示包容、接受、尊重和认可。今天的四川,到处都有当年外地客商留下的遗迹,盐都自贡有“西秦公馆”,是当年陕商留下的足迹,在宜宾有保存完好的“滇南馆”;同时川人也像“盐”一样遍布各地,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有四川人。这表明,川人虽居于盆地但不保守,与外界始终保持着密切往来,在交流、交融中谋求发展。进入二十世纪末期以来,四川人这种“水”的精神品质再一次得到发扬,数以千万计的四川农民工出川,甚至漂洋过海,加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中,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做出了巨大贡献。2014年全省外出农民工人数达1552万人,占到农村总人口的35.5%。

 

彰显鲜明的“三大效应”


  四川内生性,彰显出了鲜明的延迟效应、弹簧效应和逆势效应。


  延迟效应,就是消减负面影响的效应。“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地处我国西部腹地,亦称“西部终端”,是大陆地势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中东部盆地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盆周有高大山脉环绕,在我国版图上形成了天然的相对独立的封闭区域。东距沿海1600多公里,南连云贵和重庆,西、北向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延伸,进出川通道以公路、铁路陆路交通为主,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传导进入四川缓慢,而且外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次减弱。比如世界金融危机对四川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现象”延迟效应明显,为四川积极应对抢占先机赢得了时间。


  弹簧效应,就是动力与压力成正比的效应。四川人性情如水,外柔内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胜不休,遇阻力与障碍反而加倍努力,释放出全部能量。相继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大地震等灾难,四川人更加抗压,更加敢于战斗,更加善于把压力变动力,犹如弹簧一样,外部压力越大,其反弹潜力也越大、反弹力量也就越强。四川在困难和逆境中坚强地挺立起来,顽强地跨越灾难,创造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奇迹。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有8.66万人遇难或失踪,130多个县区市2900万人受灾。四川人没有退缩、没有被吓倒,而是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直面灾难、化危为机、崛起危难。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震后两年修复加固震损住房355万户、重建农房150万户、城镇住房26万户,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重建任务。2008年—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不降反升,年均达到13.5%,创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川历史新高。


  逆势效应,就是迎难而上的效应。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普遍增长乏力,我国出现“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四川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内陆市场腹地,产业基础雄厚,自成体系,可以带动西部、支持全国发展。2010年—2014年,四川GDP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同期水平3.7个百分点。2014年在严峻的外部环境压力下,四川仍然保持了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质量好的良好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万亿元,增长12%,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24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2.85万亿元,领跑西部第一。四川正成为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关键在发挥“四大作用”


  强调四川内生性,不是让四川自我封闭,而是要融入世界大循环;不是要四川自我膨胀,而是要对外借力借智共谋大发展。当今是开放世界,全球一体化,在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做足四川内生性的关键在发挥好回旋作用、心脏作用、后盾作用和先导作用。


  发挥回旋作用,就是发挥后发优势。四川土地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五,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羌族聚居区、第一大彝族聚居区,也是革命老区。四川经济发展呈现“三非”特点,即非平衡、非饱和、非高端,总体不平衡、欠发达、发展水平不高,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机遇,四川后发优势明显,投资空间大、发展潜力大、回旋余地大。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深化治蜀兴川思路,牢牢把握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三次产业发展与全国、与发达省市的差距,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培育竞争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突破服务业,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城镇化,努力走出具有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新路子。


  发挥心脏作用,就是促进持续供给“血液”。四川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力点,是支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和核心腹地,是扩大内陆开放、沿江开放、沿边开放和实施向西开放,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战略高地和重要依托。从经济总量、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来看,岷江是长江的源头,成都是长江上游第一城,四川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开篇之作,是南北丝绸之路的起点。从中国地图看,由成都、重庆、西安、昆明构成“西四角”经济区或菱形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一个拉紧的弓箭模型,“西四角”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射点”、发力点,上海与东盟、孟加拉湾是弓背,发射方向是东南亚,张力辐射太平洋和印度洋。菱形“西四角”经济圈是“两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布局的“心脏”,成渝是两个核心,相当于两个“心房”或磁极(电极),有很大的极化效应,能给西部及至全国发展提供动力、资源和“血液”,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就是支撑。因此,要坚持以铁路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南向西向开放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系统。加快成都第二机场建设和连通重点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省界的高速公路网络,推动形成融入全球经济的快速通道。


  发挥后盾作用,就是突出强劲支撑。四川是西部重心,与中国的命运和发展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川军抗日力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四川后盾作用进一步凸显,国家“三线”建设在川布局了一大批工业企业,成为国家极其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水电、油气化工等产业基地,制造业中有5个行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超过5%。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打造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聚焦七大优势产业领域,组织实施重点技改项目,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水电开发、光伏电产业发展。坚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三大新的重要引擎。


  发挥先导作用,就是始终保持冲锋在前。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家乡,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80年6月,广汉县向阳乡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四川人坚信:只有改革创新、大胆试验才有出路、才有发展,任何抱残守缺、墨守成规都是死路一条。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桥头堡作用更加凸显。随着农村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攀西试验区、成都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试验区相继获批,天府新区建设启动和绵阳科技城享受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等重大政策落地,特别是国家确定四川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后,四川再次迎来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时代。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战略,以工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发展,以金融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以人口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推动成德绵协同创新区建设,加速形成军民融合先导区,以四川速度领跑西部腾飞,以四川力量助推全国发展。


(李后强 邓子强)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