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李后强

以“区块链”思维创新乡村治理方式

发布:2018/06/27 15:39  作者:李后强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8年6月刊  阅读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理论有个体悟、贯彻、落实的过程,理论也不是生硬、刻板的照搬照抄。在以党的十九大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关理论指导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把问题具体化,与当地时间结合做到乡村治理创新“上接天气 下接地气”。当前最火热的“区块链”现象,可以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提供一条创新路径。

 

乡村振兴与区块链思想存在着关联


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内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就与区块链的思想存在着关联。产业振兴对应着区块链的分布式特征:产业振兴不是某地某人的发展,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发展,组成这个整体的是分散的个体或组织,个体或组织有规律的经济行为的总和构成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对应着区块链的智能性和自主性: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是每个人、每一类主体潜能的充分释放,这就像区块链的运作要充分依靠每个区块作用的充分发挥一样。文化振兴对应着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区块链之所以能运作,关键是基于算法形成的共识机制。乡村要振兴,也要形成基于健康文化的共识。生态振兴对应着区块链的保密性:区块链是一个稳定的系统,这个系统有着对抗外部干扰的强大能力。乡村振兴也要建立可以抵抗经济互动外部性问题的机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乡村良好环境。组织振兴与人才振兴类似,说的都是主体的问题,不同的是,组织振兴强调的是多元主体作用,体现着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概念,乡村振兴需要每一类主体作用的发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组织。

 

区块链与乡村治理的关系


——区块链的概念与内涵。为了更好地理解区块链问题,我们可以把区块链看作一条珍珠项链,一个个珍珠就是区块(数据块),而连接珍珠的链子就是各种关系和机制。区块链推动互联网从信息层面到价值层面再到秩序层面,成为以“共享经济价值链”为主要特征的“分布式商业模式”。


从形式上看,区块链实质上是一个没有中心的数据库。在内容上看,区块链是密码编组的、相互关联的数据块。每一个“区块”中都包含了当次交易信息和联系上一次交易的信息。也就是说,区块链是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块连接的链式结构,其独特之处是以密码学和算法保证交易纪录的安全。


在构成上,区块链由一个个独立的区块链接而成。每次写入数据就创建了一个新的区块。每个区块又包括两个部分:区块头和区块体。区块头记录的是一些特征值,用于与上一个区块链接,区块体记录的是当前区块的实际数字。所以,如果改变区块链中的任何一个数据,一定会导致整个区块链的全部更改,所以,除非更改整个区块链中51%以上的区块,才能解决由单一更改带来的体系性问题。而由于区块的分布式存储,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现在看来,不懂“区块链”可能不是科学人、现代人。


区块链系统由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应用层组成。 数据层是由数据区块、数据加密、时间印记等以算法记录的基本数据;网络层包括分布式网络组织、数据传播和验证的规则;共识层是关于共识算法的约定;激励层是规定了区块链中的经济激励方式;合约层集成了各类算法、各种脚本,用于区块的编写;应用层可以看作区块链的各种应用情境。


——区块链的四大技术创新。一是保密性,存储在区块链上的信息有一种“内部开放性”,只要获得授权,都可以获得区块链信息的访问权限。但是访问者的信息是高度加密的。


二是分布性,交易记录由分布在各地的诸多节点来完成,且每一个节点都记录全部的信息,因此每个节点都可以验证交易真实性。除非破坏所有的节点,否则账目就会存在,从而保证数据安全。


三是共识性,就是所有的节点如何保证记录方式有效性的共识。最常见的共识机制是工作量证明方式,只有修改了51%的节点,才能伪造记录。当节点足够多,这基本上是做不到的。通俗地说,如果中国一名微博大V、美国一名虚拟币玩家、一名非洲留学生和一名欧洲旅行者互不相识,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你是个好人,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你这人还不坏。


四是自动性,基于数据的真实可信,按照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可以自动化的执行标准化的合约,从而大幅度减少工作量。区块链可以完成自组织化,我们传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区块链可以保证存在性、真实性、唯一性,过程内容的自动登记、自动验证、自动获权、自动结算、自动备案,形成一个无中心的可信的可追溯的流通生态系统。


——区块链与乡村治理的相通之处。从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来看,这项技术对群体内的每个成员来说,既具备“安全保障性”也具备“内部开放性”。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多样的,包括基层党组织、有村民委员会、乡村经济组织、乡村非政府组织等。对乡村治理来说,乡村治理的每个主体都有参与乡村治理的权力,乡村治理的所有事务在主体之内都应是公开的,每个主体拥有与其他主体相同的权限。


从分布记账来看,这项技术意味着群体力量的整合,体现着分布性。乡村治理公共事务的实现,需要每个乡村治理主体也就是每个群众分别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汇成整体性的结果。一旦在这个群体中形成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局面,乡村治理的大局是不容易被更改或者逆转的。


从共识机制来看,如同区块链的基础是共识算法一样,凝聚共识、取得共识是乡村治理的基础,这里面也有一个对共识的认同程序。


从智能合约来看,这项技术对应着自主性和智能性来看,乡村治理是多中心合力,不同于那种自上而下的权力压服,更强调主体间的平等性。由于乡村范围内的共同生产生活,乡村治理知道哪些人、哪些主体更适合哪些工作,能做到乡村公共事务的职能化分配。

 

区块链思维引导的乡村治理变革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聚乡村社会治理共识。区块链的“去中心”特点不是没有组织,而是自组织,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组织。这种自组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形成凝聚共识、践行共识的良性互动局面。我们知道,共识是区块链运行的基础,没有共识的形成,交易主体无以确定认可交易记录的形式,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区块链就缺乏记录的规则和公信力。同样,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没有各方认可的共识,就不能打动人心、积聚力量,乡村治理就缺乏思想保证。乡村社会治理的共识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产业发展共识,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乡村社会治理也要在致富奔康的过程中体现,乡村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二是发展民主的共识,乡村社会治理要发展村民民主权利,扩大参与的主体范围、事务类别,实现乡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是平等合作的共识,区块链的主体地位是平等。要改革党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方式,多做促动、协调、沟通、联络,少用控制-命令手段,要以促进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和自我治理为目标。四是法治的共识。首要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大政方针范围内开展乡村治理;其次要承认村民在治理过程中自我形成的规则体系、乡规民约的价值。


——发展乡村经济,凝聚乡村治理必需的人才、资源要素。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区块链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实质上是人类交易方式的发展和进步。而乡村治理问题也绝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解决乡村治理的基础性手段是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与城市相比较,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经济基础明显比较薄弱,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很多难题都是由于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这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治理要面对和承认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个特点决定了只有依靠发展才是解决农村社会治理难题的长期战略选择。乡村社会治理必须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尤其是乡村经济振兴、产业振兴,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解决乡村问题的办法是“人的流动”,即将人口从乡村迁移出来完成人的城市化,这种解决办法注定乡村将逐渐凋敝。相对于“人的转移”,其实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转移要容易得多,而且不会造成乡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失。所以,中国农村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人的就地城镇化,但在后工业化时代,这种就地城镇化不能通过在农村兴办各类传统工业企业来实现,而必须依靠农业的提质增效、一二三产业融合、将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来实现——这也是乡村振兴关于产业振兴的基本思路。


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乡村善治,就要实现经济发展要素在乡村的集聚,立足乡村的资源禀赋,吸引外部资本、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让农民留在乡村、生产生活在乡村。乡村治理才有立足的根本,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扩大乡村治理主体范围,形成乡村治理网络合作关系。区块链本就是一个点对点形成的网络体系,这个体系中不存在一个中心,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区块链中的分工是职能的,任务重视能找到最适合执行它的主体。


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效率质的提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力量组成协调的多元治理结构的作用。在多元治理结构中,乡村社会治理可以实现乡村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与文化建设的有效分工和合作,从而可以大大促进乡村发展,同时又能更好协调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稳定。


要形成多元主体间分工合理的网络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放弃管控社会思维,重点做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协调多元主体关系、提供参与的平台和制度保障、排除不当干扰的工作。人大、政协要发挥联系广泛、整合力量优势,成为农村群众与政府联系的固定渠道、维护权利的渠道。要积极引入各类社会组织进入乡村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政府有益补充的作用,在村民培训、议事平台搭建、公共服务提供等诸多方面发挥其有益作用。要将乡村振兴过程中涌现的新经济组织及时纳入乡村治理网络体系,不断扩大治理网络的覆盖面。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乡村治理推动力量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推动乡村治理的固本之举。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乡村治理的引擎,传播思想、保障参与、促成合作,创设平台,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乡村治理合力。


——明确相关机制,建立乡村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系统,组成区块链的各个区块都是充分自主的,组成区块链,对于各个主体来说,不仅无损于其自主权利,反而由于区块链各主体的合作和区块链共识机制的作用,促进了主体交易的安全性、增加了信息储备、获得了合作利益。这是因为区块链中各个主体是充分联系的,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区块链内各个主体的互动是充分的、顺畅的。


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也要充分构建各类机制,保证乡村治理的顺利推进。 一是民主决策机制。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保障乡村群众充分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让乡村群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拥有充分的表达、决策权。 二是项目推进机制。乡村社区就是多元主体合作治理这个网络体系的平台,各种主体以项目参与和推动的形式实现参与和治理。三是把乡村社会治理与乡村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结合,赋予村民自治实质性的内容。四是探索多元化的乡村治理实现形式。目前,已有一些乡村地区,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发挥基层创造性,创建了诸如“一事一议”、乡贤理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等乡村社会自治的形式。


——多措并举,落实乡村治理保障。区块要能够顺利链接起来,除了本身的联系、沟通、衔接,外部也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排除对体系本身的不当干扰。


乡村治理体系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说来,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移风易俗,建立乡村社会新风尚。应进一步在广大农村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法治精神和民主氛围。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乡贤道德感召力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二是扫黑除恶、整治基层吏治。将坚持依法严惩、打早打小、除恶务尽原则。广泛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涉黑涉恶犯罪线索,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反腐败斗争结合起来,既严打黑恶犯罪,又严打幕后“保护伞”,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应大力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建立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处理好农村中软法与国家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系统梳理和修改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特别是结合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整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工作,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切实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常行为。


“区块链”是乡村治理的“升级版”(3.0版),它不是否定党组织领导,不是否定行政管理,而是更高层级的乡村自治性自组织,改变原来乡村治理的方式方法、路径思维和战略战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后强

 

(本文根据作者2018年4月22日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峰会”上的演讲稿整理)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