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近日在新华社“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中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历史关口提出的重大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各地各行业要避免认知误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找准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现实生活当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存在,而且已经对高质量发展形成重大的支撑力和推动力。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去认识、总结、概括新质生产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黄汉权说。
针对“传统产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只适合在发达地区吗?”“新质生产力除了科技创新还有什么?”的问题,黄汉权表示,应警惕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三个认知“误区”。
第一个误区,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没传统产业什么事。对此,黄汉权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但传统产业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也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是基本盘,也是我国产业最大底座,约占整个产业80%,如果忽视传统产业,会造成产业的断档。
第二个误区,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只能在科技创新集中的地区。对此,黄汉权表示,科技创新集中区域有人才底蕴、技术储备优势,但不意味着欠发达地区就没有机会。中西部地区也有比较优势,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产业禀赋有针对性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可以在传统产业领域引进新技术,通过政策的优惠配套,集聚先进的要素和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三个误区,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仅仅是依靠科技创新就行了。对此,黄汉权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靠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重视管理和制度创新。如果没有管理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也很难取得突破。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管理和制度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黄汉权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前科技创新中原创性的、颠覆性的创新成果相对较少,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完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更好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从事基础研究。
黄汉权表示,科技的源头是人才,要推动科技、教育、人才的一体化改革,使得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具有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人才,为促进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新征程上,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用好“因地制宜”的方法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利于自身重塑发展新优势,也将为全球注入发展新动能。(据新华社)
上一篇:目录页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