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副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十五大代表,美国《财富》全球论坛顾问,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曾荣获“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中国青年化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国家图书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在非线性系统学、区域经济学、科学哲学、政治学、政策学等方面有较多研究。
李后强教授
巴山蜀水自古有名。文化厚重、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都与巴蜀密切相关。巴蜀是大后方、避难所、根据地、发祥地。长江、黄河流经巴蜀(阿坝)大地,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DNA)双股螺旋结构,支撑中国生生不息、不可战胜。由巴蜀构成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际是中国双城记,是中国双核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禀赋,在国内四大经济区中,最有条件、最有自信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成渝经济圈是成渝双城的文化圈、生态圈、旅游圈、恋爱圈、亲情圈、友谊圈,是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共生之地、融合之地。巴山蜀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同而不厌。在“十四五”期间,川渝要以“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主题,把双城变为双赢、把双城记变为双联体,努力塑造文旅双城品牌、巴蜀品牌,让巴山蜀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奏响新时代的大合唱,走向世界文旅高地。
比邻重庆的四川省武胜县城
巴蜀的“四性”和“五同”
去年9月25日,2020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乐山市召开,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全力以赴推动文旅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建好“文旅云”、规划建设一批“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建好交通网、加快形成现代旅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好大景区、持续用力打造文旅精品,形成更多文旅经济增长点。切实帮助文旅企业解决难题、走出困境,认真落实各类助企纾困政策,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用暖心举措营造回暖氛围。深入实施文旅优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战略投资者和运营商,引导文旅资源有序向主业企业集聚。
彭清华特别指出,要以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牵引,着力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党中央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川渝两地加强文旅合作、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施路径,必将进一步做大区域旅游市场、做强区域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质,奏响巴山蜀水文旅融合发展“交响乐”。要聚焦“吃在巴蜀”“住在巴蜀”“行在巴蜀”“游在巴蜀”“购在巴蜀”“娱在巴蜀”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居民生活环境和文化旅游环境整体提升。我们要看到“巴蜀四性”:
一是巴蜀历史具有同源性。川渝自古一家,是双联体、双胞胎。在新时代特别是“十四五”期间要共同谱写长江文明上游新篇章,筑牢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共同的人文基因。
二是巴蜀文明具有互补性。巴蜀各居东西,文化一刚一柔,一粗一细,一武一文,一开一合,民间说,成都是茶馆文化、重庆是火锅文化,能形成双股结构、聚变优势。
三是巴蜀旅游具有直通性。川渝道路畅达,大多在两三小时交通圈内。双核之间一小时可达,一票通可尽享巴蜀美景。加大双方连接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巴山蜀览、蜀水巴游新格局。
四是巴蜀经济具有叠加性。川渝坚持差异协同、非零和博弈,在新时代做到文化融合、产品融合、流量共享、营销同步,提升质量,做大增量,实现跃变。四川要围绕“一干多支”战略布局,精心打造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核心区、环成都文旅经济带、川南文旅经济带、川东北文旅经济带、攀西文旅经济带和川西北文旅经济带。
出川笫一港——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
因此,我们要做到“巴蜀五同”:
一要画好“同心圆”。坚持做大增量,心聚一点,通过顶层设计,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定位为准则,建立巴蜀文旅共同体。
二要做大“同类项”。坚持同类相聚、细分市场、分工协同,把相似的产业和景区携手整合,实现利益共享,达到共同提高。
三要共建“同盟军”。坚持利益为纽带,建立市场共同体,在招商引资、土地开发、人才流转、产品推销、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共举巴蜀旗、共打巴蜀牌。
四要优化“同位素”。坚持“一极两中心两地”定位不变,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拓展两个市场、做大两个极核,在江河治理、生态保护、交通网络、巴蜀文化传承中扩容增效。
五要强调“同义词”。坚持成渝双赢总基调,求同存异、异口同声,同谱一个调、同唱一首歌、同演一场剧,努力谋求共同语汇,川菜渝味、川剧渝韵、川酒渝香、巴歌蜀词、巴舞蜀蹈、巴食蜀品、巴语蜀说,是川渝巴蜀共同的财产和符号,要以此为文化的母体,代代相传,万古不断。
眉山新晋“网红打卡地”东坡岛商业水街
推动成渝文旅及新时代巴山蜀水大合唱
在认识“巴蜀四性”坚持“巴蜀五同”的基础上,我们要切实推动成渝文旅要素大合唱、成渝文旅业态大合唱、成渝文旅区域大合唱。将创新发展贯穿到成渝文旅产业及新时代巴山蜀水大合唱的始终。思想转化、思维变化是文旅大变化大发展的关键,要坚持“觉变”思维、“维变”思维、“聚变”思维。在“十四五”期间,成渝要用“三唱三变”战略战术,建好“长江上游水路文旅带”“安岳-大足石刻文旅带”“武胜-合川军事文旅带”“云阳-自贡恐龙文旅带”“川渝国家地质公园文旅集群”“北碚-甘孜国家温泉文旅群”“四川大渡河-重庆大三峡文旅联盟”“川渝红色文旅圈”“成渝乡村文旅群”“川渝国防工业文旅群”“川渝三线建设文旅群”“巴蜀考古文化旅游带”“川菜渝味美食双向游”“火锅茶馆文旅游” “成渝智慧旅游城市”和“川渝智慧旅游景区”等重大项目,推动川渝文旅走向世界新高地。
第一,推进成渝文旅要素大合唱。成渝的文旅要素,包括资源要素、市场要素、服务要素、环境要素四大系统。各系统又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科技、人才、资本、秩序、标准、基础设施等,将这些要素有机整合,从产品到市场,突破现有边界,激活存量,做大增量。构建土地要素保障平台,将文旅项目建设用地纳入成渝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构建金融要素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文旅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构建人才要素平台,打穿成渝文旅中高级人才交流大通道;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数据服务平台,形成成渝文旅体验数据信息的一卡通。
第二,推进成渝文旅业态大合唱。成渝文旅大合唱是实现“旅游+”“+旅游”“文化+”“+文化”战略的具体体现。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了成渝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文旅产业的覆盖面广,关联度高,软硬兼备,能很好地与农业、工业有机结合,形成新的竞争力和新的生产力。业态大合唱既是文旅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更是农业、工业在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到六次产业的跃升,实现单一产品向全产业链的转型。全面深入推进成渝都市休闲旅游、全域乡村旅游、文化娱乐旅游、森林康养旅游、医美度假旅游、工业科技旅游、儿童研学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红色教育旅游等多种业态。
第三,推进成渝文旅区域大合唱。发挥重庆和成都世界双城旅游目的地的带动功能,围绕成渝发展主轴,沿岷江、嘉陵江、沱江、长江带,围绕成渝中部节点城市,鼓励各市县突破行政辖区分割,以地理优势或资源特质,构建带状环状自由通达的旅游闭环,以文旅为先行军,推动成渝经济圈自身内循环、国内内循环和国际外循环三大循环。双方积极争取国家批准设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家改革试验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实行过境免签,构建“蓉进渝出”“渝进蓉出”机制。合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合力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旅节会,实施“巴蜀情”“巴风蜀韵”区域公共品牌培塑、巴蜀文创产品开发工程。川渝两地竭力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长江文明体验高地、世界知名旅游度假胜地、国内外文旅独角兽及领军人物孵化谷地。
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银河596创新中心
第四,文旅大合唱要坚持“觉变”思维。“觉变”就是感觉的变化。旅游是生命质量的提升,是生命过程关于真善美的新体验。旅游的本质是“觉变”。游人总是追求视觉、听觉、味觉、感觉、触觉的变化,旅游求新求变,旅游体验的本质是让生命进入新时空、新天地。在旅游环境的设置、旅游服务体系的构建、旅游景区的打造、旅游城市的建设方面,要牢牢抓住“觉变”的关键点,既要追求巴文化和蜀文化各美其美的觉变,也要追求城市和乡村的觉变;既要追求成渝经济圈与国内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旅游觉变;还要追求成渝经济圈与国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觉变。既要追求巴蜀文化的区域性觉变;又要追求同一旅游产品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觉变,“日日新,又日新”“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文旅觉变创新永远在路上。
第五,文旅大合唱要坚持“维变”思维。“维变”就是维度的变化。旅游是一个地方经营者的思想之花、心灵之果,它体现了一个地方人们的思想品格、创新水平。在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产业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资源与心源二者的融合创新,是人化了的自然,是自然化了的人。旅游经营者的思维,要从传统旅游的维度上升到旅游和文化融合的维度,上升到旅游和农业融合的维度,上升到旅游和康养、医疗、教育融合的维度。要把内容IP的维度、文创产品的维度、场景服务的维度、市场价值提升的维度进行捆绑打包。每一次维度的提高都会带来旅游产值的增加、质的飞跃,甚至推动局部颠覆性的或全域颠覆性的变化。在巴山蜀水的文化旅游空间里,每一个维度的变化都会带给游人巨大的惊喜,从而实现自身丰厚的收益。多维思维,让旅游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的过程也是感、悟、研、学的过程。维度变化为经营者提出了旅游不止、思维不息的创新挑战。
第六,文旅大合唱要坚持“聚变”思维。“聚变”就是极核聚合能量释放。这是一个从工业文明到智能文明跨越的时代,我们正处在智能文明来临的前夜。去产能、去杠杆,市场疲软,投资回报乏力,经营者在困惑焦虑中谋求新生。世界上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传统产业也可以是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对于传统产业,可以经过智能文明的全面洗礼而产生核聚变。核聚变是氢弹爆炸的原理,就是两个原子核结合释放巨大的能量。巴山与蜀水的结合、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四川与重庆的结合,就是“氢弹的聚变”,将释放巨大能量,形成巨大的市场能量、经济能量,产生1+1>2的增值效应,从而推动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实现文旅聚变必须是成渝双核的距离靠近,市场及制度的无缝对接,是心与心的相通,是文旅创新热度、建设热度、合作热度、消费热度的升温。在聚变思维下,巴山蜀水必将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旅热土,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度假乐土!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李后强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