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7期

【专家智库】济南人工智能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2024/07/05 18:38  作者:孟姝瑱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7月  阅读量:

人工智能是当前驱动产业革命的核心力量,促进产生新的模式、业态、产业、商品与技术,继而推动经济发展,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总体提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将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筑综合竞争优势。近年来,济南市围绕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平台载体建设、产业品牌做优五个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

 

人工智能产业呈现良好发展生态。进入“十四五”,国内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应用融合、生态产业、技术革新等层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已经迈入全世界第一梯队。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评估,2022年国内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80亿元,比“十三五”末提升18%。据预测,到2030年,国内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人工智能企业全产业链布局完善。目前,国内已经创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院校在400所以上,高端人才数量居全世界第二位。到2022年末,在人工智能方面全世界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超过2.7万家,其中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4000多家,占全世界总数的16%。国内在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建立起珠三角、京津冀与长三角等多个快速发展区域。

 

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应用层,占比超过80%。《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到2020年末,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业务发展重点在技术开发与应用层,与应用层有关的人工智能企业占比达到84.05%,与技术层有关的企业占比达到13.65%,与基础层有关的企业占比为2.3%。

 

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2013—2022年,全世界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利申请数近73万项,而国内申请数近39万项,占比达到53.4%;全世界和人工智能有关的发明专利授权数超过24万项,而国内授权数超过10万项,占比达到41.7%。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挑战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平衡。我国人工智能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基础研究方面缺乏前沿技术与前沿理论的交叉融合研究。虽然国家层面陆续颁布了多个激励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有关支持政策,加大了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资与扶持力度,但大多数企业对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的理解并不深刻,尚未形成强烈的自主研发意识。同时,受知识产权等因素制约,国内人工智能研究工作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薄弱,核心算法受制于人,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主要依赖国外。“卡脖子”问题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必须攻克的最大难题。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投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卡脖子”问题仍将长期存在。此外,受芯片等技术影响,使得在国内的研发投入普遍较低,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人工智能产品依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较为单一。目前,我国虽然在部分领域已经开始尝试应用人工智能,但这些领域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特定场景中。例如,一些行业虽已开始应用AI技术,但并不广泛。而在消费领域中,人们对人工智能应用的兴趣和接受度仍有待提高。此外,我国在某些领域虽然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我国在消费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场景逐步增多,较为单一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模式难以跟上各类消费产品多样化发展态势。

 

济南市人工智能发展成效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济南市陆续出台《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建设,先后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营造了人工智能产业的良好生态。

 

产业基础实力雄厚。2022年,济南市数字经济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在GDP中的占比达到45%,核心产业附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达到16%,居山东省第一位。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济南市已经建立起由基础技术至行业应用相对完备的产业链,在链环中有超过300家企业,其中上市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型企业各有11、23、182、3、188、184家。2022年,全市有385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规模型企业有185家,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70亿元,有关的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目前,济南市在数字城市与医疗、智能制造等方面已建立起处于全国前列的应用场景与优势产品。入选山东“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有102个,入选“AI中国·最强人工智能公司TOP30榜单”的企业有两家,入选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项目”立项的企业有4家,入选数量高居山东省首位。完善的应用场景成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百度“三中心两平台一基地”、华为三个创新中心、国内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均进驻到济南。

 

智力资源加速集聚。目前,济南市具有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山东人工智能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一批人工智能科研创新机构,53个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平台,其中,软件工程技术中心、省级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有27、19与7个。同时,济南市还具有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总体研发能力持续提高,为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的成果转化、合作创新与基础研究提供了强力支撑。

 

算力赋能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数据、算法和算力三大要素。算力作为算法和数据的基础设施,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基本的计算能力,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在人工智能算力方面,国内超过50%的AI计算力由济南提供。同时,济南市拥有雄厚的算力基础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建成的神威·蓝光Ⅱ超级计算机、神威E级原型机、山河超级计算平台等都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强大算力支撑。目前,该平台已持续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高端装备等领域单位用户2000余家。

 

济南市人工智能赛道发展中的问题

 

城市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23年2月24—25日,北京上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AITISA)发布《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1—2022)》。《报告》以全国境内的300多个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产业规模、产业活力、技术创新、资本支持、政策支持五个方面,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系统分析各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情况,根据综合排名顺序将城市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排名前十)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合肥、西安、青岛;第二梯队(排名第十一至第二十)的城市有重庆、济南、珠海、无锡、天津、沈阳、武汉、厦门、宁波、成都;其他城市为第三梯队。其中济南市位于第二梯队,在产业吸引力、技术创新活力以及投融资指数这些指标上,与第一梯队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科研机构数量较少,融资事件数量、融资金额较少,新增企业、优势企业较少等。

 

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济南市人工智能的产业构架仍然是腰窄、底宽、口阔的黑陶杯业态,但在不足链环上得到了一定完善。所谓腰窄,具体是指济南在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与算法上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地图1.0版本时期,济南市人工智能在算法和数据能力相关领域企业数量较少,研发能力处于较初级阶段。

 

品牌打造和高端人才引进还须努力。整体来看,济南市的高水平、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稀缺。虽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人才尤其是高水平、资深人才规模较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济南市人工智能基础环节薄弱,与缺少顶级基础研究人才有直接关系。市场上缺少熟悉行业同时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还能够进行应用开发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济南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品牌宣传力度不够,行业领军人才不足,目前国内人才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需要从海外、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引进大量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

 

产学研合作密切度待提升,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对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而言,解决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密切合作问题十分重要。但目前产学研培养协作方式相对较少,企业、科研机构、院校间的协作大部分是自发性的短期活动,没有顶层规划和可持续运行的机制。这导致一些院校对人工智能的基础性研究认识不足,人工智能技术与理论创新缓慢,成果转化利用效率不高。

 

济南市人工智能发展优化路径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今产业与技术变革的关键动力,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为此,济南市要抢抓机遇,聚焦问题,围绕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平台载体建设、产业品牌做优五个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全市统筹做好人工智能加快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明确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路线图。建议成立济南市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为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先导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在“1+N”政策体系之下,进一步完善《济南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与《济南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多领域的协同发展,促进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运用,建立起良好的产业生态,着力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对智慧家庭、智能医养与设备等方面的信息保护和分享、安全应用和大数据隐私等管理措施,为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持续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当前,济南市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已建立起了由基础扶持、关键技术至行业运用相对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今后,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加大产业支持力度:一是建立协同开放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提高重大技术突破与基础理论研究速度。从而促进人工智能重点技术的突破,提高代表性智能产品、开发构架与智能芯片等方面的水准。加快人工智能在能源、交通与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促进关键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二是促进实体经济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在关键运用场景中突破关键技术。同时探索组建产学研一起发展、大中小企业互相帮扶的创新联合体。三是促进人工智能开放合作,建立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着力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借助先导区载体建立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加强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前瞻性基础研究,激励不同学科开展交叉融合革新研究,对深度学习等相关技术开发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扶持,特别是对深度学习运用和AI算法的相关企业更要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完善人工智能方面的职业培养与学科设置,大力培养创新研究与基础技术人员,鼓励产学研联动,不断壮大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同时,要将更多力量投入到制造与设计中,力争在相应领域不断突破,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算力上的差距。要加强产业和科研的融合,引导研究人员对应用场景的可行性研究予以兼顾,探寻耗费算力更低的人工智能算法。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方面,要把握算力、算法、数据三大核心要素,加快建成自主高效的智能算力网、活跃融通的开源生态系统、开放普惠的行业赋能平台和共建共享的基础数据库。要联合上下游产业链与行业力量,创建一套和人工智能极大模型训练相符合的高品质数据库,以降低训练费用,提高训练质效。

 

推动产业和人才的深度融合,加大人才创新载体集群建设。人工智能逐渐成了引领当前产业与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迫切需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人才融合共进,加大人才创新载体集群建设。一是创新以产引才机制,发挥产业集聚人才效应。要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优化人工智能产业链,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智能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围绕产业链做强人才链,构建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人工智能人才体系。二是创新国际人才引进机制,构筑人才聚集高地。全力拓展人工智能产业资源,丰富产业生态圈,加大国际引才力度,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以更加灵活、多元、柔性的开放方式与国际顶尖人才开展合作,以更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更优厚的待遇条件,精准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三是创新以产育才机制,打造人才“孵化地”。全力营造良好的人工智能创新环境,深化人工智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让人工智能人才有更多创业机会、更多创业支持、更大干事舞台、更广发展空间。

 

以优势领先产业为抓手,做优人工智能产业特色品牌。目前,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初步形成了“两区两高一优一谷一岛”的产业发展格局,即率先开展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两区同建,着力创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高地和智能产业集聚高地,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岛与中国算谷,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建立起较好的发展生态,促进实体经济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所以,济南市需要结合工业互联网建设,着力推进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放眼全国全世界产业发展形势,精准补链延链强链。同时,以优势领先产业为抓手,鼓励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和华为、百度等人工智能领先的企业集团深度合作,引进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济南市智能化企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企业智能化进程,做优人工智能产业特色品牌。(孟姝瑱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 本文系2023年济南市哲学社科重点课题“大数据视角下济南市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