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7期

【调查研究】从民乐县新天镇实践看和美乡村建设

发布:2024/07/05 19:37  作者:高丹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7月  阅读量: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突破口。近年来,甘肃省民乐县新天镇聚焦激活乡村建设新动能、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落实巩固成果新目标,着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经济的新腾飞,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和美乡村;乡村治理

[作者单位]  中共张掖市委党校

 

新天镇位于甘肃省民乐县城22公里处,辖区面积246平方公里,有22个行政村、158个村民小组、6242户24874人。近年来,新天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活学活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推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成功创建省级文明乡镇、全市基层社会治理示范镇、全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先进集体,先后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4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6个,为乡村全面振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举措与成效

 

聚焦激活乡村建设新动能,扮靓和美乡村颜值。以村庄现状为基础,以乡村规划为先导,以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庄风貌为重点,高标准推进3个省级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依托农业企业建基地、延链条、聚集群,大力实施农村水肥一体化项目和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目前,全镇建成高标准农田6.3万亩,水肥一体化4.9万亩,逐步推行“小块并大块、一村一块田”的土地经营模式。围绕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浅山区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1个、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3个、千亩小麦种植基地3个、万亩玉米种植基地2个,开展马铃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生产,形成“一村一块田”“一企一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立足示范建设目标,改造提升集镇道路3.2公里,架设维修路灯182盏,改造提升3个村文化广场、文化舞台4300平方米,建成快递物流网点3处,建设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2处,实施卫生改厕125户,改造提升公厕4处,进一步完善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聚焦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提升和美乡村内涵。深化“党建+乡村治理”模式,常态化召开邻里小院议事会、“板凳会”、“炕头会”,通过干部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等方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提升“主动创稳”能力。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水污染防治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提升“三大行动”,以补齐农村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为关键,加快集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设项目,不断提升镇域环境质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深入推进平安新天、法治新天、诚信新天建设,扎实开展“八五”普法、“三官一师”进网格,充分发挥村级人民调解组织、村规民约、积分超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教育引导作用,提升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夯实社会稳定根基。

 

聚焦落实巩固成果新目标,助推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紧盯全镇414户脱贫户、7户边缘户、37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和“三类重点对象”,严格落实“831”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积极培育乡村人才,依托设施蔬菜和生猪养殖,成立专家工作室2个,吸纳市级优秀农业专家2人,县级优秀专业技术人员4人,定期开展养殖和种植技能培训,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推动全镇农业高效发展。同时,紧盯群众在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新需求新期盼,着力强化民生保障,大力开展志愿帮扶服务,不断提高全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经验与启示

 

走好党建引领新征程。健全组织体系,创新党建工作。对党员实行分类管理,扩大组织覆盖,将党组织活动开展到每名党员,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镇村各项工作中。重振集体经济,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成立产业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党支部牵头开办农业合作社,鼓励村民投资入股,既可以外包经营,也可以自主经营。这样既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又能壮大集体经济。

 

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全面推广“党支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主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土地经营主体将全镇高标准农田进行轮作倒茬种植粮食作物。引进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高标准建立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助推全镇种植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乡村振兴投资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土地公司化运营模式,有序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户通过土地流转金入股的模式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依托旅游专线,改造集农耕体验、创意农业、乡村手工艺等特色功能为一体的乡村记忆馆,挖掘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看农家物、忆农家情”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提升乡村建设新风貌。准确把握集镇自身区位特点,在充分尊重自然风貌、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对全镇各村的基本类型定位进行分类优化,进一步完善村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高标准打造美丽宜居的特色集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河长制,不断改善河道环境,持续提升镇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厕所、风貌改造“三大革命”,进一步健全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机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深入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工程,不断强化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推进。

 

谱写乡村治理新篇章。注重德治教化,涵养乡村治理正能量。通过搭建文明实践平台,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党建主题文化广场,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彩绘墙等,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党的新思想、社会正能量。组织党员、网格员和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群众等结成对子,常态化开展“四个一”走访慰问、精准化上门服务。“三会同商”实现村事民议。坚持把院落会作为收集民情民意的主渠道,辅以支委会、党员会、群众会,大到产业发展,小到庭院改造、邻里纠纷等事项列入协商议事范围。打造法治宣传阵地。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一条街,改建法治文化墙,悬挂铁艺文化牌,组建兼职法治宣传小分队,采取“线上+线下”模式,用群众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治文化。聘用法律顾问,组建法律援助工作室和人民调解队伍,依法调处矛盾纠纷,推动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