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副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十五大代表,美国《财富》全球论坛顾问,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曾荣获“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中国青年化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国家图书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在非线性系统学、区域经济学、科学哲学、政治学、政策学等方面有较多研究。
在四川攀西大裂谷的安宁河,途经冕宁、西昌、德昌、米易,留下了一串冲积盆地。盆地是古人的乐土,是适合人类劳动生息的地方。就在安宁河畔,矗立着数百座巨石垒成的千年墓葬:这些古墓以重达数吨甚至20多吨的天然巨石作为墓壁和墓顶石,长度大多在10米以上,墓高2-3米。大石墓于1975年被发现,据称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是安宁河流域原住民独特的墓葬形式。墓葬主要集中在西昌、德昌、冕宁,又以德昌六所村居多。当地老乡称这种巨石砌成的坟墓为月鲁坟,而彝族老乡叫它们“濮苏乌乌”,说是彝族的祖先进入凉山前就居住在这里的一种矮人的石头房子。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说法各异,其中的真相无人所知。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用“还原法”思考大石墓这个难题,发现“滚木”和“杠杆”是揭开谜底的钥匙,大石墓的主人是古代邛人。“还原法”就是把思考场景回到当时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
凉山大石墓有什么特点?成群有序,内容丰富。大石墓均成群成组分布,一般3~10余座为一组,背山面水,昂然耸立,秩序井然,排列有序。大石墓的共同特点是用石块砌成墓室,顶部再以大石覆盖。据资料介绍,墓的结构又可分为四种:第一种,墓室为窄长方形,顶部只盖一块巨石,一般墓室长2.2米,宽0.8米,其旁有一祭祀坑。第二种,墓室呈长方形,三壁用长方形大石竖立而成,顶部盖以数块大石,墓底用碎石板镶嵌。第三种,这种墓的外表为圆丘形建筑,直径在13米左右,高约3米。圆丘的中部为长方形的墓穴所剖断,墓穴的顶部盖一列大石,5~7块不等。墓门开在前部,用碎石封闭。第四种,墓室呈狭长方形,墓门开在旁侧,门下有高约20厘米的台阶三级,墓壁、墓顶均用大石建成,墓底用碎石镶嵌,墓门也用碎石封闭。墓室一般长7~8米,宽2.5米,最显著的特点是墓门外竖立一块巨石作墓标。
在清除大石墓坑内的泥土时,首先看到的是一些砂红色的陶片、零散的骨架(人体的骨骼)。人体骨骼的出现,表明极有可能是古代墓葬。在考古学上,墓葬的种类有砖石墓、土坑墓、火葬墓、崖葬、石棺葬等,但这些墓是以大石为主要载体砌成,用大石来覆盖墓顶,因此叫做大石墓。早在秦汉时期,凉山西昌就曾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和中心。作为川滇两省的结合部,它又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考古工作者发现,有些墓室内没有发现葬具,人骨堆积在墓底,男女老少都有,也无贫富贵贱之别。每座墓葬的人数不等,少则四五十人,多达一百多人。从骨殖错乱、随葬品没有多寡贫富之分的现象分析,这众多的同室而葬的死者,可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一氏族的成员。从这么多尸骨看,应该都是多次开启墓门入葬,目的是为了节约。入葬者都是二次丛葬,即殓骨入葬。殓骨入葬是在人死后,把尸体露于野外,待腐烂殆尽后,将骨殖收集起来,沿着墓顶部特意建造的入口葬入墓室。这种特殊的葬式被称为二次丛葬。从大石墓中出土了许多文物,生活用具有深腹瓶、大口尊、平底罐、单耳罐、双耳罐、带流壶等,其中带流壶是较典型的器物。生产工具有陶纺轮、石镞、石凿、铜刀、铜镞等,饰品有铜手镯、铜发饰、铜铃、铁环、玛瑙珠等。有的墓里发现了稻壳的痕迹,有的墓里则发现了稻草的印痕,可见大石墓的主人已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早期的大石墓基本上没有铜器,就是瓷器和陶器;然后到中期,大量地出现青铜器,还有很多陶器。到了晚期,就是西汉末到东汉初,大石墓里面就出现了汉代的东西,比如说,一些铁刀、铁器、铁削,还有就是钱币,还有一些漆器的产品和漆器的附件。
用什么方法把巨石运来?滚木运输、减少摩擦。“滚木法”是古代人受制于运输条件想出来的办法,工匠们运输巨石时采取在巨石下垫上圆木,利用圆木的滚动来运输和安装巨石,从而大大降低了搬运强度,提高了搬运效率。如果要将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吨的巨石从螺髻山运来,即使对今天拥有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人们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可以想象,几千年前的邛人是应用物理学的“滚动代替平移”减少摩擦力来实现远距离运输巨石的,这种“圆形滚木运输法”在现代甚至今天的农村山区还在使用,并继续发挥神奇作用。例如,重达百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料,就来自千里之外的青岛崂山!“共和国第一碑”的建造,最主要的是选好碑心石,通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了青岛浮山花岗岩石料。要从料石场运到青岛市最大的货运站(大港货运站)再运到北京,采用了最古老的办法“滚木”即“滚杠”法。大港货运站距浮山料石场大约有15公里的距离,这区间所经之地大多为丘陵,途中需要经过1座山岭、4个村落、十余处桥梁,以及青岛市内交通最为繁华的街道。以当时的运输条件,想搬运这块重达百吨的碑心石,几乎难于上青天。这块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米,两边厚0.8米,重量为102吨。1953年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场起运,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达车站,15公里巨石走了30多天。10月13日抵达北京,一路平安。从北京火车站到天安门,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花了三天时间把石料运到了纪念碑工地。当年这块碑心石从采石到运送到京,整个工程耗时7个月,动用人力7116名,成就运输史上的经典。
(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搬运过程)
古人运输巨型石块的方法,主要都是滚木法。吴哥窟、金字塔、巨石阵、复活节岛雕像都是古代人在没有铲车、起重机、卡车等现代高科技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建造的,他们用什么方法将巨大的石块从采石场运至施工地点,完成了这些堪比愚公移山的工程?专家们总结称,古人使用的各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巧妙地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让大自然为他们工作。凉山古人把当地丰富的巨树砍来做成圆形(已经有青铜刀具)木杆,多个圆木铺在卵石地面,并在木头与石头之间撒上石砂或凉水或垫冰块,把巨石用篾条(竹子)或树枝包裹,通过杠杆橇上滚木层,靠多个人力或者牲畜拉动圆木滚动前进,数日就可以运输到指定地方。研究发现,圆木在道路上滚动的摩擦系数为0.2——0.4,如果使用凉水或冰块,摩擦系数仅为0.02。因此,需要撒沙子或泼水在滚木上。试验显示,沙子和水可以降低所需牵引力。修建北京故宫,也是这样运输巨石。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公元1402年,朱棣继承了皇帝之位后,下诏在北京城营建紫禁城。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包括宫殿楼在内的建筑共786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紫禁城取紫微星居于天地中心之意,表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于中天的紫微星,在古代是天地的象征,另外皇宫戒备森严,又是禁地,所以称为紫禁城。故宫里使用的巨石多达数万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摆放在保和殿后面的雕有九条游龙的大石雕,重约300吨。修筑埃及金字塔也是这样运输巨石。
用什么举措把巨石搬到墓葬顶部?斜坡移动、杠杆原理。这些大石墓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墓冢平面呈“蝌蚪”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从而形成了一个陡坡,陡坡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那么这个形似蝌蚪尾巴的墓尾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这是为了搬动重达数吨的巨石,专门修筑的斜坡道路,减轻石头的重力,这是斜坡原理,也是杠杆原理。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的困难,省力但是费距离。距离比和力比都取决于倾角: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小,斜面较长,则省力越大,但费距离。设斜面倾角为θ,物体自身重力为G,我们把重力分解成沿着斜面的垂线向下的力F1(F1=F支)和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F2。当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时,F2=f。注意到这里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不是斜面上的物体。建立平行四边形后,我们可以看到重力边和F2的夹角为90-θ,此时物体受斜面的摩擦力(F静)和F2相等。我们还可推导出F1的大小:因此当力(途中的Fl)平行于斜面向上匀速拉动物体时,我们有(fm表示物体受的动摩擦力,μ是滑动摩擦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可见拉力F1与G、θ和μ有关。
(斜坡原理示意图)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阿基米德(Archimedes , 公元前287年 --- 公元前212年 )是古希腊时期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当时他从埃及农民提水用的吊杆和奴隶们撬石头用的撬棍受到启发,,发现可以借助一种杠杆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而且发现, 手握的地方到支点的这一段距离越长, 就越省力气。由此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定理: 力臂和力 (重量) 的关系成反比例,这就是杠杆原理,数学表述就是: 重量×重臂=力×力臂。为此, 他曾给当时的国王亥尼洛写信说: “我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随便移动任何重量的东西;只要给我一个支点, 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 我连地球都可以推动”。至今,在我国农村部分村庄灌溉扬水、水井提水,都是运用杠杆原理,滑轮也是杠杆原理的应用。古人就是用杠杆把巨石搬到墓顶。
(杠杆原理示意图)
是什么人修建的大石墓?西南民族、古代邛人。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从现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计算,入葬的人数亦当在两万人左右,和凉山地区同时期的其他古代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墓葬相比,他们的确是这一地区最大的民族。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邛人大石墓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是安宁河流域原住民独特的墓葬形式。据《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历史上,曾经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达数百年的邛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当战争来临时,邛人往往举族皆兵。这种靠亲情、血缘维系的军队在战场上往往令敌人闻风丧胆。为了生存,他们还要不断地征战。在这种条件下,邛人却依旧不遗余力地建造大石墓,这对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邛人来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为了亲情,为了体现神威,为了表示体面,甚至死而复活。在已发掘的47座大石墓中,年代最早的是春秋末期建造的,因此墓葬规格较小,随葬的器物主要是以石器和陶器为主。到了战国时期,墓葬明显变大,出土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尤其是出现了铜器。而年代最晚的大石墓,则被定位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的这段时间里。在出土器物中铁器的出现以及西汉五铢钱、新莽的大泉五十钱的出土,将大石墓的修造年代定位在春秋末期到东汉初期的400年间,与邛人起源和消亡时间的不谋而合。因此可以说,邛人极有可能就是大石墓的真正主人。在战国到西汉这个时期,整个西南地区发展到青铜水平。当年邛人生活的安宁河流域并不安宁,周边有强大的邻居虎视着。况且,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是中国版图急速扩张的年代。许多偏居一隅的少数民族都被逐个纳入到融合的浪潮中,邛人自然也不会例外。公元40年,东汉朝廷曾派遣军队平定南方,邛人反击遭来了杀身之祸。邛人在东汉初年所遭遇的这次毁灭性打击,或许是它最终消失殆尽的主要原因。随着邛人的消失,大石墓也停止了修建。从那时起,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神秘墓葬。但邛人的首领为何不像蜀、滇的王者那样拥有自己高级的墓葬,而甘愿与他的同胞长眠在一起?这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大石墓被识破,反而遭殃,不如与普通群众一起埋葬,更安全、更踏实。这是最早认识到“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重要性的典型案例。
为什么修筑大石墓?巨石崇拜、子孙发达。在金属工具出现以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工具、装饰品甚至是武器的制造大多都离不开石头。因此,人类便赋予石头更多的精神内涵,对它顶礼膜拜。这应该是一种自然崇拜,崇拜大石的一种风俗。如今,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够找到巨石的遗迹。经考证,巨石崇拜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墓葬、列石、独石以及石棚等。当年大石墓的建造者,也是崇拜巨石的。大石墓作为古人崇尚巨石的产物,被最终地保留下来。这些构筑大石墓的巨石,多以玄武纪的花岗岩为主,每块盖顶石的重量都重达数吨。考古人员们发现,虽然在大石墓修建地的附近有许多残存的巨石,但古人构建大石墓所用的石料却大多来自远处的螺髻山。这样大费周折,舍近求远地搬运巨石,背后有什么特殊的含意吗?其实,就是为了保证质量,为了死后安全,为了建筑气派,为了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安宁河流域大石墓的发掘,是迄今为止中国石墓墓葬群里一个最完整的考古发现,它填补了安宁河流域考古史上的空白。这一独具特色的古代遗存,对研究中国古代西南少数的内涵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大石墓作为邛人灵魂安息的居所,目睹了安宁河谷两千多年的荣辱沧桑。作为时间与历史的见证者,今后它们还将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继续陪伴着那里的人们走过未来的岁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后强)
上一篇:金沙古城可能毁于洪水瘟疫(下)
下一篇:从广汉农村改革看乡村振兴路径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