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城乡联结、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底部支撑意义重大。
河南省县域数量大、地域广、人口多,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直接决定了全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而且关系到河南省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已然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但仍面临产业结构不优、县域间发展不平衡、县域城镇化水平不高以及关键要素供给保障不足等困境。迈步新征程,必须破解困境,探索新路径、新举措,推动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截至2022年,河南省拥有103个县,县域国土面积14.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4.37%;县域常住总人口6740万人,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68.3%;县域GDP达到36728.52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59.87%。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把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工农协调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不断提高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县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阵地。河南省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首先,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县域地区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其次,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很多县域企业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最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河南省农村人口数量多,农业比重大。在此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县域不仅是城乡联结的桥梁,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平台和载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可以有效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和产业向县域转移,进而带动当地就业和城乡融合发展。此外,县域经济的发展还能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从而有效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县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不断加快,而河南省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产业基础良好,所以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县域地区作为连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既能为承接产业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又能为县域居民提供商品和消费市场。河南省县域地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步建成一批产业园区、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围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先后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企业,增加县域居民就业机会。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县域GDP总量持续增长,但财政压力较大。近年来,河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从GDP总量来看,2022年河南省县域GDP达到36728.52亿元,相较于前一年增长1572.52亿元;从GDP增速来看,近几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速始终保持正增长,特别是2021年县域GDP增速达到6.7%,高于河南省GDP增速0.4个百分点,表明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然而,在财政收支方面,河南省县域财政能力相对较弱。2021年河南省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786亿元,仅占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1.1%;而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4560亿元,占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3.8%,呈现出收不抵支的状况。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大省地位显著。从三大产业占比来看,河南省县域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021年全省县域三大产业占比分别为13.6%、42.8%、43.6%。从三大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来看,自2008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比持续降低;工业占比缓慢下降,虽然工业在县域产业结构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其比重自2013年以来开始不断下降,到2021年被服务业超过;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县域服务业比重自2013年起开始逐步提高直至2021年首次超过工业,成为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300亿斤,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超过1/4的小麦,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但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近年来,河南省各县域人均居民收入水平稳步上升,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2021年河南省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917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9004元,表明县域居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从增速来看,2021年全省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8.6%,这一增速比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然而,尽管收入水平有所提升,但社会消费需求却相对不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2022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407.41亿元,其中乡村地区为4076.99亿元,仅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7%;2021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381.7亿元,其中县域地区为12708亿元,仅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2.1%,这一数据表明县域地区和乡村地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作为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河南省产业结构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长期以来,河南省部分县域深受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的影响,导致非农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尽管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县域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过度依赖农业也限制了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韧性。其次,河南省县域工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等行业。这些行业多位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产品的前后向关联低,同质化竞争严重,这种产业结构不仅限制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也增加了经营风险。最后,尽管河南省在推进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新兴产业的发展仍显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仍然较低,新兴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县域间发展不平衡。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这主要归因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的差异,导致县域间发展不均衡。具体而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郑州、开封、洛阳等地区的县域,由于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加之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相对而言,豫东地区和豫东南地区的县域,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从2022年对全省103个县域生产总值排序来看,位次在前五名的有新郑市、中牟县、禹州市、巩义市、长葛市,其中新郑市和中牟县的GDP总量超过千亿元。而修武县、义马市、卢氏县、台前县以及安阳县则位列后5位,前5名产值是后5名产值的8倍。
县域城镇化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足。近年来,河南省致力于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有效协调好质量和效率、规模和结构、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部分县域在城镇化建设中追求“大拆大建”,缺乏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水、电、路、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这一状况不但会降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会影响当地的营商软环境。截至2022年,河南省县域常住人口占比超过七成,县域面积占比超过八成,但县域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却相对较低。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在一些县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学校配套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其次,医疗卫生水平有待提高。县域的医疗机构数量、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可能相对有限。最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县域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覆盖范围较窄,保障水平较低。县域居民在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医疗服务、养老保险等方面和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障碍仍未打破。
关键要素的供给保障不足。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资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血液,土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河南省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经济要素的供给。首先,绝大多数县城远离中心城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人才服务、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先天不足,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导致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有限。人才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县域间的竞争。县域内几乎没有布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发中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县域内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县域内的金融机构本来就数量少,再加上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最后,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部分县域实行了最严格的农用地保护政策,严格限制耕地非农化,导致建设用地供应紧张。
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河南省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应当深入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培育既契合县域实际情况又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首先,推动农村三产融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农业占比较大的县域,应积极推动传统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进而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次,推动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转型。针对工业占比较大的县域,应积极推动“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战略,立足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引导各县域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相关企业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最后,全面促进县域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桥梁、农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网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农民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扩大县域农产品的市场范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河南省各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县域协调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各县域在产业发展上各具特色,通过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产业间深度融合。首先,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县域之间人力、财力、物力的自由流动,破除影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对欠发达县域地区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其次,推进县域与周边县际、市际、省与省之间开展区域协调合作,县域发展不是一县一域之事,不能孤岛式发展。县域地区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承接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最后,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的引领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集聚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县域间的发展差距。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河南省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首先,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落户条件,完善居住证制度,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次,促进县域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走出具有河南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强化要素供给,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资金、人才和土地资源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强化资金保障。根据县域条件和发展状况,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县域金融机构的贷款权限和贷款额度,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人才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河南省县域地区应前瞻性地制定人才需求规划,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共建优质的软硬件设施,为人才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进而吸引人才聚集,优化人才结构。同时,应切实提高研发人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构建富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最后,政府部门要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加强土地规划总体设计,在保障农业用地的基础上,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
县域兴则河南兴,县域强则河南强。县域经济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底部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河南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进入新发展阶段,河南省县域经济必须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以创新为主导,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夯实河南现代化建设的底部支撑。(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杨宝才)
关注官网微信