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副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十五大代表,美国《财富》全球论坛顾问,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曾荣获“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中国青年化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国家图书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在非线性系统学、区域经济学、科学哲学、政治学、政策学等方面有较多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世界性课题。先知快行则顺,后知慢行则难。2019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作为今年重点工作,明确提出推动攀西经济区转型发展。
第一、对资源概念的理解
资源概念随着人类认识水平提高和认识手段进步而不断深化。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来源。可见,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社会资源,人力、智力、信息、知识、技术等。可以认为,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 资源还可分为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两大类。经济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开发和利用,被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对资源的认识有发展观、系统观、辩证观等。在科技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源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只有当人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自然大系统的一部分时,才可能真正与自然协调发展,这是资源系统观中最核心的观点;资源辩证观考虑资源矛盾关系:比如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资源的量与质问题、资源的短缺与成本问题等。 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认识和利用的水平来定义的,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现实与潜在、永续与暂时等资源。自然资源就其物质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片面悲观和盲目乐观都是不正确的。不要局限本地范围,要树立“天下资源为我所用”的思想。资源枯竭是相对而言,要树立“物质不灭”和形态转化的思想。从化学能到水能、风能、核能,能源概念扩大了。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质量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资源的替代理论
从物质形态来讲,资源型城市具有生命周期,与人的一生类似,从婴儿、少年、青年、壮年到中年、老年、暮年,最后到衰落。如果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且不及时转型,城市就会“死亡”。转型的关键是找到替代资源和产业。总体是用“多次型资源”替代“一次型资源”。一般采取“四个替代”。
“再生型替代非再生型”——主要是拥生物替代矿物(比如特色植物、动物);
“无耗型替代有耗型”——主要是用无形替代有形(比如知识、文化、旅游);
“永续型替代短暂型”——主要是用太阳能替代地球能(比如光热、水能、风能),太阳能实际上是核能,核能应该是无限的;
“创新型替代保守型”——主要是用新方式替代旧模式(比如数字经济,大数据,物联网等)。
在“四个替代”支持下,研究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工人转身以及理念、方式、路径等问题。
第三、攀枝花转型思考
寻找替代资源和产业,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攀枝花市委书记贾瑞云同志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攀枝花路径”,具体是“四个转变”,很有战略意义和理论价值。这就是,从钢铁之城转变为钒钛之都、从服务配套城市转变为区域中心城市、从工矿基地转变为康养胜地、从利用优势要素转变为打造创新高地(数字之城)。这“四个转变”也是攀枝花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遵循和指导思想。
经过这些年探索,已经形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攀枝花方式”:资源从地下到天上,性质从矿物到生物,产品从初级到高精,市场从工业到康养,运行从自闭到开放,动力从政府到市场,城市从污染到生态,具有很强典型性、示范性、复制性,值得宣传推广。在未来发展中,建议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明确战略定位。四川省委对攀枝花市作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的城市发展定位。为此,攀枝花市要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禀赋,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及区域教育、医疗、信息、文化、创新高地的“一枢纽五高地”。延伸“天府中轴线”从广元到攀枝花,大约1000公里。大力建设金沙江流域生态经济带。
二是要明确工业定位。攀枝花作为一座因国家三线建设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和支撑。高质量就是高情商,让大家喜欢你。核心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产品。要发挥好攀钢“工业航母”作用,打造“航母舰队”,与攀钢一起集体“出海”;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产城一体的钒钛新城。同时,大力实施太阳能(光伏电)提水灌溉工程。要利用水电、太阳能引水上山,解决半高山、高山种植缺水问题。
三是明确康养定位。攀枝花市拥有海拔高度、温度、湿度等“6+1”度独特禀赋,特别适宜人类休养生息,发展全域康养。现在每年赴攀过冬的“候鸟老人”超过15万人次,养身、养心、养智的条件日趋优越,创新创业与优质生活相得益彰。要聚焦 “阳光”,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在已经跻身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等基础上,努力打造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攀西康养大裂谷”,推动康养提质增效。
四是明确文化定位。攀枝花市有“三线精神”、移民文化、民族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应该把文化转变为产业。促进“三线文化”与阳光康养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国家三线建设成功典范城市,提升“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明确农业定位。攀枝花气候特殊,阳光充足,要立足“扩面、升级、增效”,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六次产业”、“九次产业”。六次产业就是一二三产业的组合(加法)或者融合(乘法),1+2+3=6,1※2※3=6。九次产业就是一二三产业的组合(加法)与融合(乘法)的混合运作,比如七次产业是1+2※3=7,八次产业是(1+3)※2=8,九次产业是(1+2)※3=9。等等。攀西地区很适合发展高次产业。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李后强
(本文系作者于2019年4月28日在四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座谈会上专题演讲)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